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西红柿书记
对于修路和街道硬化的问题,村民是普遍持欢迎态度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钱从哪里来。
范副主任没办法,他的前几任也是挖空心思地想办法筹钱,但都没有解决。要不是村村通工程,那条通村公路都不可能硬化。这就体现出了晓亮的资源优势。他跟了马青云一年多,跟县上各个部门的一把手都熟悉,临走时又从马青云那里讨得了尚方宝剑,有问题可以直接去找他。
但田晓亮并没有打算找马青云,他想把马青云留在关键的地方使用,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尽量不用这层关系。最后,在田晓亮自己的努力下,加上他的准岳父、副县长李晋的帮助,县交通局和沙河村结成了帮扶对子,这样通村路加宽和街道硬化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在晓亮上任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县交通局派出的工程队就来到了沙河村。沙河村的村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这个造福自己的工程中。沙河村的通村路拓宽了一倍,村里的大街小巷都得到了硬化。通过街道的硬化,田晓亮借机整顿了村容村貌,村委会也修葺一新,沙河村一改蓬头垢面的落魄形象。现在,穷是穷了点,但至少给人一种干净整洁的印象。
沙河村的这项建设,收拢了民心,也让田晓亮在村民中初步树立起了威信。田晓亮借此机会,也把两委班子重新建立了起来。他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了梁丽为村委会主任。梁丽这个人,家庭条件好,热心公益,而且在村子口碑极好,又是多年的妇女主任。田晓亮需要这么一个帮手开展工作。
只是,田晓亮想破头也想不出,沙河村到底该发展什么产业。根据他的考察,沙河村并没有什么特产优势,但凡沙河村有的,附近的村子都有,沙河村没有的,附近的村子也有。
这就麻烦了,田晓亮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梁丽姐,你家是靠什么发家的?”田晓亮好奇地问梁丽。梁丽一家的生活在整个沙河村是最好的,家里有两辆车,存款也有上百万。
梁丽惭愧地叹了一口气,说:“我跟你宋哥也没啥大本事,就是鼓捣蔬菜大棚。村里差不多家家有大棚,但我们家最多,有八个。我们不仅卖自己家的菜,还把村里其他人家的菜收过来,集中出去卖,中间赚个差价。”
“大棚里都种啥?有没有特色的东西?”
“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黄瓜、西红柿、茄子、芹菜……也没啥有特色的。我们村有的,附近村都有。不过咱们村的西红柿比较好吃,家家户户都种来当水果吃,不信你尝尝。”梁丽指着茶几子上的一盘西红柿让田晓亮尝尝。
田晓亮自打第一次来梁丽家就看到茶几子上有一盘西红柿,去别的村民家里的时候,也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都摆放着西红柿。他并没有放在心上,还认为村里穷,吃不起水果呢。今天听梁丽这么说,便拿起一个慢慢地吃了起来。
真的很好吃。酸酸的、甜甜的、沙沙的,入口还有一种很特别的草莓味,吃完后让人回味无穷,还想再吃。田晓亮不知不觉地就把那一盘西红柿吃了个精光。
梁丽在一旁嗤嗤地笑起来,说:“我没骗你吧,好吃着呢!”
田晓亮连连点头,问:“附近村里有没有种西红柿的?”
“都种!这东西在农村是家家户户菜园子里的必备品。但,无论是哪个村,都没有沙河村的西红柿好吃。”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啊!田晓亮觉得很有趣,陷入了沉思之中。
临走时,梁丽给田晓亮用方便袋装了一袋子,让他回办公室当水果吃。田晓亮也没客气,他的确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西红柿。
第二天,田晓亮开车拉着梁丽,去附近十几个村转了一整天,还买了一百多斤西红柿回来。
晚上回来,梁丽再次邀请田晓亮到她家里吃饭,但他无论如何也吃不动了,他的肚子里装满了西红柿。他一天都在品尝各村的各个品种的西红柿。他发现,无论哪个村的西红柿,都没有沙河村的口感好。其他村的西红柿,都是炒着吃的,生吃起来口感与沙河村的差远了。唯有沙河村的西红柿,生吃好吃,炒熟了也好吃。
“为什么不大面积种植?为什么前任村支书不推广?”田晓亮问梁丽。
“嗨!说到底,西红柿这东西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家家户户都种,产量也不高,价格根本卖不上去。我们家的西红柿大棚,年产接近一万斤,好的时候,一斤两元也卖过,不好的时候,一斤五毛甚至两三毛也卖过。它就是家家户户都有的西红柿,你还能把它包装成金蛋子卖?前几任书记也曾想过西红柿的问题,但都不了了之。”
周末,田晓亮回了趟县城,他特意带了许多西红柿去了李霖家。没想到一盘西红柿没有多久就吃光了,吃了还想吃,收不住嘴。连李晋两口子都说好吃。
周一的时候,李霖特意带了一包西红柿到单位去。开始大家并没有在意,但吃了几个后,便被办公室的人一抢而空。李霖没办法,只得打电话问田晓亮要。
田晓亮挂断电话,在办公室里转来转去。他有点兴奋,脑子里有种念头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让他激动得浑身起鸡皮疙瘩。他立刻找来了梁丽,让梁丽帮忙统计一下,今年冬天,村里西红柿的种植数量和大体产量。
梁丽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把沙河村今年冬天西红柿种植数量做了个大体的统计,总面积大约十八个大棚,产量估计有二十万斤左右。按目前的市场价格,估计能毛收入三十万左右。这些西红柿,成规模种植的,不到十个大棚。很多都村民在自家大棚里种了一小块,留给自己吃的。
“你去做做工作,让大家暂时不要随意地卖自己家的西红柿,我有用处。”
梁丽狐疑地看着田晓亮,但她还是说:“我去跟大家说说,就说田书记说的。”
“田书记说的”,在沙河村现在已经很有分量了,不像田晓亮刚来的时候。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田晓亮拓宽通村路,硬化街道,整修村委,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向沙河村的村民们证明了,他是有能力带领这个村子走向富裕的。田晓亮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沙河村村民们的信任。
田晓亮立刻给林嘉树打了电话,他要林嘉树帮忙找人设计个商标和包装,他把自己的想法毫不保留地告诉了林嘉树。他要包装沙河村的西红柿。
林嘉树接到晓亮的求助电话,既感到欣慰又感到高兴,他从晓亮说话的口气中敏锐地感觉到,自己的好朋友并没有沉沦,相反,他现在好像斗志昂扬,充满了干劲。
晓亮说:“要义务劳动,没钱给你!”
林嘉树笑道:“我是商人,投资要讲究回报。这笔帐先给你记着,等你当了市长再去讨要!”
林嘉树亲自跑到蓝星知识产权公司,委托韩雨设计注册了个商标,并设计二点五公斤和五公斤两个手提包装纸盒。林嘉树留下一句话,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设计,钱不是问题。
只用三天的时间,韩雨就把设计方案拿出来了。韩雨说,他找了临淮市最好的设计师设计的,至于价格嘛,一切好说。
林嘉树很满意,尤其满意的是纸箱上的一句话,醒目的“沙河西红柿”下面,是一句“一种比水果更好吃的西红柿”,特别抓人眼球。
林嘉树把设计方案发给了田晓亮。田晓亮相当满意,立刻到县城一家彩印厂订制了一千多个箱子。这些箱子没用几天就全部送到沙河村来了。
田晓亮把精挑细选的西红柿装进箱子里,开着车去县城送礼去了。他先从县委和县政府送起,给马青云和县委书记许中华每人两箱。当然,他没有送给本人,都是送给办公室了。他一再叮嘱,一定洗一盘放在领导的茶几子上,让领导尝尝,这是沙河村村民一片心意。县委书记许中华那里他不敢保证,但他敢肯定,马青云的办公室里是肯定会看到的。
然后,田晓亮就逐个部门开始送,财政局、发改局、经信局、商务局、科技局、税务局、市场监管局、建设局、文旅局……大大小小三四十多个局办,他差不多都去送了。
这都是田晓亮给马青云干秘书时积攒下的人脉,那个时候各局办头头没有一个他不认识的。现在,谁都知道他下到村子任职,也是县政府要树立的典型。所以,田晓亮去各大局,很容易地敲开了一把手办公室的门。送上两箱西红柿,没别的意思,就是感谢领导对沙河村的支持,尝尝沙河村的特产。不过也不能白尝,请领导在朋友圈里帮忙转发一下,算是对沙河村的支持了。
田晓亮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也会撕下斯文的面孔,变得这么市侩。他就这么一副穷追不舍死缠烂打的架势,在三四十个局办单位播下了沙河西红柿的种子。说实话,也只有像他这种特殊经历的人,才有底气仅提着两盒西红柿,去那些平时让人望而生畏的局长主任那里送礼。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了解网络的力量,更知道这种人传人的口碑的效应。效果可想而知,关系好的,好说话的当着田晓亮的面就在朋友圈转发了;有的是吃过西红柿之后转发的;也有的是不得不转发,因为,他们看到,县长马青云都转发了。县长发了,局长们肯定也会跟着发,局长们发了,副局长、科长们也跟着发,科员们就更不用说了。
马青云曾经在一次会上动情地说:“沙河村没有依靠,田晓亮要靠这个小小的西红柿为沙河村摘掉贫穷的帽子。我们如果没有钱和政策给他,那就祝福和声援一下。不就是转发一条关于沙河村西红柿的宣传文字嘛!如果有必要,我愿意陪着田晓亮书记到大街上去卖。说好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沙河村的西红柿!”
马县长的话引得哄堂大笑。县长都这么说了,属下自然也要有个态度。
沙河西红柿没用多长时间就名声大噪了。先是在朋友圈中,然后就在超市和市场中。人们认可了这种“可以当水果吃的西红柿”。朋友圈里卖,超市卖,菜市场也卖。沙河村的西红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装进精美的包装盒里,乌鸡变凤凰般一下子变得高大上起来。
随着被认可和接受,接着就是铺天盖地的购买潮。山北县不知不觉中掀起来一股“西红柿热”,而且很多人直接开着车子来沙河村买,因为在市场上买的都是鱼龙混杂,很多都是假冒的。沙河村西红柿一下价格高涨了起来。以前这种西红柿最高的时候也就两三块钱一斤,现在已经卖到八块、甚至是十二块钱一斤,直逼一些超市里的热带水果。
沙河村的人内心狂跳,天哪!太不可思议了,这哪是西红柿,这就是个金疙瘩啊!
现在,让田晓亮发愁的是,西红柿不够卖。今年沙河村的西红柿种植面积不大,累计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个大棚,二十万斤左右。沙河村的村民知道这东西发不了家,所以种得并不多。
有机灵的村民就到外村去收了一些西红柿回来,准备把这些西红柿当作沙河村的西红柿卖。
田晓亮知道后大吃一惊,连忙开会严令禁止。他在大会上个声色俱厉地宣布,谁若砸了沙河西红柿的招牌,就是沙河村的历史罪人。这块招牌来之不易,有沙河村人多少年来的积累,更有这段时间他苦心孤诣地宣传造势。所以,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丢掉长远的发展。
现在名声有了,市场有了。当然得立即扩大种植面积。田晓亮想把西红柿的种植增加到三百亩。这个数量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他估不准市场的需求,太少了不够卖。先发展三百亩大棚。他的目标不仅是山北县,他更想让整个坊州市都要来买沙河的西红柿。
这次种植,可不能由着沙河村的村民自己乱来。田晓亮是个有头脑的人,他专门跑了一趟省农科院,请来了农业专家,结合沙河村村民自己多年种植西红柿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沙河村西红柿的栽培种植标准。并要求村民都要按照标准种植。沙河村的西红柿产业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那二十万斤的西红柿,实现了比原来高五六倍的收入,据统计,毛收入差不多有二百多万。沙河村的村民都红了眼珠子,他们看到了希望,那红彤彤的如西红柿般红火的希望。
西红柿卖得差不多了,许多慕名而来的人都乘兴而来,失望而归。田晓亮灵机一动,西红柿没有了,他卖起了西红柿盆栽。沙河的西红柿苗,要用沙河村的土才行,不然没有沙河西红柿独特的口感。土还不有的是吗?买回家里,放在阳台上,既是美丽的盆景,也是水果蔬菜,既实用又美观。一盆盆栽卖到五到十元,还畅销得很。
西红柿当水果卖,还能当花卖,真是让人开了眼界。田晓亮不仅在朋友圈里卖,在超市里卖,更在网上卖。他发展了沙河村的电商,把西红柿和盆栽卖成了网红。他的新一茬西红柿还没出来,网上的订货量就达到五六十万斤了。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有头脑的人总是要开创属于自己的舞台,聚焦并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和流量。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就看你有多大本事,翻起多大的浪花了。
田晓亮发展特色农业,搞得有声有色,他成了县电视台的常客。为了推广沙河村的西红柿,他并不拒绝上电视。坊州市电视台也来了,他们专门做了一期节目,就叫做《西红柿书记》。这个节目还上了省台。
田晓亮一时名声鹊起,成为坊州市有名的“西红柿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