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博闻好学博学多才
在朱拓这个唯利是图的人看来,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绞刑架,特别是幵始教授用的是古代语言。
“王正月,是春天。三月份,公孙与祝义父结成同盟。郑伯克段于鄢,夏五月。秋天,天王使宰横,来见惠公,仲子之。
“什么,这是什么东西?“
朱拓在听着那些典籍的时候,只觉得一股睡意涌上心头。他使劲的想要把自己的双眼给撑起来,却怎么也撑不住,只能躺在桌上呼呼大睡起来。
在古时候,教师的身份相当崇高,对学生要尊敬师长,见到师长都要躬身。
朱拓这样的人,在教室里当众睡觉,那就是犯了罪了。
教习皱了皱眉头,正要把朱拓唤醒,却听得一名书生说道:“是肃亲王。“
那位老师顿时面露崇敬之色,连朱拓都不敢起来了,连上课都压低了嗓门,唯恐打扰到朱拓。
朱拓连续打了几节盹,这才意识到,不管是谁上课,都不搭理他。
有个不长眼睛的老师把他吵醒了,朱拓只是趾高气扬的扬起了脑袋,喝道:“在下乃岭南肃王,怎么把你吵醒了?“
那位老师一怔,随即又换上一副谄媚的笑容,关心地说道:“肃王爷,你是不是很怕风?给我裹上,免得着凉。”
朱拓在国子监中已经习惯了每天的学习(睡眠),不禁感叹道。
这一天,朱拓正沉沉地睡着,突然听到一阵狂风吹过,接着就是一本书和一张书桌碰撞的声音,将他从沉思中拉了回来。
朱拓闭着眼睛,脱口而出:“我乃岭南的肃王!“
“你是皇室的王子,难道就可以肆意妄为,目中无人了?“一道有些耳熟的声音传来。
“读书?你妹啊!”
肃王昂首挺胸,看着面前的人,赫然就是那个叫方孝孺的男子。
方孝孺现在是翰林的侍讲,平时也会给皇帝的大孙朱允蚊子上传道。不过,他也是汉中的讲师,每过一天,他都会去国子监,为所有的读书人授课。
因为方孝孺是大学士的弟子,他博闻好学,博学多才。
此时他看着一排排学生在那里埋头苦读,唯独那伏在桌上的肃王朱拓,显得格外醒目。
所以他才会破口大骂。
“作为一国之君,自然要以身作则,好好学习,做功课,方能对得起皇帝的期望。”
方孝孺皱眉喝道:“你没有资格在教室里胡作非为,胡作非为!不敬师长,如何能有出息?”
朱拓好整以暇,咧嘴笑道:“还当是何人胡言乱语,没想到竟是方侍讲,真是幸会幸会。“不是我不努力读书,而是我想,方侍讲的那些知识,比我还不如。”
“你!”李天命勃然大怒。
方孝孺脸色铁青,伸手一指朱拓道:“上次你不过是狡辩罢了!我是被你骗了,被你骗了。”
朱拓嘿嘿一声,说实话,如果是别的学者,他或许会谨慎一些。
而方孝孺……他对这个人实在是再了解不过了。
总之,他是个老实巴交的人。
他具有文人风范,恪守仁义王道,朱棣造反后,他不肯归降,朱棣还强迫他下了登基圣旨,指责朱棣谋反,最终激怒朱棣,十族尽灭,八百余人被处死。
不过,方孝孺也有一种顽固的一面,那就是朱允蚊登基之后,方孝孺倡导周礼,并将周代的井田制度复原,而方孝孺在朱棣的军队面前,也没有做出什么正面的贡献。
因此,朱拓并不怎么着急。
“说实话,方侍讲的这些话,都是一些陈词滥调,并不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我累了,就去桌上打个盹。”
“肃王,你可以对我不敬,可是对古代的知识,却不能不尊敬。“
方孝孺面色凝重,沉声道:“上古之书,乃天下之大成,读书必有收获。唐太宗有一句话:“用青铜做镜子,可以使人穿上衣服;用古代做镜子,可以知道盛极而衰。”
“我并非对古代的知识不敬。“
朱拓反唇相讥,高声说道:“我只是认为,方侍讲学这种东西,完全是抄袭古人的,没有什么新意,又要把周礼、周的井田制度复原,用以前的规则来管理自己的子民,岂不可笑?“
方孝孺骂了一句:“这是世间的真理,纵使过去一千年,也有可供参考之处!“
“那可不是这么回事!”
朱拓冷哼道:“道无一,道之千百,万物皆有变化,万物皆有变化。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由人的意愿决定的。”
“人要遵循自然法,要有规则。而不是你这个贪生怕死的书呆子!”
朱拓的话很严厉。
这简直就是在骂他傻|逼。
方孝孺面色凝重,朱拓的学说对他的信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上次在朝会上,因为事情发生的太快,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被朱拓辩了个正着。
然而他方孝孺,饱读诗文,又拜了大儒宋濂门下,被世人奉为榜样,岂会输给朱拓这种无知小儿,当即喝道:“大道一条,万民心中皆有一种范本,不容你亵渎!”
朱拓道:“孔子为周礼操劳了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做,他死的时候,又说什么礼教崩溃了?“
“天下那么多的读书人,都没有能够将周王朝的体制复原。归根结底,还是周代的体制才是最合适的,一个人若是不能顺应这个时代的趋势,就会被这个世界所淘汰,明白了吧?“
古人相信,世间只有一个真相。这是天地之间,最基本的道理。
于是,数千年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在寻找着这一条真理!
但想要找到它,却是千难万险,很多大学者都在拼命地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反而让很多人发狂。
南宋朱熹出现,为儒家指明了“以物为本”的黄金道路,而程朱学派的另外一位大师程颐,则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
日格一件,明天再一件事,一旦融会贯通,便可得天地之道。”
现在好了,所有的文人墨客都有了一个清晰的方向,不用再在格来格上到处乱跑。
秦汉时代的儒家,都会骑马,会骑马,会看书。
到了明朝,那些儒家的武士们,一个个都是弱不禁风,一看到兵器,就能认出自己的刀法和剑术。看了三天三夜,他似乎已经知道了竹子的成长方式。
整天说大话,说得天花乱坠。
“周礼会为何消失?“
方孝孺又说了一句。
朱拓的这番言论,让他想到了一件他从未想到的事情--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则,人要遵守它,不要违背它。
那么,怎样才能遵守自然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