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奸臣郭开
赵偃问道:“民众傻吗?”
郭开道:“民众从来不傻!昔日,孟子主张性善论,民众是性格善良,性格淳朴,之所以变坏,这是被人教坏的;后来,荀子却是主张性恶论,民众天性是坏的,是邪恶狡诈的,需要教育和法律对其进行教化。”
“为何会如此。因为口赋,算赋在增加,徭役在增加,民众过得极为困苦,民众必须要狡诈,必须要变坏,必须要违法犯罪,必须要钻律法的空子,才能生存下来。若是真的老实可靠,不偷不抢,品德高尚,可能早就被朝廷盘剥而死。”
“不是民众本身品行坏,而是民众必须要变坏,用变坏来应对朝廷的盘剥。”
赵偃说道:“寡人,知之!”
他就是这个逼着民众,不得不变坏的罪魁祸首之一。
赵偃问道:“世人说你是夫差手下的伯嚭,要诛杀你,你如何看?”
郭开笑道:“臣就是伯嚭,可臣也是伍子胥。大王想要让我变为忠臣,我就变为忠臣;大王想要让我变为奸臣,我就变为奸臣;大王想要让我变为贤臣,我就变为贤臣。非是臣子善变,而是皆在大王之心。
赵偃笑着,不再这个问题上纠结。
史书,喜欢把臣子分为忠臣奸臣。
作为大王,他却不会这样,他只会将臣子分为有用的臣子,没有用的臣子,能威胁自己的臣子,无法威胁自己的臣子。
郭开是不是奸臣,他不知道,他也不想要知道。
可现在,郭开是有用的臣子,也是无法威胁自己的臣子,留下他还是对自己有好处的。
赵偃又是问道:“秦国遭遇旱灾,寡人欲借着秦国处在困境当中,进攻秦国,趁机收复晋阳之地,你觉得如何?”
郭开说道:“这三年,赵国府库当中积累多少粟米?”
赵偃说道:“连年战斗,赵国仅仅有五十万户,民众不到三百万,每年结余三百万石粟米,这三年积累粟米大约是一千万石,若是加上旧的粮食储备,大约是两千万石粟米!”
郭开说道:“可秦国仅仅是敖仓,就是有五千万石粟米,此外洛口仓,咸阳仓也是存储着大量的粟米。在各级郡县的仓库当中,也是储存着大量的粟米。大王还要打吗?”
赵偃哑口无言。
打仗第一是国库粮食储量,第二是看将领,第三是军队。
难道赵军,要饿着肚子与秦军打仗吗?
赵偃说道:“可秦国遭遇困境,民众困苦,粮仓的储存在大量消耗,这是机会!”
郭开说道:“大王言之有理,秦国陷入灾荒当中,陷入困境当中,可也是不是赵国可以趁火打劫的。赵国若是想要收复晋阳城,就要越过太行孔道,要经历漫长的运输,与秦军对峙。”
“可赵国两千万石粟米,看似很多,可真的开战的时刻。赵军动用十万大军,与秦军对决,后方运输粮草的民众也是十万之多,如此可以与秦军交锋一二,可第一年可以支撑,第二年就是支撑不住了!”
“到了第二年的时刻,大量男丁在前方大战,后方的耕地无人照料,必然出现粮食减产,税收减少,国家困境。前线战士又是缺少粮食,到了那时,赵国该如何?”
赵偃沉默着,说道:“寡人不甘心!”
郭开说道:“臣也不甘心,臣还想要马踏咸阳,擒拿赵政,可这样的美梦夜晚可以做一下,可白天最好不要。赵国缺乏粟米,无法与秦军作战,大王可是要将士饿着肚子,前去与秦军打仗不成!”
“况且,秦军遭遇饥荒,固然没有粮食,可六国却是有粮食。去年的时刻,秦军进攻韩国,在韩国就食;可在今年,必然就食魏国。秦国与赵国隔绝着太行山,有着山河险要阻挡,秦军想要就食赵国颇为困难。大王何必惹恼秦国,将秦国的攻击目标,从魏国引到赵国,舍己为人。”
“以赵国而言,失去太行山以西的领土后,赵国反而安全了很多。秦国若是越过孔道,进攻赵国,不仅有太行山阻挡,陆地运输粮食不便。至于在南方,又是有魏国,韩国能抵挡,可以说到了现在赵国最为安全。”
赵偃不甘心道:“可现在是秦国最为虚弱的时刻,若是此刻不伐秦,等到秦国缓过来的时刻,必然进攻赵国,赵国将陷入危险当中。”
郭开说道:“大王,还有合纵!大王可是忘记智伯是如何死的?赵国还是有机会的?很多时刻,最强者反而死的早?”
赵偃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叹息。
端坐在王座上,翻阅着竹简。
在竹简上,记载着晋阳之战。
在晋阳城,赵无恤被联军围困,外面是智家、魏家、韩家等三家的军队,势力强大,根基浑厚。可赵无恤却是陷入困境当中,就要走向灭亡。可在危机时刻,赵无恤派遣谋士联络着韩家,魏家。
然后,赵军从城内杀出,攻击智伯的军队;
韩军,魏军等,也是进攻着智伯的军队。
内外攻击之下,智军大败,智瑶被杀死。
最为强大的智氏,却是成为最先灭亡的对象。
这是最早的合纵策略。
这也是三個弱小联合,击败杀死一个强者的案例。
到了现在,却又是变为六个微小,面对一个强者。
“寡人知之!”
赵偃说着。
郭开告辞离去。
……
离去之后,郭开松了一口气。
赵王,还是信任他的。
只要信任他,一切皆是好说。
小孩子才分对错,才分好坏,可大人只看利益。
他要做一个对赵王有用的人,至于其他对错,是非,忠奸,皆是不去想,也懒得去想。
当然了,当奸臣也很难。
当奸臣,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是有才能,一个是忠心。
有才能,内政外交等等皆是才能出色,君王才会满意,才能节节高升。若是没有才能,只是会拍马屁,根本难以持久,也会被君王厌弃。
还要有忠心,这其实是最难的。
很多忠臣,自诩为忠臣,其实对大王并不忠心,在他们眼中,礼法是第一位,国家是第二位,民众是第三位,至于君王只是第四位。
若是君王违背了礼法,忠臣会劝诫一二;若是国家利益与君王利益发生冲突,忠臣会劝谏,国家利益为先;若是民众利益与君王利益发生冲突,忠臣会会将民众放在第一位。
这些忠臣,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忠臣。
真正的忠臣,就是君王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凌驾在礼法,国家,民众之上。
他郭开能一步步走到现在,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会溜须拍马吗?
根本不是!
主要是他有才能,做丞相的时刻,处理各种政务井井有条,国库的粮食充足,邯郸秩序井然;此外,他是大忠臣,对于大王忠心耿耿,所谓的礼法,赵国的利益。民众的利益,皆是不如大王。
天大地大,不如赵王大。
这就是他的世界观。
因为这些,赵王离不开他,也需要他。
他贪财好色,喜好歌舞,喜好美姬,在外人眼中可谓是奸臣,弹劾不断,可他还是稳如泰山。
马车在响动着,回到庄园当中。
在庄园当中,郭开品味着茶水。
顷刻之后,有一个商人上门,前来拜访道:“魏永,拜见丞相!”
郭开笑道:“君子远道而来,所为何事?”
魏永笑道:“丞相好消息,好消息。在不久前,我将十万石粮食运输到洛阳城,在那里换取两千斤白砂糖,请看……”
说着,召唤着侍从。
侍从端过一个玻璃罐子,打开盖子,里面放着洁白如雪的东西。
打开盖子,用着勺子取出,品尝了一口。
郭开闭上眼睛享受着,感觉神魂好似飞上天一般,那种感觉极为美好。
“如雪一般,吃起来味道可口,只可惜不知如何制造而成……可惜可惜……”郭开睁开眼睛,眼中闪过叹息之色。他不仅好色,更是贪财,一方面本心就是如此,一方面也是为让大王放心。
自从秦国有了灾荒之后,洛阳的白糖也变得不一样了。
昔日的时刻,只要花钱就能买下白糖,可现在却需要用粮食,才能兑换白糖。
兑换的比例是,一百石粟米兑换一斤白糖。
魏永也说道:“据说,种植甘蔗之后,可以从甘蔗当中榨取出蔗糖,然后对蔗糖进行淬炼,取其精华,百斤蔗糖可浓缩为一斤白砂糖。只可惜,这样的配方,掌控在吕不韦手中,我等不知道!”
郭开说道:“可惜,很是可惜!”
魏永说道:“丞相种植了多少甘蔗?”
郭开说道:“我种植了大约是十万亩甘蔗,提纯出一千万斤,蔗糖添加到食物当中,可减少粟米的食用。一亩地就是可榨取一百斤蔗糖,可种植粮食,也只是收获一百二十斤粟米而已,多一点二百斤而已。”
“很多耕地肥力不足,可能亩产也就几十斤而已。”
“种植粟米,不如种植甘蔗赚钱!”
在当今的天下,各国的粮食产量不同,秦国赵国是大亩,大约是二百四十步,在各地区的粮食亩产也是各不相同,最顶级的好地可亩产一钟。
可种植粮食,不如种植甘蔗。
甘蔗榨糖,这不算什么机密。
在楚国,就是有甘蔗榨糖的历史。
可赵政推手下,甘蔗却是大量种植起来,随后商人也是闻到机会,开始大量种植。
甘蔗的产量大量增加,蔗糖的产量在增加,很多商人已经制造出红砂糖,只是白砂糖,冰糖还有技术门槛。
六国的商人,还是未能找到制造白糖之法。
靠着白糖,秦国从六国获得大量的钱财。
到了灾年,更是换取大量的粮食。
可事实上,白糖的价格并不贵。
有人以为,油脂类需要动物或者经济作物,糖在古代是奢侈品,盐对秦国更难得,用这些做压缩干粮有点何不食肉糜的味道。
可赵政仔细计算之后,却是觉得可以。
古代没有大规模养殖,可人口也稀少,外面的野生动物很多的,在田野当中各自野鸡野兔,野猪之类的数量不少。古代不缺少肉食,只是没有冷库之类的,保存肉食困难。
尤其关中地区,属于农牧二元结构,不缺少肉类。
再说一下糖类,后世甘蔗亩产为三千斤,出糖率为14到20,一亩地产出蔗糖最少为420斤,可能古代的甘蔗品种不好,每亩产蔗糖一百斤。
只需要种植十万亩甘蔗,就是可以产出一千万斤蔗糖。
吴越地区多荒地。每年产出几千万镜蔗糖,没有难度所以,制造压缩饼干,里面添加肉类,糖类等并不困难,并不是无法实现的。
中国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在秦汉为985斤,隋唐为988斤,宋代为1457斤,明代为1192斤,而乾隆年间,仅为780斤。至于当今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仅是960斤。现在中国粮食占有量,高于秦汉清朝,低于明朝宋朝,可为什么古代有饥荒,现在没有饥荒。
两个原因,一个是粮食分配问题,一个是运输问题。
在二零某某年,河南大旱,若是在古代早就岁大饥,人相食。可在后世,火车只是几个小时就是把粮食运输到河南,粮食价格涨幅波动不大。这就是交通带来的好处。至于分配,就不多说了。
秦国时代,一石米的价格为三十钱到五十钱,灾年是例外。
至于白糖的价格,应该与食盐差不多,价格为十钱一斤,并没有想象当中那样高。
至于一百石粟米兑换一斤白糖,这是赵政故意炒高白糖的价格。
就好似古代食盐的价格,一般在十钱一斤,可在古代会炒到几十钱一斤,几百钱一斤。
……
ps:再说一个冷知识,咱们现在到了超市买东西,一般都是买一斤小米,买十斤大米。可在古代,计算粮食都是按照体积计算,一石米,一斗米。古代借粮食,会说借下十斗米,而不会说借下十斤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