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第一次科举
四月初十,科考开始。
高顺带着几名考官,站在国子监的门口,看官兵搜查士子们,以防有人夹带作弊。
世界上始终不缺聪明人,按理说第一次考试不会有人想到作弊,或者是不会想到有人作弊,可还是有一些人心存侥幸。
但高顺可不是第一次,他前世经历了太多次了,从小学到大学,经历了不知多少次考试。
有个别耍心思的,用低劣的手段作弊,直接被兵丁揪了出来,还有两个不是本人的,也被高顺发现了。
这些人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替考,高顺发现那两个,是心理素质不过关的,其他人里弄不好还有。
等到筛选了一遍后,五百人就只剩下四百多人,高顺带着诸多士子在一块宽阔的空地,大礼拜祭了孔子。
拜祭结束后,高顺转身看向众士子,朗声道:“开科取士,乃国家抡才大典,尔等皆为读书人,理应明白读书的目的。
唯秉至公,以为取舍,有司考试,只在至公,今朝廷开恩科,给尔等一次机会,尔等应该好好珍惜。
尔等都是地方保举推荐,每个士子都确定是本人,如果发现有人冒名顶替,推荐者连坐。”
高顺宣读了考场的规矩,总得来说和后世的差不多,考官都是他选的,考题他也检查过,想必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搜身验明正身后,考生们陆续进入临时考场,考场有点像后世的摊位,里面有一张床、一个马桶,一张木板,一套笔墨纸砚,一个碳炉和一些木炭。
早在考试前就已经发了通知,考生要在考场待两天两夜,所以需要自带食物和行李。
根据选择的经义不同划分区域,然后把考题和答题纸打下去,随着铜锣想起,考试开始。
大齐国的第一次科举,外高顺的监督下进行,有些考生看到考题时,不由得龇牙咧嘴。
“这是论语里的内容?我怎么没见过!”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来着,好像是……”
无论什么时候,考生的状态都是一样的,高顺带着颜之推、卢思道巡视考场,发现有作弊的直接指出来。
看了一圈后,高顺回到休息处,考场周围都有士兵把手,看这架势让人不紧张都不行。
“公子,如此方法真能得到人才么?”
颜之推坐在高顺旁边,有些怀疑这个方法,他认识不少读书人,但读书人不一定会当官。
高顺此时靠在一个自制的摇椅上,闭着眼睛说道:“读书人不一定会当官,但当官的一定要读书人。
朝廷现在看起来太平无事,其实有很大的隐患,六部成立后,各个衙门人手都不够,所有工作都需要记录统计,不识字是不行的。
至于治理百姓,确实是人才难得,但只要朝廷政策是对的,官员认真执行,就不会有大问题。”
对于这次科举,高顺其实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大部分都来自世家大族,都是些富人家的子弟。
这帮人就算读书,也没有忠君爱国的意识,就算将来当了官,也要好好调教一番。
而且六部虽然成立了,但最高领导层还是混乱的,中书省和尚书台并立,很多大臣都挂着一品的官职。
比如一个地方刺史,却是开府仪同三司,这代表他们和三司享受一个待遇。
还有一些老臣,都挂着三公九卿的衔,有的宗室子弟,封王还不够,还要有一品官职。
虽然大多都是名誉性的,但也提升了他们的地位,这就给朝廷埋下了隐患,有官职就有权利,这样下去迟早要出事,高顺要想个法子解决。
第一天考试顺利进行,考官和考生一样,都不能随意外出,严格管理起来。
第一天把问题都检查的差不多了,第二天高顺索性在住处看书,这段时间随着处理的国事越来越多,他越发的觉得自己的学识不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高顺先是把所有能找到的书籍看一遍,然后把他们背下来,紧接着就是去理解,有时候还会向其他人请教。
而跟在他身边的颜之推几人,久而久之自然也察觉到了,惊讶的同时也在自省,难怪高顺如此年龄就有如此见识。
第三天一早,考试结束,由考官带领官兵收卷,然后封存准备阅卷。
考生们此时是解放了,但考官们要忙起来了,尤其是薛道衡和李德林,二人是主要负责阅卷的考官。
阅卷的地方在秘书省,经过培训的考官们开始阅卷,三天时间很快过去,最终选出了一百份卷子。
看着眼前厚厚一摞卷子,高顺叹了口气,拿起一份看了起来,这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个考试的经义答的不错,但时文完全跑题了,这道题是他出的题,题目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出自《孟子》,字面意思不难理解,高顺给考官定下了标准,然后按等级划分。
写个人的,算是切题,可以给个下等;写古人、前朝往事的,可以给个中等;写国家当今天下的,只要有凭有据,论证清楚,就可以给上等。
高顺的意思,其实在明显不过,就是警告世人,齐国还不是天下无敌,而是强敌环伺。
可是能理解他意思的并不多,有的人倒是联想到了国家,但更多的是写内忧。
自从高长恭主政以来,并没有用太过激的手段,而是制止了地方的横征暴敛,让百姓休养生息。
高顺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他不想改革,而是怕改革牵动了太多人,百姓无法承受改革带来的波动。
就拿这次统计人口,不只是普通百姓,还有很多王公大臣家里的奴隶,现在还有这种现象。
这些奴隶,可以说是有生力量,如果赋予他们自由和土地,他们的忠诚绝对无与伦比。
可无论是奴隶还是土地,都属于王公贵族的私有财产,就拿兰陵王的封地为例,那里就有很多奴隶和土地。
如果高顺要解放奴隶,均分土地,就等于动了那些人的蛋糕,再加上他还收税,那和百姓还有什么区别。
所以高顺一直在犹豫,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尤其是那些宗室,别看他们现在不说什么,那是没动他们的利益。
把所有卷子都看完,没有什么亮眼的卷子,如此他也懒得去斟酌排名,剩下的就交给颜之推他们,把选出来的人都分到六部去实习。
经过这段时间的整合,原来的一些衙门都整合到六部中,几位尚书争的昏天黑地,差一点就打起来。
这个过程高顺没有掺和,毕竟人事任免权在他这,兵权在他老爹那,剩下的只剩下一个财权,赵彦深可不敢克扣军费。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原本的诸多机构,例如左右丞相、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集书省、起居省、中侍中省、中尚药典御及丞等衙门,根据其职责,皆划入六部管辖。
如此一来,朝中只剩下少数几人手掌大权,高长恭无疑是第一人,第二的就是高顺,三品以下他可以直接任免。
借着整合衙门的机会,高顺又清理了一批官员,这次他不是暗中操作,而是拿着圣旨办事。
对于这次清理,高顺给出了一个明目:考绩。
对于北齐官员的第一次考绩,高顺也制定了一套标准,这一次就不考察业绩了,主要看德行。
通用标准是“四善”,即:“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一般官员只要德行过关,就可以继续留用,从今年开始制定业绩,第二年完不成由惩罚。
而考绩从邺城开始,逐渐推向地方,这让很多地方官傻了眼,赶紧巴结起百姓来。
红莲素心说
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