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兄弟之情终亏欠
延、效两父子在府邸里谈论着攸侯雍,另一边厢的攸雍本人,这时候却正在宗祐帝的寝宫里,伺候自己的亲哥哥。
世事万般变幻,总是让人连连称奇:几十年来,大邑商的人都知道,这两兄弟关系不好,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最近这两年其实已经有了不少变化。
正是这些变化,促成了“敕立宗姓”以及“重定氏名”两道法令的诞生。
两道法令,自然是有其客观诉求的,然而攸雍之所以如此执行,却是基于主观考虑,而且是极为主观的考虑——
宗祐帝向他表示,希望已经薨逝的帝长子能够得到贤君级别的谥号,“文”。
商朝人使用日名,也就是天干地支来称呼自己的祖先。攸雍二十多年前的改制,也只不过把商帝的日名,固定为两字格式而已。
后一个字是干支,前一个字就等于是谥号。在雷翰晨原来那个时空,武庚之所以叫武庚,是因为三监之乱;而在h-a-c-2023这里,则是因为成功征讨七夷。
不过,好像也不用弄出这么多事情嘛,到时候攸雍把自己的嫡长子过继给宗祐帝,即位之后,再给帝长子追赠一个“文”字,不就行了?
并不行。
东迁之后,大邑商虽然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也有不少东西并没有变。而其中一点没有变的地方,就是谥号仍然很值钱。
不是随便一个国君都可以叫做“文”,到现在也才两个而已:文丁、文乙,而且文乙还是宗祐帝即位之后,才从帝乙改成文乙。
就这样,还仍然不时有人私下议论说,文乙这个称呼,有点不太合适。
活着当过国君的文艺都是这样的情况,而宗祐帝的长子甚至还没活到能即位的年纪就早早去世了,这还咋整?
于是宗祐帝突发奇想:要是趁着自己在位的时候,浪一把作点死,之后再把它改回来,那么帝长子不就是明君了吗?
对,是宗祐帝的长子。
虽然按照商王室的祭祀办法,只要被册封为太子,哪怕生前没能即位,死后依然能够获得先王的待遇。
但这也只是祭祀的时候而已,世人是只会认得,实际坐在国君位置上面的那些个活人的。
尤其攸雍改制之后,建立了年号的规矩。按里面的道理来说,没实际即位的太子,怎么会有自己的年号?
基于宗祐帝的请求,攸雍之前就答应了自己的亲兄长:将自己的嫡长孙而不是嫡长子,从卣(you)宗过继到(luè)宗,成为帝长子的儿子。
一旦宗祐帝驾崩,攸雍的嫡长孙会以摄政太子的名义即位,这三年用一个年号,算是帝长子的治世;到第四年,摄政太子正式即位,然后再改一个年号。
攸雍明白,自己的亲兄长之所以会有这些古怪的想法,至少有一部分是因为溺爱帝长子所致。
帝长子不仅早早薨逝,而且也没有后代,宗祐帝的血脉几乎可以肯定是会断绝的了。当父亲的,想为自己早死的儿子积累一些身后名,似乎也不是完全让人难以理解。
说来也巧,攸雍在内心里,一直想着要如何执行先公的指示。
从当初征讨七夷归来,雷翰晨让他截留三万名战俘开始,攸雍就明白到,自己身为先公庇佑的【气运之子】,是必须在大邑商的历史当中留下浓重一笔的。
在奄阳城以及攸原推行“户—里—坊”制度,就是这件事的预演。
按照攸雍的性格,肯定是宁愿把事情做得更稳一点。
但是他感到,他对宗祐帝是有亏欠的。
虽然宗祐帝的愿望,从君主的角度来看,显得非常幼稚可笑。
然而攸雍知道,现在的他,拥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把幼稚可笑的想法,兑现为现实。
就像先公说的那个典故:指鹿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