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隋唐天字七书 > 第143章玄感造反循章法李密3策究天人

第143章玄感造反循章法李密3策究天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杨玄感的起兵,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他的父亲杨素,是杨广的恩人和死党,但杨素一生,至杨广一朝,早已功高不赏,已达人臣的顶点,再进一步,就只能把皇帝让给他当了。

    杨素没有第二条路,如果不造反,就只能求死免祸。

    当然,即使是自动求死,也只是延缓其家族灭亡的时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杨素死后,杨广就曾经对近臣说过,“使(杨)素不死,终当夷族。”

    可见,当时杨氏一族的势力,已经强大到让杨广都非常忌惮的地步,但非常幸运,杨素之死,正得其时。

    他一死,他所代表的力量,毫无疑问,会出现分化和弱化,杨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控。

    双方表面上相安无事。

    但杨广的猜忌之心,远比他父亲杨坚更为夸张。

    自此之后,他虽然迫于杨氏一族的势力,必须让杨玄感身居高位,但却有意不让其接掌军队。

    杨玄感当然心知肚明,知道杨广心怀猜忌,自己始终难得自全,要想保家全身,必须用非常之法。

    最早之时,杨玄感曾经设想,废立杨广,立秦王杨浩为帝。

    杨浩当然也是大隋帝国,根正苗红的合法继承人,他是杨坚的孙子,也是秦孝王杨俊的长子,当时幽废于家。

    杨玄感有过一次实际的策划行动。

    当年杨广亲征吐谷浑,在大头拔谷,遭遇百年一遇的大风雪,队伍全乱,防守也全无章法,天地之威,即使强悍如杨广,也只是沧海一粟。

    当时,杨广处于最薄弱,也是最空虚之时,杨玄感认为有机可乘,当时准备趁乱袭击杨广的行宫。

    这是一个大胆的构想,也具备相当大的成功可能性,

    但杨玄感的叔叔杨慎劝阻了杨玄感,他说:“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

    杨慎言之有理。

    因为,当时即使袭击成功,杨广授首,但当时隋朝如日中天,并且内外无隙可乘,杨玄感即使在战术上成功,从战略上而言,并不明智,因为,他缺乏足够的威势,去接管杨广被杀后的政治成果。

    他不可能成为新朝的皇帝。

    杨玄感只有忍耐。

    现在,杨玄感的机会来了。

    杨广在位之后,一再虐用民力,民众的承受力已经达到顶点,各地叛乱之火,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杨广连续二年,再征高丽,可谓正是内忧外患之际,他不得不启用朝野之间,各路人才,即使曾经不那么靠谱的人才。

    这是一个好的机会,杨玄感准备趁机进入军界,他毛遂自荐向杨广进言道:“世荷国恩,愿为领将。”

    为国报效,并无问题。

    国难当头,将门之后,如果杨玄感不自荐,可能才会真正成为问题。

    并且,杨玄感的自荐,还取得了兵部尚书段文振的作保,他在杨广面前极力推荐杨玄感。

    于是,杨广高兴地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固不虚也。”

    但杨广依然深有顾忌,他不想让杨玄感有在前线展露才华的机会,只给他一个在后方的职位,那就是在黎阳督运粮草。

    依杨广的判断,即使杨玄感心怀二意,他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发动反叛。

    杨广看走眼了。

    在正常时期,杨玄感以区区一个粮料督运官,根本无法起事,更无法成事。

    但现在是非常时期,杨广二征高丽,山东,河北,又灾害连绵,全国各地,义旗遍地。

    隋朝的天下,已经乱了。

    杨玄感不过是在上面加了一把火,让其乱上更乱而已。

    他这把火烧得非常旺。

    杨玄感需要一个起事的军事要地,他选择了黎阳。

    杨玄感先是使诈,借口水军将领来护儿反叛,然后,他进入黎阳城中,占得这个据点,有了生存的根基,才可求得发展。

    接着,杨玄感在黎阳按正常的征兵程序,大规模募兵,这让杨玄感获得了第一支真正的力量。

    同时,杨玄感发文书给附近各郡县,以讨伐来护儿为名,让其发兵汇集于黎阳。

    杨玄感立即组建了他的第一支军队。

    虽然这只是一支乌合之众,也是应景之军,这就是八千起事之兵。

    他挑选了五千名少壮有武力的运粮军民,加上三千丹阳、宣城镐梢之众,总计八千余人。

    杨玄感开始他的造反之旅。

    世家之子,将门之后,显然治军有素。

    他非常注重造反必须的理由和远景规划,更重视仪式感。

    杨玄感宰杀三牲,当众举起义旗,他慷慨激昂地说道:“主上无道,不以百姓为念,天下骚扰,死辽东者以万计。今与君等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何如?”

    八千之众,一起拜呼响应,高呼万岁。

    可见,从一开始,杨玄感就打定主意,改朝换代。

    但他却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楚公好反而不欲胜”。

    楚公是杨素当年的封号。

    杨广曾经听信术士之言,认为楚地有灾,需要重臣上应天命,而封杨素为楚公,其实是希望杨素,应天之义而死于非命。

    但杨素命大,并未死于此次封赏,但他楚公的称号却被固定下来。

    杨素死后,杨玄感继承了楚公的爵位。

    敢于如此评价杨玄感,说他“好反而不欲胜”的人,就是杨玄感麾下首席谋士李密。

    李密是杨玄感的刎颈之交。

    当年,杨素初识李密时,李密骑着黄牛,牛角之上挂着一卷汉书,一手牵牛,一手读书。

    杨素一生英雄,颇有惜才之心,就走上去问道:“何处书生,耽学若此?”

    李密从小长于京城,自然认得杨素,一来二去,对答之间,让见多识广的杨素,都大为惊异李密的谈吐和见识,认为他是大才。

    杨素将他引见给杨玄感,并且对杨玄感说:“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

    从此,李密就从为杨玄感的相熟相识相玩相伴的密友。

    杨素一生,从不轻易许人,但对于李密,却一见倾心,可见李密天生就是万中无一的人才。

    杨素没看走眼,李密对得起杨素的另眼相看。

    李密此刻正被杨玄感火速召往黎阳,时间非常凑巧,李密入城之际,正是杨玄感举兵之时。

    杨玄感毫不遮掩,直接开门见山地说:“子(李密)常以济物为己任,今其时矣!计将安出?”

    李密也真是杨玄感的知己,也真正不负杨素所托。

    造反大计,亡身灭家,是大逆不道之事。

    李密在前往黎阳的路上,早已经深思熟虑进,于是,他立即正面回答杨玄感的问题,并提出上中下三条对策。

    李密从此刻开始了他一生开挂的人生。

    当然,居杨玄感之下,着实屈才,但如果没有这段经历,何来以后威震天下的蒲山公呢?

    可见世间之事,一饮一啄,皆有前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