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狐假虎威
朝中再无人发话,武帝便道退朝。
稀稀拉拉往外走的官员中,郑奇走在偏后面的位置,此时眼神在周围的官员中扫过一圈后,等看到一人后,他目光一亮,高声道,“韩大人,韩大人且留步。”说罢快步跟上了他。
二人官阶相近,各自拱过手后,郑奇便笑道,“听闻韩大人家中有一副霜雪寒梅图,我这人最爱书画,不知是否有幸瞻仰一番?”
要与一个人搭上话,最快的便是投其所好。
郑奇也是打听了好一番,才知道这韩开霁韩大人最爱的便是文晏公的书画,正巧他在书画上有些见解,这才找上他。
韩开霁看到郑奇,先是一愣,随后忙拱手,“原来是郑大人。”
“难得碰到爱好相同之人,那寒梅图正挂在我家厅堂,郑大人若是喜欢,只管去我家中,我定备好好酒好菜相迎。”
韩开霁这么好说话,倒是让郑奇一愣,但很快又笑起来。
一个有意接近,一个暗自逢迎,二人很快便亲如兄弟似的,往韩府赏画去了。
前朝玄元殿大臣们才散,朝堂上众大臣吵的不可开交的消息便迅速蔓延开来,裴姮也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
因着事情太大,小太监们连众大臣说过什么话,都一字不拉的学了出来。
裴姮自然也留意到了宋州的态度,暗地里琢磨起那句无能里包涵的深意。
她打心眼里觉得宋州不是个好人,但以他后来做过的事情来说,多少也算是个好官,因此裴姮觉得,在这件事上的态度,他不该是持中不言的。
暗自思索间,武帝已经进到殿中。
裴姮暗自打量一番,只是武帝的面上并无半分端倪,此时她也猜不着面前这位皇帝的打算。
猜不着便不猜了。
裴姮低了低头,道,“陛下,《历帝本纪》已成,请陛下过目,若是无碍,臣等便按照此版进行修订。”
武帝应了一声,让裴姮将书放下。
裴姮依言而行。
朝政繁忙,武帝看完书已经是快一个月后。
这一个月期间,户部尚书两次送来武帝要的工耗预算,第二次时,武帝看完后沉默良久。
在听太子说起沟通上尧余杭,武帝想到的便不只是屯粮养兵。
南北一通,运兵往南魏就可走水路,能节省不少时间。
他要的是一条大河,一条能行楼船的大河。
但这耗费实在太大了。
且不说金银粮食,光是劳工就得数万。
武帝思来想去,觉得这河还是要挖,但不能由太子牵头,更不能由自己牵头,得找个合适的人才行。
这件事还未定下,《历帝本纪》那头就又出事了。
朝中有人启奏,裴姮主修的《历帝本纪》有故意抹黑当朝丞相之嫌。
原因是宋州原先行事明奸实忠,若将其完全描绘为奸恶之辈,只恐天下臣民误会。
启奏之人,正是韩开霁。
有他带头,不少官员也连连上谏,有的说主管官员无能,有的则劝武帝罢免裴姮。
这些人中有的觉得女流之辈掺和史书修撰是坏了祖宗规矩,也有的,只是想拍一拍宋州的马屁。
武帝一封奏折也没有批复,只将裴姮叫了来,说起前朝对这件事的态度。
裴姮跪在那处,很快拜了拜,道,“此事皆因下官而起,下官愿辞去校书署一干职务,以平前朝不满。”
这件事本就是她一手推动,有这个局面也在意料之中。
为引起宋州一党的愤怒,裴姮故意在书的编纂中动了手脚。
她对本纪里历帝的一干叙述必要做到公正,但关于宋州的所作所为却只字不提,有时还会无意说起宋州行过的恶事进行补充。
一来二去,校书署那些人也明白了裴姮的意思。
在某一方面,裴姮的意思就代表着武帝的意思,于是便有了现在的《历帝本纪》。
武帝看了裴姮许久,道,“你是孤的臣子,孤知道你的忠心,那些人也是孤的臣子,却看不到宋州的狼子野心,反帮着他说话。”
说到后头,武帝已经是一声冷笑。
但群臣上书弹劾裴姮,却给武帝提了个醒,眼下的事实赤裸裸的告诉他,只有裴姮是站在他这头的。
所以裴姮不能不用,反倒得重用。
也因着意识到这一点,武帝在裴姮面前说的话也不加以遮掩。
但武帝也不能完全不顾忌朝臣们的看法,校书署裴姮是待不下去了。
这会儿裴姮主动提出请辞校书署的职务,武帝便顺水推舟的应了,他道,“这件事是委屈你了,不过你放心,孤迟早会给你一个说法。”
裴姮再拜道谢,心中却对武帝主动说出的“说法”不置可否。
武帝让裴姮起身,又道,“孤这里有一道圣旨,你替孤送去丞相府。”
说完,便让宫人们展纸研墨,武帝手下笔走龙蛇,等圣旨写毕,又拿出印玺盖上。
不用武帝吩咐,康内侍便捧起圣旨,交到裴姮手中。
裴姮抬起双手接过圣旨,便去丞相府宣旨了。
在她身后,跟着若干太监,侍卫,更显得裴姮像是那只借了虎威的狐狸。
到丞相府门口时,早得了消息的宋州已经在府门外候着了,瞧见来宣旨的是裴姮后,便朝她勾了勾唇。
此时他的目光,让裴姮想起自己被二叔送到宋府的那一夜时,宋州看向自己的目光。
而且对于裴姮今日出现在这里,宋州面上眼中没有半分好奇疑惑。
蹙了蹙眉,裴姮躲开了视线,只让宋州接旨,然后十分痛快的瞧着宋州跪在自己面前,然后叩拜。
尽管他摆的只是那张明黄的圣旨。
暗暗冷哼一声,裴姮大着嗓音将旨意一个字不漏的念了。
也是此时,裴姮才知道武帝是将修上尧余杭间通渠的烫手山芋交给了宋州,且此时要修的已经不是通渠,而是一条又深又阔的大河。
裴姮不禁皱了皱眉,为的是这道旨意,她大概知道武帝是不会放弃南魏这块肥肉的。
修通渠自是有利两岸边民,但这能走船的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