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先生,古代教师何处寻
林宥安为人颇有谦谦君子之风,写得一手好字。无论是出于改善林家生活还是让哥哥受益的角度出发,林时微都觉得有必要让堂哥去学堂。
毕竟掌握知识才是生产力!
“你能有这个想法很好啊。”姜寡妇捻起一块糕点,放在嘴里细细品味。
“可是我打听过了,这景安镇的私塾数梧桐书院最有名气,可是那里的书院一月便要一贯钱。我那堂哥今年十岁,虽是有大伯指点,但终究不如找个正经先生来得便易。”
在这个没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时代,林时微深感二十一世纪国家之伟大。
从她穿越过来,就没见过几个正经识字的人。除了大伯林通天认识几个字,其余的林家人一概都是睁眼瞎的文盲!不光她家如此,整个宋朝的底层百姓都是这样。
顶级的教育走到哪里都是奢侈品,可没想到她不过想找个教书先生都是难如登天。
“这附近也有一些秀才在家设了私塾,你为何不去他们那里打听一下?”
桃溪村少有的富户人家也会送适龄的儿子去读书识字。其目的倒不是为了科举应试,而是想让孩子认识几个字将来出去也受人尊敬些。
毕竟能考上科举的人皆是凤毛麟角,他们这种底层老百姓想都不敢想。
“可……”林时微面露危难之色,半晌才犹疑不决道,“虽是启蒙老师,却也不敢请那等没有本事的,怕日后哥哥的根基不稳。”
!姜寡妇清冷的面孔犹如美玉瓷瓶出现了裂痕。她瞪大眼睛看着林时微,不可置信道,“你莫不是想让哥哥考科举?!”
此言一出,屋内陷入一片沉默之中。
在古代考上科举的人寥寥无几。其中不乏一些富家子弟,他们每年占用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依旧无法中第。民间为了考科举从少年考到老年还未中举的也是一抓一大把。
考科举不仅要考生自己的天赋,还要有足够丰厚的财力,以及优秀高明的先生等等一系列配置。
这些对于连房子都没有的林家人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我是有这个想法的,不过若是不成,也没得办法啊。”林时微倒是很坦诚,科举的难度她早有所耳闻。不过是想着让林家出个文化人,能考上科举自然是走大运,不能的话混个账房也算赚到。
姜嫂子这才恍然大悟,四下思索一圈,回答道,“梨花村的高秀才在家置了个私塾,收了十多个学生在那里,稻香村的王秀才也在教识字,每月光束脩大概在四百文左右,其余的笔墨纸砚是另算的。”
四百文?林时微不禁暗暗计较起价格来。景安镇一斤墨大概卖二十文,便宜的毛笔五文钱,便宜的纸大概半文钱一张。普通的砚台也不过十多文钱。
一个月下来不过四百出头,这还不算书本的费用。宋代的印书成本低廉,但是依旧需要约三百文能买到一本。
“姜嫂子,你可知道那些先生的本事如何?”
“这……我就不知道了。”姜寡妇倒是有一个孩子,只不过今年二十有余远在外地。
林时微难掩落寞之色,只能回家做蜜桃酥酪卷去了。
院内的林通海正提着斧头砍柴,乒乒乓乓之声不绝于耳。厨房里的杨婆子正盯着灶火,锅内的热水咕嘟咕嘟得滚着泡泡。
林宥安今日没有接到誊抄书记的活计,也跟着来厨房打下手。
瞧见林时微一脸落寞的回来,杨莲心似乎早有准备。她拍拍孙女的肩膀,安慰道,“可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先生?”
自己这孙女既想要个好先生又希望价格别那么高,可不是注定要失望的。
女孩倍感沮丧地点头,随后走到灶台旁开始和面。洁白的面粉在不断揉搓至下逐渐形成一个圆团。
“我粗略地算了一下,不算书籍购买,大概要五百文钱。”
按照宋代的生活标准,朝廷会给予在受灾人民每天二十文补助。这是维持一个人生命的最低标准。宋代的贫苦人家每天至少挣一百文左右。
大伯林通海靠着每日里给别人誊抄书与写匾额挣钱,平均一天下来大概一百五十文左右。而林宥安为了帮家里减轻负担,也每日誊抄书记,大概五六天可以得一百文。
若是单论收入这些也尽够了,奈何还有房子的重担压在所有人的心头。
想到林家那块光秃秃的地皮,林宥安当即提出不愿意上学。
“现在正是家里艰难时期,我知祖母与妹妹是为我好,但是咱们还有房子要盖,总不能一辈子借助在别人家里。”
少年口齿清楚,说话掷地有声。在场众人无不暗暗夸赞其品性。
“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且再想想办法就是了。”林时微摘下几片鲜嫩的桃叶,小心的装饰在糕点上。
月明星稀下,林通海回家后得知此事,竟然显少沉默起来。
知子莫若母,杨莲心在灯光下自顾自的绣着手帕。她的年事已高,老花眼日渐严重,只能佝偻起身子,凑到绣绷子前头慢慢穿针引线。
“祖母,怎么还不去休息?”林时微拿着蜡烛关切地问。
“我这把老骨头也活不了多久,多挣些钱给你们留着吧。不然我到死也闭不上眼睛。”
苍老的声音沉重缓慢,听得人心里发酸。
“祖母,过几日就是中秋节了,我想做些新鲜的月饼拿去卖,没准能多赚些钱。”女孩将蜡烛放在桌子上,让祖母的视线更加明亮。
“你是个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小小年纪就有能力给家里挣钱。可是……”
杨莲心将说了一半的话咽到肚子里。她自然看得出林宥安的聪明与儿子林通海的苦心。
奈何现在家里缺钱,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才送大孙子读书。况且老大家挣钱并不多,除非自己帮衬,否则很难让大孙子上学。
“祖母还在想大哥哥上学的事情吗?”聪明玲珑的林时微一眼看穿祖母的心事。
“我倒是有心支持宥哥上学,可是老二家还有个平哥。若是让你二婶子知道,定会怪我厚此薄彼。可若是两个哥都送上去,我们根本承担不起束脩。”
作为林家的掌事人杨莲心必须做到公正才能服众,否则兄弟阋墙便会酿成祸事。她当然知道论起才学自然是宥哥更出众,却也无可奈何。
“你那大伯,当初也是个聪明人。赶上几年好光景念了些书,后来为了你大嫂子……”
杨莲心的话还没有说完,却听见外面传来道男声的呼唤。
“敢问可是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