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 第二百五十九章 只为一物

第二百五十九章 只为一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正文卷第二百五十九章只为一物在糜家婚事上如此别扭,袁熙真正顾虑的主要原因倒不是糜贞,而是在于糜芳。

    也只有他知道糜芳是个坑货,其脑回路如此清奇,以后世刘备待人之道,三分天下之势力,都留不住糜芳的心,袁熙觉得以自己目前的实力,可不敢让糜芳在自己阵营做事,万一其脑子发癫怎么办?

    关键对方还是糜贞哥哥,总不能上来一刀杀了吧?

    不然以糜贞这种容貌品行,袁熙又不傻,怎么可能不想要?

    说白了,袁熙只是想吃白食而已。

    袁熙承认自己很不要脸,但现在以他目前的实力,实在是不想在自己阵营,埋下一颗不稳定的雷。

    船队在海西码头停靠,补给货品淡水,袁熙带着甄宓上岸,去见如今的海西县令甄尧。

    先前甄尧被派去幽州做县令,虽然干的倒也兢兢业业,但人生地不熟,无法发挥他的长处,前段时间袁熙拿到广陵后,便发信让甄尧南下来海西。

    甄尧之前掌管过甄家商路,对港口要熟悉得多,如今上任已经月余,依靠甄家的钞能力和人脉,打开了局面,显然比之前游刃有余得多。

    袁熙入城时,满眼都是装满货物的车辆流转进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县令府邸里面,甄尧向袁熙甄宓跪拜道:“下官参见使君和夫人。”

    甄宓眼圈发红,叫了声:“阿兄。”便说不出话来。

    袁熙回礼道:“辛苦内兄了。”

    甄尧听到这个称呼,心中一宽,这说明起码袁熙还是念着甄家这份亲戚关系的。

    袁熙一边翻看海西城内的文书,一边听甄尧说着城里的情况,不住点头,最后道:“甄家商路的事情,若有人员调动及紧要状况,内兄可直接和内子联系,诸事自宜。”

    甄尧连忙答应。

    袁熙又道:“虽然广陵为我占据,但兵事不断,越往南也是危险。”

    “广陵城虽然离长江口更近,但是那边适合作为军事重镇,却实不适合做商贸港口。”

    “海西地处广陵北面,做为广陵全郡后援之地,当可全力投入经营海路。”

    “我的想法,是在此处建造船厂,打造适合商运作战两用的海船。”

    甄尧听了,说道:“这倒是没有问题,此地造船匠人数目不少,但有两个问题,一是耗费时间长,投入甚局,二是组成船队后,去哪里开辟贸易却是个问题。”

    袁熙让甄尧拿过海图,指着三处地方说道:“这里,这里,以及这里。”

    甄尧又问:“第一处是夷州,第二处据说是百十部落的群岛的岛国,第三处是最南面的扶南国,要和他们交易什么货物?”

    甄尧问的都是很关键的问题,袁熙微微点头,说道:“夷州有些很有意思的作物,到时候可和当地土著交易,试着带回来一些,在徐州和幽州试着种植。”

    “至于以邪马台国为主的群岛,缺的主要是粮食酱油等物,可和其交换贵重金属及珠宝。”

    “这里虽然落后,但是海船技术很有意思,可以想办法交换。”

    “但切记不要将建筑冶炼等关键技术泄露出去,等以后再说。”

    “而扶南这个地方,也是三地最为重要的,我只要求优先换回一样东西。”

    “棉花。”

    袁熙详细向甄尧讲了棉花的样子和作用,“这件事情越快越好,最好能换回相应的种植加工技术。”

    这是袁熙目前最为看重的,棉花相对于百姓如今用的葛,麻,毛相比,实用价值要大得多,更不说只有士族用得起的昂贵丝绸了。

    《农书》中记载道:“其幅匹之作茸密轻暖,可抵缯帛且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获,比之麻,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

    这是一种“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能够真正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准的农业作物。

    在棉制品出现之前,普通百姓过冬极为艰难,只能用些陈年破絮混杂一些缫丝用剩的零碎脚料作为保暖填充物,塞到葛衣麻衣之中,也被称为“缊”,条件好些的,可以穿狗皮袍,仅此而已。

    袁熙一直在打探棉花的消息,却发现此时中原乃至江东地区,没有种植棉花的任何传闻。

    虽然后汉书里,有关于海南岛向汉武帝进贡棉花的记载,但从汉代到宋代,棉花种植始终局限于华南及以南地区,相关产业发展也非常缓慢。

    直到宋代,黄道婆学会了黎族人纺棉的技术,并将其与中原纺织技术结合,改进了棉纺织技术,升级开发了新式纺车,由此中国的棉纺织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并极大带动了棉花种植的推广。

    技术的改进和生产是相辅相成的,纺织技术上不去,种植棉花的收益低,百姓自然不愿意种,但种植量不多,工匠又没有动力改进相关的技术。

    直到目前,袁熙所到之地,都没见过棉花,即使有,也可能是在极南的山越瘴疠地区小规模种植。

    他的想法,就是将棉种引入适宜种植的北方地区,衣食住行,古人有时甚至将衣排在前面,盖因人可以饿几天,但寒冷时节没有衣服,则是一天都活不了。

    更加关键的是,棉花是如此的优越,以至于其和相伴的棉纺技术,是能真正推动历史产生跃进式的变化的关键之物。

    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棉花却很适合个体家庭独立生产,这导致从明朝起,我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变得更加内向而稳固。

    明代徐一夔的《织工对》中记载:“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之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手提足蹴,皆苍然无神色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明清时期,中国棉布年产量约有六亿匹,是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六倍,社会经济架构也随之产生变化,甚至带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而且棉花不仅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潜力巨大的战略价值。

    东北关外之地,面积广阔,土地肥沃,但直到明朝以前的中原王朝,都很难在辽东半岛以北地区建立稳固、长期的统治。

    直到明清时期,伴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东北地区的人口承载量才开始显著上升,这其中就和棉花的普及有相当大的关系。

    所以说袁熙彼时虽授了幽州刺史,天下诸侯却不以为意,盖因幽州这地方,衣食住行极难达到中原乃至江南地区的水平,导致人口也上不去。

    而袁熙根据后世的知识,却是找到了打开幽州大门的两把钥匙。

    一是兴修水利,广种水稻,做到足食。

    二是耕种棉花,发展纺织,做到丰衣。

    一旦两者皆备,便能带动商业发展,而且纺织生产出的棉布,本就是上好的商品,便能带动北地的繁盛。

    所以袁熙才不惜代价,也要占据广陵郡这个桥头堡,便是为了出海寻找棉种的港口,这本就是他计划的重要一环。

    如今一步一个脚印,一环扣一环,他终于是踏踏实实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此时他面色凝重地对甄尧道:“棉花一事,是三地之中最为重要之事,事关今后十年,百年大计。”

    “我希望内兄不计一切代价,也要带回棉种,期间花费若有不足,我尽全幽州之财力,以帮内兄,只为成此一事。”

    甄尧见袁熙说的郑重,连忙俯身道:“尧必全力以赴,不负使君所托!”

    棉花事关重大重大,所以袁熙把甄尧这个心腹放在海西出海港,不惜亲自过来叮嘱,便是不想事情有所闪失。

    如今他见甄尧领会到了事情的重要性,也是心下稍安,对甄宓道:“你们兄妹好久没见了,先好好叙叙旧,我去城里转转。”

    甄宓听了,出声道:“夫君要见城里的熟人?”

    “不需要妾陪着吗?”

    袁熙笑道:“我听闻孔北海一直留在海西,准备近日动身去司隶觐见天子,想着有些话和他本人说,倒是不用夫人跟着了。”

    甄尧听了,忙道:“使君来晚了一步,孔北海已经举家离开了。”

    “什么!”袁熙一惊:“他怎么走这么快?”

    “他不是要将女儿嫁给泰山羊氏吗”

    “这婚礼办的如此仓促,不到一个月时间,孔北海就急匆匆把女儿嫁出去了?”

    他突然想起自己和孔融女儿分别时的景象,心中突然有些异样的感觉。

    甄尧脸色奇怪地看着袁熙:“使君不知道?”

    “孔家和羊氏的婚事告吹了。”

    “孔北海一家半月前便乘船顺着淮河西去了。”

    袁熙听了,更是惊讶,他和甄宓面面相觑,心中涌现出一个念头,这事情不会和自己有关吧?

    甄尧想了想,出声道:“这事情闹得很大,据说是元化先生随着羊氏族人去了孔家一趟,然后两家就退了婚约。”

    “至于其中内情,两家也是秘而不宣。”

    甄宓听了,眼睛转了转:“夫君不是做了什么坏事吧?”

    袁熙叫起屈来:“怎么可能,我是那样的人么!”

    “不行,我得去找元化先生问问。”

    甄尧看袁熙急匆匆出门去了,心道小妹和使君如此说话,袁熙也毫不在意,看来两人感情不错,不然换了一般家里,哪有夫人对夫君如此质问的?

    不过夫妻归夫妻,日子久了恩宠也是会变的,尤其是袁熙这种人,身边根本不缺士族女子,还都是些身份极高的。小妹还是没太看明白啊。

    想到这里,甄尧悄声对甄宓道:“虽然现在我不是长兄了,但还是想要奉劝小妹一句。”

    “人了喜好是会变的,但是小妹作为正妻,得尽快考虑子嗣问题了。”

    甄宓听了,脸上一红,轻轻点了点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