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叛乱末声
话到主战场。
“报!主帅,又有三千东突厥的骑兵请求加入!”斥候对侯君集禀报道。
“嗯!安排他们去东营扎寨吧!”侯君集点点头说道。
“是!属下告退!”斥候咧嘴说道,这场战争也快结束了,所以他心情很好。
“主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就怕驱狼引虎了,如今他们军队快三万了,咱们还对他们没多少约束力,侯爷也腾出了手支援我们,咱们也不是没好将士,何必让这些蛮子横插一手?”黄副将担忧的说道。
“你问那个死太监去!”侯君集没好气的说,要不是他对影子熟悉,他几乎以为那是间隙,什么时候大唐对造反的人那么仁慈了?
不但不杀,还留着管饭,让他怎么面对之前死在他们手里的将士?
还说准备好接收东突厥的援军,这不是通敌吗?
他们几万人就这样肆无忌惮的闯入了大唐境内,高丽大军给他们生生杀退,现在退回了高丽境内。
虽然这在普通将士们眼中是好事,可对于他侯君集这一军之主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他竟然需要敌国来援,这不是突显他的无能吗。
最主要的是这敌国还是在他不对付的李靖手里拿捏的,这都不用解释了,他侯君集一直把李靖当对手,虽然有过那么一段师徒关系,但不影响他不对付李靖,现在都不用比了,人家把他甩开八条街。
东突厥前几年是给李靖灭了,但只是名义灭了,对于草原人来说,那是灭掉了一个大部落而已,对他们来说,这是百年难遇的机遇,人杀多了资源就更多了。
影子能成功带来援兵大多数因为这个,有奶便是娘,这才是人性。
他们现在没有国家的概念,也没有部落的概念,甚至没有家的概念,他们聚集在一起大多数原因只是因为能更好的活下去而已,人多杀人吃肉也更方便不是?
一群冬天把老人孩子赶到边缘为他们取暖的人,这方面不能要求更多。
“统领的事,我怎么配打听。”黄副将讪讪的说,他们别看在外人面前人五人六的,在他们的圈子,他这些外派人,连跟高层对话的资格都没有。
侯君集放缓了语气说:“行了,快到边境了,是时候跟叛贼来个决战了,你去安排一下,务必不能让他们逃出大唐!”
见侯君集下了命令,黄副将正了正身子回答道:“诺!”
侯君集摆了摆手,说:“忙去吧!”
黄副将犹豫一会,还是走了出去快到门口他还是没忍住,回头说道:“主帅,咱们是不是该留多一些人给侯爷,听说他们正是缺人的时候,咱们得……”
侯君集闻言火大了起来,说道:“留什么留!弄死了一了百了,本帅的话你们当耳旁风是不是?再留,本帅让你们去给他干活去!”
“真的?您能保他们进去?我替他们谢谢您!”黄副将听到这话,非但没反感,反而高兴的说,将士们都是清清白白的身世,肯定没有赎罪一说。
那么待遇就算比不得庄子的人,也算高薪了,至少比将士们战后回去耕田的好上好几倍。
至于为何比不是庄子的,黄副将也理解,他们一开始就陪着那几个股东一起奋斗,有点特殊待遇也是可以理解的。
侯君集闻言更生气了,怒喝道:“滚!你们有没有点骨气!就这么喜欢给别人当狗!?”
黄副将听这话不乐意了,影子的到来让他又恢复了宫里的状态,不代表他对侯君集为需如此,冷冷的说道:“大帅,您不能因为个人原因断了大伙的路!听说后来的千牛卫都跟着侯爷去高丽发财了,你这里除了一开始就提出的三成盐厂,而且那盐厂到现在都还是没影的事,战场上有没收到多少有价值的器物,再不给大伙谋点出路,我怕队伍不好带了!”
这话像盆水,泼在侯君集头上,这时候将士们参与战争的目的无非就是升官发财,升官肯定轮不到小卡洛咪,发财更别提了,造反跟敌国入侵加一块,而且这河北道本来就穷,他们的战区简直寸草不生,如何能发财?
这两点他侯君集都没办法满足,还阻挡别人的路,那么以后谁会跟他出来打仗?
想到这侯君集无力的说:“那是以后的事,等眼前这仗打完再说吧!”
黄副将可想直接敲定这事,丝毫不给侯君集犹豫的机会,大声说道:“谢大帅成全!我这就去告诉兄弟们这个好消息!”
“你!”侯君集还想说什么,可黄副将已经离开了营帐,只留他一人叹息。
黄副将出了帅帐,径直的向从庄子招人的地方走去。
远远的就看见杨大山正在有气无力的指挥着人群,那是战场上的俘辱,黄副将叫人把他们都交给了杨大山。
此时的杨大山状态不是很好,绷带缠绕着手臂挂在肩膀上,看似粗壮的身躯底下不知道有多少伤痕。
这是他信息太差带来的苦果,在草原上,他只学会了如何生存,在庄子他学会了怎么和人打交道,这两样在此时没能给他任何帮助,甚至还搭上不少兄弟的命。
他本来还想以之前的办法招来人,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这相当于策反,这事在任何时代都不好干,叛军稍微有点地位的能干才怪了,他们好不容易才那命换点甜头,如今却要他们重新回但以前的状态,甚至还更惨,这怎么可能?
这下杨大山他们就像捅了马蜂窝,叛军们舍弃了唐军,漫山遍野的追杀他们,在他们眼中,杨大山等人的威胁比唐军大得多了,这是在挖他们的根。
跟唐军打,大不了就退出大唐境内就好了,有了人,他们不管在哪都可以高人一等,哪怕生存条件不咋地,他们也乐意。
过了那么久的底层生活,他们无比迷恋这种生活,失去这些,不如杀了他们还痛快。
可是庄子提出的条件对于他们的底层来说又是无比的诱惑,有活路走,他们干嘛一定跟着注定被毁灭的人绑在一起?
人之所以为人,是他有思想,有自己的判断,人们常说清末人们是麻木的,任由其他国家的人站在头上拉屎都不吭气。
其实不然,他们是最有反抗精神的一个朝代的人,各地随时揭竿而起,哪怕是乾隆盛世也不例外,为何他们对外国人的入侵不作为呢?
当时的政府对他们的待遇还远远不如外国人对他们呢,他不高喊太君里边请就很对得起当时的政府了。
此时的叛军也是如此,天天面对来至大军的威胁,还得收到叛军头头的压迫,毕竟第一次当领导,我不是很相信他们就能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肯定有亲疏远近。
一个群体少数人带领大多数人,这是一定的,社会不公平这也是一定的,叛军一开始是因为活下去才叛乱这也是一定的,他们叛乱一开始是抢了点粮食,让他们得以生存下去。
他们大多数人很快就认识到了错误,初唐时,官员大多数是清廉的,你可以说他们不作为,但是你不能说他不是好官,叛军打开官仓一看,里面都可以饿死老鼠,看来不是当官的不顾他们的死活,是他们真莫得办法。
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都杀官造反了,索性干到底,没人性的一幕就这样发生了,他们能得以存活,不过是啃另一群可怜人的尸骨存活下来的,或许是比喻,或许是字面意思,不管怎样,他们活下来了。
缺乏纲领的叛军们,现在他们浑浑噩噩的过一天算一天,不知道希望为何物,任由其他人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他们好像改变了一切,又好像什么都没改变,被欺压的始终是他们,比以前甚至还不如,毕竟以前的官员还读过书,多多少少需要点颜面,刀子不会亲自捅,也不会那么明目张胆的抢,让人心里稍微好受点。
可是他们已经杀官,没回头路了,所以当叛军底层知道他们并不是必死的时候,军心就散了,叛军头目们乘着事情还没到不可收拾的时候,集结了得益者向杨大山等人展开追杀,他们解决不了问题,就想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侯君集当然不会放过这机会,埋伏了他们,收回了失地,直逼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