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第章 中华帝国1
自去年倭国战乱开始,中华阁转移人口的速度骤然加快。
战争造成的难民、资助换来的战俘,以及外围岛屿和九州、四国清理的人员,加之本州战役结束的更大数量的战俘,都是人口资源。
这是一个庞大的运输工程,即使中华阁现在的海运能力大增,要从正常海运商船中,调配来800艘商船,也是不容易的事情。
完全占领倭国后,花费了3个月时间,才将所有计划迁出的人口,全部按人口规划,转运到各自目的地。
自此,倭国总人口数减少近34,而男性青壮除加入中华军辅军外,留在倭国的,已寥寥无几。
扣除移民及战乱中伤亡人数,现在倭国总人口仅剩370万,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和妇女。由此可以确定,在射雕世界,和族再无法成为原倭国地区的主体人口。
这也意味着倭国彻底灭国,尤其是他们的添皇一族已全部被秘密处决,再也无法树立一个所谓的精神领袖了。
不仅如此,中华阁还在全倭国地区开办小学校、补习班,推广汉语。
留在倭国的这部分小孩,将来从小就接受的是汉语教学,且若想继续提升学历,就将会被送去厦门、弯岛等核心地区就读中学、大学。相信在这样的文化、和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下一代,不会再对原来贫穷落后、战乱纷飞的倭国有什么怀念。
中华阁全面占领倭国后,还计划在未来几年,从国内移民来100万华族单身男性,以及从东南亚地区迁入50万劳动力,彻底改良原倭国地区的人口架构。但按之前的战略规划,在原倭国地区的总人口数量将尽量控制在500万以内,一旦矿产开发完毕,这里将成为一个纯农、牧业地区,以及军事要地。
从倭国移出的人口,均分散安置在东南亚、济州岛、南、北罗娑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澳洲、新西兰)、罗荒野等地,相信用不了多久,和族就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为防止异族抱团,中华阁在所有辖区的居民档案管理和颁发的证件中,淡化了居民原来的民族成分。只要摆脱了战俘、劳改犯人身份,成为公民后,都统称为华族。
只不过为了顺应这个时代的社会等级观念,且方便管理诸多外族移民和战俘,设置了一整套公民等级制度,并配套了健全的晋级制度,给所有人预留了上升通道及希望。
以这段时间移民最多的倭国人为例,战俘、平氏官府、地方势力的核心成员等,经甄别后,分配到矿区、建设兵团等地,劳动改造3-20年不等。期间会根据表现,选拔出班组长、监工等职务,甚至可以减免刑期。
也就是说,即使是劳改犯人,也有晋升通道。
劳动改造期满,且在劳改夜校取得文化课学习考核成绩,至少能流利运用汉语交流的释放人员,可晋级为5级公民。拥有自主选择到工厂、矿区、建设兵团、农场、商贸等工作的机会。虽大部分人,可能还是留在原来的单位工作,但聘用方需按最低薪酬标准以上,按时发放薪酬及福利。
5级公民享有自由迁移地点、重新选择其他职业的权力。
4级以上公民,每个人可获得1亩农用地及亩宅基地。且可申请加入辅军,表现优良者,可加入中华军。一旦正式入伍,便享受军人起步相当于公民3级的地位,其所在家庭土地人均可提升到亩,且拥有减免多出定额土地使用权的税赋等优惠政策。
其中,中国大陆移民过来的华族,起步就是4级公民。
不过,公民要提升等级,除各种贡献值、期限要求外,文化考核也占了相当的比重,文化课除夜校外,也可申请到成人学校,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虽和前世现代人人平等理念尚有较大差距,但在这个贵族横行的时代,公民制已是巨大进步了。
倭国战事结束,大量的劳动力和辅军的到来,极大推动了东南亚地区控制区的扩展。不到半年时间,前世印尼、马来西亚已全部一统。原来的权贵阶层、附属势力的核心人员、战俘等,又都被迁移到罗娑斯、倭国、罗荒野等地去劳动改造。
不得不承认,倭国人充当二狗子的能力,是由血脉及基因层面决定的。一旦用对地方,就是主人的一条疯狗(反之也时常噬主)。让他们冲在第一线直接监管东南亚土著,效果极佳。
之前,即使中华阁十分善意地主动提供工作机会,还给予基本的温饱补贴,但不少土著族群,却是天性好逸恶劳,甚至温饱思,犯事不断。而大量和族人组成的监工、辅军等团队,将这些人管教得毫无脾气。
无他,就是心狠手辣,对这些达不到公民阶层的人下得了狠手。加之一统这些地区后,他们的奴隶主们被迁出,动乱因素肃然一清,社会秩序立刻大幅好转。
“总阁主,我们都觉得,中华阁立国的时机基本成熟。”今天的高层例会上,岳震代表高管层,终于提出了众人心心相念的想法。
“是呀,中华阁辖地仅厦门、弯岛、倭国、吕宋、柔佛(马来西亚)、爪哇(印尼)等东南亚地区,和罗娑斯等地区的土地总面积,就已达到1000万平方公里以上,已超过中国境内各大王朝之和。这个数据还不含即将一统的蒙古,以及建设了几处基地,尚待开发的罗荒野等地区。”葛邲补充到。
“中国自古都讲名正言顺,中华阁所拥有的地盘和实力,仅靠一个模糊不清的机构已无法承载。一旦成立国家,无论是移民还是对金王朝开战,都将会有更多的民众信任基础。”
……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赞同,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马速知晓中华阁这些弟子们的迫切心情,毕竟一旦立国,众人便是开国重臣,有从龙之功。古人在名利两相权衡时,更为注重名声和社会地位。立国事宜的确必须摆上议事日程,再没犹豫,拍板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