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这个魏延不一样 > 第22农家肥

第22农家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汉第一堆肥厂,顾名思义就是肥料厂,名字听起来霸气,可走进一看,不过是拥有几个小作坊的小厂,甚至连个像样的设备都没有,取这样的名字,不过是满足魏延的恶趣味罢了。

    来到大汉后,魏延曾多次下地考察耕作方式,发现百姓们也在田间地头使用农家肥,用来增加土地肥力,只是方式不敢恭维而已。

    你能想象,不久前才拉的新鲜粑粑,就混合着少许的水,然后将其淋入地中。

    冬天还好,可一到夏天,不但味道让人上头,还很容易滋生病虫害,让粮食产量不增反减。

    为此,魏延便动起了心思,怎样才能更高效的利用农家肥。

    不久之后,魏延便想起在小时候,央视七套有个固定节目叫《致富经》,其中有好几期,就是教导农民们,如何堆制富含磷、钾的农家肥。

    为此,在修建革新镇时,最先修建的不是民居,不是镇公所,不是匠作坊,而是公共厕所,其目的不言而喻,只是为了收集粪便,以便制作农家肥。

    其实在汉代,大的城市里也是有公共厕所的,只不过名字不叫公厕,而叫都厕。

    都厕,广泛用于城市中,在乡村里基本没有,都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而都厕的构造也十分简洁,就是在城内某个犄角旮旯里,先挖一个大坑,然后上面搭几块木板,最后在修一间茅草屋。

    每过一段时间,在派专人来清理粪便,不让米田共溢出来,保证城市的整洁和卫生。

    这样构造的厕所,工作人员在的收集时,只能用瓢,一瓢一瓢的舀起来,十分的不方便,甚至稍有不慎,还会跌入其中,毁坏一天的好心情。

    鉴于此,魏延便以九十年代的旱厕、现代公厕为蓝本,改良更具有现代风格的公厕。

    改良后的都厕,整体结构不再是茅草屋,而是砖石结构,变得更加耐用,不至于被一场雨,一场风给摧毁。

    粪坑也被全部隐蔽,只留下一个个十寸宽,二十寸长的粪口,这样一来,可避免晚上上厕所时,不慎掉入粪坑的危险,而像这样的坑位,每个厕所有二十个。

    其次,粪坑也进行过简易的处理,四周使用砖石堆砌,在辅以沙浆填补空隙,让粪便变得更容易流动,不至于堆积。

    同时,为了方便收集粪便,厕所往往会高于路面,这样工作人员收集粪便时,只需打开积粪池预留的小机关,仅利用高度差,便能让粪便流入桶中,省去一瓢一瓢的舀起来的辛苦,大大降低了工作的难度。

    这样一来,收集粪便的工作不止青壮,连老人、妇女、儿童也能做,这无异于给他们找了一条,更有尊严的活路。

    而为了方便收集排泄物,所以从革新镇收集来的粪便,水份非常之多,在缺少工业机械的时代,很难进行干湿分离。

    所以,魏延便立即想到,曾经火遍南方农村的沼气池,虽然沼气不能利用有点可惜,但用来对粪便进行初次的发酵、除害,还是没问题的。

    先利用砖石,在地下建立十余个大型沼气池,同时在顶部预留放气口,每隔一段时间,将其打开释放沼气,防止发生意外情况。

    然后将一桶一桶的粪便从入料口倒入,当沼气池被装满之后,将入口、放气口、出口依次关闭,让细菌们在内自然发酵一个月。

    而发酵期间产生的高温,不但能去除虫卵和有害物质,顺带还能除臭,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待发酵完成,就可进行干湿分离。

    将经过发酵处理的粪水,从专门修建的地下通道,流入山下的粪水池中,供给百姓免费使用,可浇灌房前屋后的菜地,也可花点时间精力,将其挑到地里去,一点一点的给作物施肥。

    而分离出来的干类物质,不能立即使用,必须经过二次堆肥,因为此时的农家肥,其中的肥力过于单一,难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当然,二次堆肥,相较于第一次发酵,就来得简单得多,只需要在一空旷场地,将树木自然掉落树叶、杂草、作物根茎等物混合,然后在使用食堂产生的草木灰,混合在其中中和酸性,同时也提升农家肥的综合肥力。

    然后堆成一个个粪堆,在堆制期间,还需翻动三次,让它不至于温度过高,从而破坏农家肥。

    为此在夏天每三天一翻,冬天每十天一翻,当第三次翻完的几天后,堆肥正式结束,富含磷、钾等元素的农家肥,便新鲜出炉啦。

    这样生产的农家肥,和传统的农家肥相比,因经过多次堆制,会让病虫害变得更少,肥力更强,几乎可以预见,一旦使用这样的农家肥来培养作物,其产量肯定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但是,新颖的堆肥技术出现时间太短,所以很多环节仍在一边生产,一边摸索中,导致产量一直上不去。

    而目前积攒的农家肥,数量不是很多,很难满足春耕所需,到时候魏延也只能另想他法了。

    ……

    魏延领着刘备和诸葛亮,每一个工序都走了一遍,虽然不懂什么叫沼气,什么叫细菌,但听起来就很厉害的样子。

    然后回到镇公所,接见了十位生产队长,了解百姓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勉励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最后,在李三所在的集体食堂吃过晚饭,第二天,便带着众人返回临湘城。

    刘备在临湘城仅盘桓一天,将马良、马谡留下后,便带着一行人离开,不是刘备不想多待,而是南郡局势风谲云诡,不回去盯着他寝食难安。

    诸葛亮则返回临蒸行营,协调其余三郡的物资,向长沙倾斜,包括但不限于钢材、矿石、良种,流民、兵丁等。

    他们三人的意思很明确,要把长沙,打造成开发南方的前哨站,为以后进军交州、朱涯郡,甚至是交趾做好准备。

    刘备留下马良,也是为了减轻魏延的负担,毕竟按照临蒸策,他不但要屯田,还要管理流民,更要暗地里屯兵,同时要依靠地势来修建关隘,而这些都是高度保密,不能让韩玄知道。

    至于马良的弟弟马谡嘛,则是魏延强烈要求刘备,让他将其留下的,与其未来去祸害诸葛亮,不如跟自己来屯田,让自己来调教调教,岂不美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