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盖伦船
李正问了下造船厂负责人:“这十个船坞要多久才能下水一艘战舰?”
这个负责人思考了一下,回答道:“国王陛下,这些船坞能一次生产十艘排水量最大为两千吨的船只,现在建造周期为一个船坞半年内下水一艘两千吨的船。”
中国古代的造船术曾经世界领先,唐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但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通过对外贸易和国内运输维持了大唐帝国中后期的生存,是唐王朝的经济命脉。
中国古代领先的造船技术有船尾舵和水密隔舱两种,都是不逊色于四大发明的先进技术,水密隔舱的应该比西方早了千余年。
船尾舵最早在出土的西汉文物当中就已经出现,是从船桨演变而成的,现在普遍认为船尾舵应用最晚是开始于汉代。
水密隔舱是唐代开始普遍应用的,江苏扬州和江苏如皋出土的唐代初期、中期内河木船,是出土文物当中首次发现的带有水密隔舱结构的船只。
在唐代,大运河上通行的转运船可以载货一千石,估计这是当时性价比较高的内河、近海货船标准大小了。远洋海船肯定要大得多,一艘标准的远洋海船一般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合二千石左右。客船一般后面要系一条小舟,以防大船遇难。以风帆为动力,以日月星辰定方向。
唐朝时期的战船中主力战舰是楼船,一般船上三层,仿佛一座小型城堡,但肯定机动力较差。隋朝杨素建造的五牙战舰就是楼船的一种,上有五层,高百余尺,可载八百人,船体四周还设立了六个能够攻击敌人的拍竿;
斗舰是次一级的主力战舰,船舷上有女墙,船中有高棚,棚上也有女墙,相当于二层的城堡,是水军当中装备数量最多的一种;
比较特殊的主力船型还有海鹘船,船型头低尾高、船身前宽后窄,用生牛皮防护,左右各有像鸟类翅膀的浮板数具,适合在水面划浪而行,抗风浪性极强,“虽风浪涨天无有倾侧”。
还有一种叫八卦六花船,也是特殊设计的水战的主力战船,攻守兼备,顺风用帆、逆风用脚踏转轮。这种轮动船或者叫车船的发明人叫李皋,是唐朝皇室成员,亲王爵位,在安史之乱后平定藩镇作乱立过功。
蒙冲是覆盖生牛皮的小船,开若干小口用于划桨、射箭,速度较快,主要用于水战突击;走舸是速度最快的小船,有防护墙,船夫桨手最多,是敢死队专用的船只,也可以临时救急使用;最后是游艇,没有防护,用于侦察和军事指挥。
而李正的这个造船厂,建造的是盖伦船这种大型三桅帆船。
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后,需要运载大批货物和士兵横渡大西洋,当时的主要海船——拿屋船和卡拉维尔船——已不再胜任这样的繁重任务,西班牙"盖伦"船则结合了这两类船型的优点,因此久负盛名。它一般有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标准长度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吨,有数层统长甲板,尾楼很高。大型盖伦船尾甲板有7层,排水量达2000吨,吃水8米,有较好的续航力,在很长时间内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李正的造船厂制造的正是这种排水量两千吨的大盖伦船,船上有四个桅杆,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长八十九米,宽二十七米,高二十五米,吃水八米,甲板有六层,光水上有三层甲板,航速有十节左右。
大盖伦船上面两层甲板两侧各有三十五个炮位,各自装载着十五门红衣大炮和二十门佛朗机炮。
系统贴心地又在造船厂里面又赠送了一个铸炮厂,专门给战船打造火炮,但是每个月也就只能打造出一艘战船所需要的火炮,这就意味着李正这十个船坞半年内是可以下水十艘大盖伦船,但只能让其中六艘船配备火炮,其它四艘要不让大同江畔的火炮厂提供火炮,要不就是充当运输船了。
但转眼一想,以后炮兵必须扩编,每个边境城塞和海防要地和平壤这些大城也要修筑炮台,一年火炮铸造厂产量也就只有一百八十门红衣大炮和三百六十门佛朗机炮,加上还有报废的火炮要更换,看来建设一个强大的海军还是遥遥无期啊!
哎,必须要多赚点积分,多建一些军工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李正看到军工厂要在一月底才能开工生产,便决定在三月初春天到来之后才出兵百济。
到时候把子弹炮弹和箭矢带上,又可以多四个火枪营和一个炮兵营,这一仗就可以打得更轻松。
接下来两个月,李正让乙等守备军的三个师的士兵们跟随甲等野战军的人学习怎么样去操作火炮火枪,并且还承诺在二月中旬举行一次比试,比试项目是每个师随机抽出十名火枪兵和十名炮兵进行比试,以枪击或炮击精确度排定名次,按排名前后决定装备火器的顺序,并让优胜的师团士兵出征百济。
李正的命令传谕三军后,三个师的士兵们那是激动地一个呼天抢地,每天刚天亮便跟随甲等野战军的士兵们进行射击训练,希望在下次比试中夺得头筹。
李正忙完了一系列的事情后,又是躺平了起来,私下里跟金胜曼妹妹天天吃喝玩乐,过着悠哉游哉的生活。
金胜曼也没闲着,她让人给她堂姐善德女王金德曼送去了李正交给她的七彩琉璃貔貅摆件和一瓶香水,又去信新罗首都金城劝说金德曼别阻止乐浪军队过境,力求避免生灵涂炭。
善德女王金德曼自忖实力不足以对付乐浪国,又害怕堂妹金胜曼有不测,于是便捏着鼻子答应让乐浪军队借道了。
消息也传到了百济国都泗泚城,百济王扶余璋心中十分恐慌,连忙组织大臣们进行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