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白浪不坐轿,身为武官居然坐轿这根本是耻辱啊,他骑马。本来马车也行,不过作为武官的话还是骑马的好。而马前同样也有新的还不认得全的家丁手持牌子开路,白浪骑在马上悠然自得地沿着大路向着紫禁城走去,他算是去参加今日的朝会——因为平定李自成,皇上决定开大朝会以夸耀白浪的武勋——到了两位总督回到京城,估计仪式还要大。
白浪第二日便会觐见,这乃是平定流贼,是不会进太庙祝捷的——崇祯丢不起这个脸,而且这丢得还不仅仅是他,还有他哥哥跟父亲祖父的脸。不过一个小小的祝贺仪式倒是可以举行,白浪不过是先行一步而已。
“这帮人肯定在想,‘武夫’!哈哈哈哈。”白浪暗笑,他对这种礼仪本就不怎么在意,他身为武官而且是这个时代的武官本就无需特别注意这个——这年头就连御史恐怕也拿这等武官无可奈何——除非自己是有实力的总督,否则区区文官压制武官的事情早就是过眼云烟了。
白浪翻身下马,大步流星地走入等候的官僚人群之中——他身上的乃是红色蟒袍,一开始就晓得不可能在这些青绿色的小官里面。诸位京官不管官职大小,也都算是消息灵通人士,自然能猜得出眼前这个身穿大红蟒袍,人高马大的年轻官儿是谁。大概是本朝自太祖开国以来最年轻的正二品武官了吧,肯定也是最年轻的太子少保。“白少保!”诸位小官儿纷纷俯首,白浪不太晓得规矩,于是一边走一边也拱手为礼。
其实各地实权的军将世家也是通过各自的渠道试图与白浪结亲——若是他点头,恐怕眨眼之间就能凑足十几房夫人跟如夫人……
现在看来此人身材高大,样貌极为英武而且有这样一部钢丝铁线一般的胡子,这报捷文书上的大概可能是真的……白浪大步流星走到一群老头跟半老头这里,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是红色的,这里才是白浪适合的地方,基本上已经是在最前面,而且很快他们就进了房间休息。
太子少保、左都督、建威将军、赐蟒袍白浪白玉柱,此时天还没亮,他就已经起床开始穿官服了。白浪没老婆,家里也没有侍妾,只能是由侍女帮他穿官袍,大红色金绣的蟒袍,完全体现了他身为正二品武将的身份。白浪身材高大容貌英武,与那徐某某一般的样貌以及一部大胡子,实在也是大将的体面……
开始排位置,这时候白浪才晓得自己跑错了地方,这一下他倒是微微红了红脸,换来的是武官与勋贵那边和善的笑声——这样全无后台,没有关系,新鲜出炉的高级武官实在是最好的拉拢对象,也是最好的联姻对象啊——勋贵们消息还是有的,似乎皇上有意封爵,即使不是现在,过不久多半这位白少保也要成为某某侯,若是功劳大点,国公也不是没可能啊。
白浪颇为无聊,虽然在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但是这些时候给他的影响也足够大了——他已经习惯于杀人了。没有人杀的日子,总是不得力……尤其是那华山掌门与他的一战,更是激起了白浪的杀性,好在他终究是按奈下了这头心中的猛虎。
以他的武艺而言,就是护住太子往千军万马之中走一朝也是无妨的,如此勇武之士还真不亏少保这个名头。结果白浪也只是摸着自己的官帽嘿嘿笑,“倒是一个纯朴之辈。”白浪的耳朵很尖,他还真听见了有一位阁老如此轻声说。
当然,这其中转弯抹角谈到保媒的也有不少——其实白浪的位置根本不应该在这里,他的位置应该在另一边的武官跟妆点门面的勋贵那块……然而这不是白浪不知道嘛……这几位高级文官也不说破,任凭这位年轻的太子少保混在他们中间。
虎形真意逐步化为白虎煞气,这倒是挺切合白浪如今的身份……在南京换了官船,然后走大运河,一路上平平安安再也没有什么人来刺杀白浪——华山掌门亲自出手都没能做到的事情,江湖上恐怕也不会有其他人能够做到了。
“说起来历朝历代的太子少保之中,怕是我朝的这一位太子少保才是名副其实啊。”有一位尚书如此开玩笑道,其他人也只是微笑。太子少保是太子太保的副手,这个官职本来的职务是保护太子,白浪想了一想,不由得承认这话说得还真对。
尤其是这等御史,更是能当他们是放屁狗。他们就是要弹劾白浪的礼仪,这对他也毫无影响。而且他的勇名传于朝廷,手中却并无经制亲信兵马,实在是一等一的让皇上极其放心的武将。不过白浪之勇随着多份露布宣扬的战报也已经让朝廷上下都晓得了,单人独骑能够陷阵,冲锋斩阵斩将刈旗如入无人之境的勇将自古罕有,项王再世虓虎之勇可是孙总督在报捷文书上亲笔所写的。
尤其是白浪冲锋陷阵阵斩华山诸多高手以及李自成军中诸位将军,还有之前的张献忠……白浪之勇名天下闻名。船行虽然不如奔马,奈何日夜不停,因此到京城的速度也是很快的。白浪的府邸乃是朝廷赐下的——否则他也没钱买得起符合身份的地方啊,而里面的人员也在皇上与内廷的关怀下给配齐了。
换船的话恐怕要到南京城才行,白浪所说的刺客自此之后并没有再来过——在江面上行刺确实难度颇大,而且白浪的名声也已经传了出去。朝廷大将嘛,几乎削平了流寇之乱的大将,武功之高当然传扬了出去。“说某横练功夫天下无双么。总算是没起什么乱七八糟的绰号。”
不用跟那些小官一样在外面受冻,这就是大官儿的特权啊。这些人也是纷纷与白浪闲谈,大家也是要认识认识——如此武夫在这个时代恐怕真的是他们用武之地,哪一日这大明朝又多一家勋贵也是寻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