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造字
三日后。
第一期的学员全部入学,天门学院也正式开学。
而按照刘烎的安排,学院每周有六日讲学,第七日师生皆可休息。
并且,在学院的规章制度中,对每名学员的听学并不强制,百分之八十的学科合格,以及至少一门学科为优秀,便可成功通过学院的考核,否则将被逐出学院之列。
至于学院的考核,则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每年期末的笔考,二是学院的课程作业。
除此之外,只要能得到学院的考核要求,便是学员整日旷课不听讲学,也不会有任何的惩罚。
开学第一天,负责授课的正是刘烎,这也令众学员甚是惊奇。
毕竟,刘烎的年纪跟大家相当,不少人心中不但惊奇,而且还有些不服气。
因此,当刘烎步入学堂后,才发现堂内各桌椅,竟然都已经坐满了。
对于这些高桌高椅,众学员也感到新奇,跟羌胡的板凳很像,而坐上去也才发觉,还是挺让人舒服的,就是有些不合跪坐的礼仪,有点坐没坐相的感觉。
不过,在座的都是年轻人,虽然也注重礼仪之道,却不是顽固的老儒,所以略微犹豫后,便也选择好好坐下。
而有人安然坐下后,便会引起从众的效果,其他人也纷纷坐下,并无人因此顽固不休。
此时,随着刘烎步入学堂内,众学员也纷纷抬头,目光紧紧跟随着刘烎,各种讨论声也骤然停滞,整个学堂内化作安静。
刘烎扫了一眼众人,直接取出一根粉笔(石灰磨粉而制),在讲台上的黑板上书写。
这黑板上的黑漆,乃是闽越地的漆器匠工所制,其外表极为光滑细腻透亮,因此众学员还以为那黑板,乃是学堂内的装饰之物,却想不到竟是写字的大木犊。
而随着刘烎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众学员才发现一个事情,那就是黑板上的白字,因为黑白分明的对比度,竟然无比的清晰。
便隔着二十米,也可以看得见。
而且用一个毫毛刷子一抹,便可以把字迹清楚干净。
这东西可比木犊或沙犊好用多了!
只见刘烎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十个数字,却正是0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
如今这个时代,阿拉伯数字才刚刚在印度起源,其模样还十分的复杂和抽象,并不像是刘烎所写的模样。
正宗有模有样的阿拉伯数字,在唐朝时期才逐渐像个样子,并在宋朝进入华夏的境内,而官方正式使用则是清光绪时期。
因此,当刘烎写出阿拉伯数字,在这个时代绝对是初创。
“诸位,可有人识得黑板上的字?”刘烎向着众学员直接问道。
学堂内的众人,闻言不禁愣住,愕然地看着黑板。
“这是字?”
“有这种字么?”
“难道是先秦时的字?”
顿时,饶是在场众学员皆为少年英才,却都是一脸懵逼、两眼圆瞪。
“将军,在下觉得……”王粲率先出口言道。
然而,刘烎却提醒道:“且慢!不必如此称呼,要么称师、要么称院首。”
王粲:“……”
“院首……”最后,王粲还是无法张口称师,而是唤了一声“院首”后,才继续言道,“在下觉得,此些文字不规不整,却如道门符箓之咒,应是道家秘文。”
刘烎摇了摇头,又问道:“其他人可认得这些字?”
“院首,上古之时,有先人铭刻金文于铜器,其中便有简极之字,黑板上的文字莫非是金鼎文?”孙权大胆地出声猜测道。
刘烎再次摇了摇头,“此也非金鼎文。”
这下子,堂内学员更是疑惑,有认为非字是画的,也有认为乃占星祀字……
“此乃数字!”
终于,刘烎见大家的猜测,竟然没一个靠谱的,而且扯的越来越远,便直接公布了答案。
“数字?!”
“不会吧!不会吧!这会是数字?”
“数字不应该是壹、贰、叁……”
“无论是先秦时的篆字、楚字、齐字,都没有这样的文字,怎么可能会是数字?”
一瞬间,学堂内的学员们议论纷纷,皆不认可黑板上的数字。
“你等不必惊讶,这的确是数字!”刘烎高声言道,让喧嚣的学堂,也逐渐安静下来。
此时,王粲仍旧率先问道,“院首,却不知这些……这些数字,又是出自何处典籍?”
“非出自典籍,乃我亲手自创。”刘烎直接回道。
王粲:“???”
学堂众人:“???”
随着刘烎的回答,整个学堂化作安静,每个人都无言以对,眼神异样地看着刘烎。
有种深深的荒唐感。
如此小儿涂鸦般的东西,竟然也敢声称为文字!
当真是误人子弟!当真是有侮文字!仓颉的棺材板都摁不住了!
“先勿要着急!且听我细细介绍!”
眼见堂内的气氛阴沉,刘烎也立刻笑着解释,言道:“此为空(0),表示什么也没有;此为壹(1),此为贰(2),此为叁(3)……”
只是,听着刘烎的解释,堂内的众多学员们,却仍旧不太买账。
甚至有人已经起身,欲愤然离去的样子。
不过,刘烎却并不阻拦,依旧是慢慢而言,直到将十个数字,全部都介绍完毕。
随即,刘烎握住粉笔,在黑板上再次书写,并边写边言道,“此为十(10),此为十一(11),此为十二(12),十三(13)……”
短短数息间,刘烎便写到一百(100),而躁动气氛的堂内,却忽然变得安静了些。
不少学员微微凛目,紧紧盯着黑板上的数字,露出若有思悟的表情,“这样的数字,在日常使用中,似乎更便捷了?!”
“而且,这些笔画看着奇怪,但却能彼此组合,又能被快速分辨,却比正常的数字……看着更加舒适。”
就在此时,刘烎也趁势说道,“数学是一门极为复杂的学科,因此它需要最为简洁的字符,才能完成化繁为简、以简论繁。”
随后,刘烎按照系统奖励的《小学算术》,慢慢讲解着“数”的概念内容,并且将“+”“-”两种符号,以及加减运算法则,也一一书写讲授给学堂众人。
对于堂内的众学员而言,如此简单的加减运算,在《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七略》等书中,也有差不多的记载。
但此三本算经只给结论,不阐述数的概念、没有推导和证明过程,而且文字抽象、带有说教之论,都不如刘烎所言这般清晰!直接!
似乎,这才是数学应有的样子。
没那么多务虚的道理,全是实实在在的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