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在逃天子 > 第77章臣子

第77章臣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明军拿下荆州后,荆湘的局势迅速改变,明军虽然为荆州只付出了微小的代价,但是也浪费了十多天的时间。

    这些时间,也足够湖广总督李荫祖反应过来了。

    明军的战绩神乎其神,看着声势浩大,加上刘贵龙又胡乱吹嘘,让他对明军的整体实力理解出了偏差,而湖北的兵力又空虚,所以不得不整体收缩防线。

    将兵力辎重全部收缩到襄阳和武昌,其他地方则全部丢给了明军。

    不得不说,他这个决定是正确的,看似让出大片的土地,但是也遏制了明军的攻势,让整个湖北的局面趋于稳定平衡。

    清军其他州府的防御力量被抽调一空,让明军轻而易举的占据,荆门、安陆、甚至随州、汉阳四府都落入明军之手。

    襄阳与武昌被彻底隔绝了。

    但是到了这个地步,朱肆也知道明军再也扩张不动了,不仅连喂到嘴边的黄州府都不敢吞,连汉阳府都只草草布置两千辅兵防守。

    明军在得了荆州近一万降兵后,进行整编裁撤,共得三万两千战兵,三万五千辅兵。

    荆州乃是重镇,不仅水运发达,又在江汉平原中央,更可以作为长沙的门户,不容有失。所以布置了八千战兵与一万二千辅兵。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便是随州了。

    随州在襄阳的西南,中间是连绵的大山,东边更是雄闻天下的大别山和桐柏山,也和荆襄走廊类似,形成了一个随枣走廊。

    从这里可以出奇兵袭击河南的信阳,一举进军中原。

    可以说也是一个战略要地,但是李荫祖将随州丢给明军,可不是由于他是一个草包,而是特意留给了明军一瓶带毒的糖水。

    随州重要,但是比之襄阳,那就是远远不如了。

    襄阳在荆襄走廊的关键节点上,所谓荆襄走廊,顾名思义,北方要想伐荆,就必须走此道,因为襄阳在三座竖型的大山脉中央,又有汉江的便利,可以直接走水运连通武昌,还可以以此辐射整个江汉平原。

    而襄阳又在随枣走廊的尽头,襄阳一封闭,就只有他攻打随州的份,随州要想反击,则需要耗费更大的力量。

    因为随州到襄阳这段距离没有水运。

    并且随州到信阳的小道有平靖、九里两关,在河南的清军手中控制。河南不像荆湘这样空虚,明军想要以此奇袭就非常困难。

    但是随州南段又有陨河与府河,可以直通武昌。

    北可攻襄阳,南可下武昌,东可出河南,让人放弃实在让人肉疼。

    所以明军即使知道是清军留下的陷阱,也必要囤积重兵,六千战兵,六千辅兵。朱肆更是不得不放大将王国玺在此看守。

    随州的西南方向便是安陆,不仅是连接随州与荆州的州府,更是隔绝襄阳与武昌的通道,所以这里也得屯重兵,三千战兵,三千辅兵。

    而后是荆门,两千战兵,两千辅兵,汉阳两千辅兵。

    明军的兵力像是撒豆子一般迅速减少。

    能够用于野战的战兵只有一万多,这点兵力是无论如何也攻不下将兵力集中的襄阳与武昌。

    清军依托两大重镇,进可攻退可守,总算让荆襄局面保持平衡。

    并且随着清廷反应过来,会不断增兵襄阳与武昌,这里以后会是明清双方的主战场,所以此地必须要有一个绝对让人放心的人来镇守与统辖。

    面对这种局面,明军上下默契的知道,应该让晋王出马了。

    朱肆也不迟疑,立即就写了一封诏书,招李定国来荆州主持大局。

    诏书八百里加急飞往昆明。

    在昆明的这段日子里,李定国过的并不舒服。

    倒不是因为天子让他远离战场,有些冷落他的意味。

    到了这个地步,沦落对他而言,更像是一种保护。

    李定国在昆明感觉自己每时每刻都像被架在火上烤一样。

    他被昆明的内阁文官给架住了。

    那日朱肆执意离去,雷跃龙、方瑞士,张佐宸等直接挂冠闲赋,尽管朱肆没有批准,但是他们已经全然不理国政。

    大明文官本就匮乏,战事结束后,又百废待兴。

    但是现在事务无论大小,内阁处理完意见后,甚至有些奏章直接连票拟都没有,就直接送到晋王府让他定夺,就连让太子返回昆明这种事情也是一样。

    简直拿他李定国当皇帝一样对待。

    李定国每日如坐针毡,他知道这是内阁文官心里憋着一股气,是用一种看笑话的心态在对待他,只要他表现的稍有僭越,指不定会招来什么口诛笔伐。

    同时这也是内阁官员,六部九卿对于天子的怨望。

    既然天子这么信任晋王,甚至不惜以命相救,那么就看看你这个宝贝晋王能不能完全替你治理好这个国家。

    在古时,臣子常以美人自比,以男女自比君臣,从屈原的《离骚》开始,这种比喻在诗词文章上比比皆是,如今内阁九卿这模样,不恰恰是女子吃醋的模样吗。

    李定国长于军略,短于治国,骤然让他处理,怎么不纰漏四出。

    内阁文官对此也是视而不见,文官们这种风气也让原本偏向晋王的文官也保持沉默,甚至连孙顺和金维新对待晋王都不再执主公之礼了。

    到这个时候,他们越是与晋王亲近,越是会让别人抓到辫子,为了不引起天子猜忌,他们也会刻意保持距离,这既是为了大明,也是为了晋王的名声着想。

    所以整个昆明没有几人肯帮助他。

    让李定国每天都战战兢兢。

    内阁文官可以摆烂,他不能,否则便是对不起天子救命之恩。

    随着明军攻略的地盘越大,李定国越来越感到吃力,比之面对尸山血海还要让人感到压力巨大,茶饭不思,日渐消瘦。

    差点一病不起。

    就在李定国最艰难的时候,雷跃龙直接登门,在门口指着叫骂李定国,指出他最近时间为政种种过错。

    李定国一听到这个消息,连鞋子都没来得及穿便跑出来认错道歉,泪眼婆娑,十分激动。

    雷跃龙此时上门指责,对他而言,雪中送炭都不足以形容,夸张一点再造之恩也算得上。

    因为这代表雷跃龙把他是个大明臣子看待,而不是一个封无可封的藩王对待。

    他只有融入大明臣子这个身份,才能在这个崭新的大明继续存在,发挥他的价值。

    雷跃龙在骂了他之后,便以草民的身份,去内阁应聘了一份“倒茶”的差事。

    大家都不傻,知道雷跃龙在天子心目中的地位,等战事告一段落后,这首辅之位必是他雷跃龙,再说了他辞职,天子没有批准,他雷跃龙还是内阁大学士,所以这政务当然要交给他过目。

    雷跃龙名为杂役,实为首辅。

    首辅开始工作,大家也知道该干事了。

    毕竟情绪已经发泄完了,能让晋王如此窘迫,也一吐之前的怨气,于是拿出十二分精神,处理政事。

    大明的政务很快就走上了正轨。

    李定国心中感动,对于雷跃龙的芥蒂之心全消,也放低姿态亲自上门感谢。

    但是连雷跃龙家的门都进到不说,还被雷跃龙指着鼻子骂了一通。

    李定国丝毫没有恼怒,回家后连饮半壶酒,一醉方休。

    而后朱肆的诏书便来了,不仅仅是对于李定国的任命,还有一系列的人事调动。

    让李定国主持荆襄战局,这个大家毫无疑问,但是圣旨上给李定国拜了一个征北大将军的名号,让其能够调配湖广所有兵马、粮草,让昆明所有人都大感意外。

    因为以往大明军略晋王说了算,全国的粮草,兵马都由他调动,不用特意下诏写明,如今不仅仅在诏书上明确了晋王的防务,甚至还划定了晋王的权责范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削权。

    但是此刻包括李定国在内的所有人,都大松一口气了。

    这个国家看起来总算正常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