第一百五十二章 鹬蚌相争
裴姮很快接上了武帝的话,她道,“臣愿为陛下举荐一人。”
这还是裴姮头一次说出举荐人的话,武帝也好奇道,“是谁?”
“周司徒。”
裴姮低头回答,“只有凭着周司徒德高望重,才能弹压宋州一二。”
周司徒最是爱民如子,由他在,想来劳工们的日子也好过些。
武帝却有些犹豫,“这倒也是个人选,只是周司徒上了年纪,只怕一路上舟车劳顿,于身体有碍。”
裴姮看得出来,武帝是心动了的,只是担心将周司徒折腾出个一二来,日后朝堂上宋州一人独大,便顺着武帝的心思劝。
“周司徒身子健朗,且此行只为监督,不必快马赶路,想必无妨。”
武帝之前还略带忧色,听完这话立刻欣喜起来,“就这么办。”
裴姮淡淡一笑,又开口,“陛下,臣想去见周司徒一面。”
武帝只以为裴姮厌恶极了宋州,想要趁机给他使绊子,也没有出言阻拦,只提点道,“修通明河是大事,工期不可耽搁,你谨记这一点便可。”
“下臣明白。”
裴姮忙拜了拜,随后转身离开。
武帝的旨意很快就传到周司徒跟前,周司徒原本就不愿修这什么劳什子通渠,这会儿却还得跟宋州一样赶去余杭,如何能不糟心。
只是圣命难违,心里再不愿,也只得吩咐家人打点行囊了。
传旨的内侍前脚刚走,司徒府的仆人便来禀报,说有个姓裴的姑娘求见司徒。
“姓裴,裴姮?”
周司徒很快猜到了来人,忙道,“快请进来。”
“是。”
仆人匆匆离开,引着裴姮进了正厅。
一见周司徒,裴姮便执了个后辈礼,道,“见过司徒。”
周司徒赶忙让人起身,等裴姮坐下后,便颇为感慨道,“当初我被罢官,多亏你父亲在背后周旋许多,才从林明手里保下我这条老命,我一直想亲自谢谢他,只可惜身在官场诸事缠身,到一直不得时间拜谒。”
“当日父亲虽然也在困顿中,但司徒您一心为民,裴家能尽一点微薄心力,也算对得起天下万民了。”
裴姮再次站起来,对着周司徒一拜,“裴姮这次,是来向司徒大人请罪的。”
周司徒听的一愣,“请的何罪?”
“司徒此次前往余杭,是晚辈向陛下谏言,晚辈也知司徒年事已高,但情况特殊,晚辈这才不得不出了这个馊主意。”
与其让周司徒从别人嘴里知道这个消息,觉得自己是个巧言令色之辈,倒不如自己主动说出来。
周司徒显然诧异了一瞬,他是知道裴姮做了女官,还主持过前朝史记编纂,却没想到武帝会听一个小丫头的意见。
一介女流之辈,竟能随意左右朝堂之事,这如何了得?
下一瞬,周司徒便微微皱眉,眼神间流露出不满,只是因着裴奉松的关系,这才按下性子道,“你且说来听听。”
说这话时的态度,明显不如一开始见面时亲切。
裴姮只当看不出周司徒神情间的深意,她只道,“司徒历经三朝,又比晚辈年长许多,自然看得出宋州此人并非池中之物,未达目的,他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
周司徒何等精明,话才说两句,他就明白裴姮今日的来意了。
“你是想让我去盯着宋州,免得他耍小手段?”
跟周司徒这样做了大半辈子官的人打交道,裴姮也不搞那些弯弯绕绕,直接点了头。
“宋州去余杭后,朝堂上便会有一批官员调动,为防他狗急跳墙,须得大人这般官高德显的人才压得住,且被征调前往余杭的大多是平头百姓,若有死伤,虽有宋州担责,也难免天下不满。”
等裴姮说完,周司徒的表情一缓,道,“奉直很会教导后辈。”
奉直是裴姮父亲的字。
裴姮明白,自己今日前来的目的达到了,周司徒能说出这话,显然不会再抗拒前往余杭。
她笑着说到,“在天下看来,祖父父亲皆是文人表率,晚辈自不可落家族门楣。”
又行一礼,裴姮起身告退。
看着裴姮的背影,周司徒原本准备好的,告诫她谨慎受礼、不可插手朝政的话终究是没有说出口。
裴姮聪明机谨,更难得有一片为万民着想的善心,陛下愿意听这样一位女官的建言献策,未必是一件坏事。
脑子里忽然有个想法冒出来,他吩咐左右,道,“去将大公子唤来。”
伺候在旁的婢女忙领命而去。
周司徒已经是一人之下的高位,他的长子周明徽同样在朝为官,还任的是周司徒自己的长史,自己若往南方去,朝中大事还得要这个儿子盯着。
不一会儿,周明徽便快步前来,问道,“父亲找我可是有事。”
周司徒淡淡的嗯了一声,又道,“我这一走,家中的一切你得多留意,另外过些日子官员上会有些变动,你替为父留意着这些。”
“父亲放心,明徽省得。”
周明徽一一应下。
周司徒又道,“另外我有一故交的后辈,名唤裴姮,如今在宫中为女官,若有机会,你记得照顾一二。”
“这——”
周明徽头一回觉得有些犯难。
后宫的女官,他一个长史能帮她什么?
又见父亲并不是在开玩笑,只得苦笑的点点头,“儿子知道了。”
后宫女官的事情,自己本就是鞭长莫及,若真有事,只尽力营救就是了,想来父亲那里也不会有责怪之词。
周司徒却没有解释的意思,吩咐完之后,便让周明徽退下,第二日一早,便匆匆赶往余杭。
宋州和周司徒都不在京中,如裴姮猜的那样,二人留在朝中的班底很快互相掐斗起来。
这一掐,到真闹出来不少的事。
最先便是雁山营。
雁山营原本是历帝未登基时候发展的私兵,只有区区近千人之数,等后来成了皇帝,便肆无忌惮的扩张雁山营的规模,人数最多的时候,足有万人,且这些兵士个个悍勇不惧死,平日分营扎寨,分批保卫历帝,而等上了战场时又是一把利剑。
也是因此,历帝将这一支军队当作自己最后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