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始皇帝 > 第169章秦国的教育

第169章秦国的教育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歌舞在继续,赵政经历了愉悦的一天。

    次日之后,秦国再次忙碌着。

    赵政又是翻阅竹简。

    在侍卫的保护下,赵政到了印书司。

    印书局,这是隶属于内府的一个部门,负责人为王绾。

    到了这里,看到一个個玉器工匠在忙碌着。

    前期制造望远镜,显微镜等,需要工匠高超的打磨技巧;到了后期,制造雕版印刷,又是需要刻画雕版,也是要较高的技术。

    玉器工匠的需求量在增加,此刻正在制造雕版。

    拜见大王之后,王绾开始介绍起来:“大王,大秦制作出纸张后,可竹简还是在流行。上等贵族用着竹简,下等士人用着纸张。很多重要的东西,还是用竹简来记载。竹简有良好的保存效果,可保持千年不朽,只要不是火灾,都是能保存下来。只要不遭遇火烧,问题不大。”

    “至于纸张,主要是印刷书籍为主,大秦最先印制书籍为《秦律》。昔日的时刻,秦律需要一屋子竹简,可现在只需要薄薄的册子,不到一百页。大王看一下,这是雕版!”

    赵政看去,只见放着一个木制的雕版。

    “这是木头制作的?”

    赵政微微愕然。

    王绾说道:“这里有石雕版,铜雕版,木雕版,可发现木雕版成本最低,制造雕版的木头,最好是枣木、梨木、梓木、黄杨木等。至于选用那一种木材做雕版,要根据印刷品的精细程度,再选用硬度不同的木材。”

    “比如这本秦律,大约是五万字不到,需要大约是八十五个雕版,前期刻画雕版颇为费力,工匠每天只能雕刻两个雕版,为了雕刻雕版动用十个雕版工匠,五天的时间。”

    “可在雕版制作完成后,一天可印刷一千五百次,可连续使用一万次以上。”

    “大秦的民与吏,大约是一百比一,秦吏的数量最多为十万,只需印刷十万册,就可让秦吏人手一本。为了提高效率,共为秦律刻画十个雕版。”

    王绾兴奋的说道。

    单纯的纸张不算什么,单纯的印刷术不算什么,可两者结合在一起,却是形成颠覆性的效果。

    书籍成批量的制作,一批接着一批的制作,书籍的价格变得分外廉价,价格低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一本书籍,价格到了二十钱到一百钱不等。

    一个大秦纸(长一米宽一米),可书写一万多字,价格仅仅为十钱。

    廉价的书籍,加上纸张,到了普通的士人也可读书的地步。

    在书库当中,正在整理百家的典籍,正在制作相应的雕版。

    只要雕版制作完成,就可大量的印刷。

    看似字数不多,却是一大堆竹简,马车装着一册书籍,也带不了几本书。

    可现在,士人只要背着一个包袱,带着三本书,不到五斤,就是相当于过去一车的竹简。

    赵政问道:“秦国有多少雕刻工匠?”

    王绾说道:“不到百人?”

    赵政微微皱眉道:“究竟是多少人?”

    王绾说道:“大约为八十二人!”

    赵政微微皱眉道:“有些少!”

    可仔细思考,又是在情理当中。

    大秦是农业国家,农业为根本,大量的人口在进行农业耕地,进行农业的人口占据百分之九十三到百分之九十五之多。至于秦吏、贵族、工匠、士人、商人等数量,可能就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三之间。

    大秦人口为一千二百万,工匠的数量为十五万到二十万之间。

    这些工匠,很多都是半农半工。

    一边在家中务农,每年进行大量的耕地,可一边又是在农闲的时刻,制作一些产品。

    纯粹的工匠,不进行农业生产的很少。

    只有钢铁厂一年四季,皆是在开工,没有丝毫的停息,全年在忙碌着,为秦国打杂铠甲兵戈等,制造农具等等。可等到为秦国打造完毕足够的铠甲,农具的时刻,钢铁厂也要减产,也要缩小规模。

    也要在农忙的季节,工匠回去种地;在农闲的时刻,用来炼钢。

    在穿越者记忆的世界,那是鼓励消费的时代,很多东西用上一段时间,就是不用了。手机平均三年换一次,衣服鞋子平均半年换一次。

    可在当今的大秦,一副铠甲可能连续传三代,甚至更长;长矛,刀剑等破损了,修补一下,可以继续使用。身上穿的衣服,新的三年,旧的三年,缝缝补补又是三年。很多东西都是要用较长的时间,消费能力有限。

    在这些工匠当中,多数分为三种,一种为军用工匠,制造铠甲,战车,长戈,盾牌等;一个为民用工匠,制造衣服、木盆、水桶、曲辕犁、水车等等,一个为奢侈品工匠,制造玉器、金器、青铜器等等。

    在工匠当中,军用工匠,民用工匠等占据十几万人之多。

    至于奢侈品工匠,只是三千人而已。

    进行玉器打磨的工匠,仅仅是几百人。

    能合格进行雕版的,只有不到百人。

    毕竟,能进行雕版刻字的工匠,皆是从玉器工匠转行而来。

    不到百人的雕刻工匠,每天雕刻两个雕版,一年也只是雕刻七千个雕版。

    每个雕版,只是雕刻六百个字。

    王绾却是笑道:“大王,已经够了。诗经三万九千多字,需要六十五个雕版;楚辞三万四千字,需要五十七个雕版;论语一万两千字,需要二十雕版;孟子三万五千字,需六十个雕版;老子五千字,需要八个雕版;庄子八万字,需要一百三十三个雕版;左传不到十九万六千字,需要三百二十六个雕版;国语九万两千字,需要一百五十三个雕版;尚书两万七千字,需要四十五个雕版;周易两万四千字,需要四十个雕版。”

    “总计,需要制造雕版的书籍不到二十本,不到五十万字。工匠只需要忙碌一年,就可将雕版尽数雕刻而出。而且字数少,销量大,可多制造雕版;字数多,销量相对少,可少制作一点雕版;字数大的,可直接用活字!”

    “只需要一年时间,就可印刷秦律三十万册,老子三十万册,论语三十万册,尚书三十万册,诗经三十万册,左传十万册,国语十万册,孟子十万册……臣估算一下,天下人口为三千万,读过书的士人为百分之三,也就是九十万人。这些士人皆是会购买这些书籍……”

    赵政叹息道:“印书一年,天下书籍市场就是饱和了……天下读书人太少了。”

    王绾说道:“大秦还不错,底层的秦吏多读书,百人当中有五人,乃至是七人读书;可在六国,很多贵族也是文盲为主,百人当中仅有三人读书,甚至更少。”

    赵政说道:“大秦还是缺少读书人!”

    表面看来,大秦的识字率,在六国之上。

    事实上,也是如此。

    一群文盲,无法进行总体战。

    大秦能完成总体战,就是有大量识字,可简单计算的秦吏。

    可另一方面,秦国禁止诗经,尚书等等,知识面狭窄,导致秦吏的水平很差,当底层官员可以,可当高级官员却是能力不足。这也是,秦国的高级官吏,为何都是六国的士人。

    培养秦国还人才,刻不容缓。

    “大秦想要兴盛,必须要兴文教!”赵政问道:“活字印刷如何了?”

    王完说道:“活字印刷,不如雕版印刷。活字想要拍板,太过费时费力!至于教程,还在编写当中……”

    普及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在教材的选择上。

    小学教育培养三观,初中教育培养常识,高中教育培养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小学教材重要性,比初中教材,高中教材等更为重要。因为学问错误了,修改就可以了,可三观错误了却是难以修改。至于教科书的编订,赵政不打算让吕不韦去编写,仲父太忙碌了,还是不必忙碌这样的小事情。

    王绾也是负责教材的编写。

    很快,王绾将草稿上交过来。

    按照赵政的想法,小学教材分为四个课本,一个是识字课本,一个数学课本,一个历史课本,一个军事课本。

    识字课本,主要是把秦国的一些民歌编写到其中,要会背诵,会书写,至少识字五百多。

    数学课本,要精通周公数字(阿拉伯数字),基本的加减乘等,要精通算盘计算;

    历史课本,要讲述夏商周的历史,讲述秦朝的历史,讲述六国的历史,树立基础的历史观念;

    军事课本,要讲述一些兵法战策,要进行军事训练,战国时代打仗为主,书生也要学会砍人杀敌。

    只有四个科目,科目数量不多。

    因为教育条件有限,首先缺乏各种老师匮乏,各种老师缺少,课程多了招架不住,还是课程少一点,难度也少。

    老师匮乏,赵政打算先建立师范学校,不求老师有多高的才略,培训一年合格,就可以上岗了。

    接着,劳动力匮乏。

    很多孩童在五六岁就是要下地干活,到了十二岁就是家中的劳动力,要干很多的伙计。

    很多孩童忙着种地,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校学习。

    赵政也只能一方面鼓励孩童上学,课本是免费的,同时去学校上学,可提供一顿午餐;另一方面,让孩童半工半读,半天干活,半天读书,农忙的时刻干活,农闲的时刻读书。

    不只是学生,老师也不可能全天教学。

    老师也是一边种地,一边教书,属于乡村教师的性质。

    在赵政的计划当中,应该是每个村子至少一个教师,为孩童普及教育。

    每年会给予一定的粮食补助,可能不多。

    从上学到回家,只是很近的距离。

    上学距离太远,需要行走漫长的距离,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编辑教科书,这是第一步;

    师范教育,培养乡村教师,这是第二步。

    接着,在咸阳附近普及,这是第三步。

    在关中地区普及,这是第四步。

    至于第五步,其他秦国区域,在六国区域普及,这是很漫长的事情,可能需要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是完不成。

    可完不成,也要继续。

    做人,总的有点梦想。

    在乡村设立小学,在县设立中学,在郡设立高中,在咸阳成立大学。

    一级接着一级。

    小学课本免费,老师给予粮食补助,还要提供孩童每天一顿饭的补助。

    至于初中,高中,大学等,也必然是免费的。

    教育一旦收费,必然会让受教育的群体,识字率大幅度的下降。

    只是一旦选择免费,教育质量必然存在下降。

    在当今的大秦,很多地区只是实现温饱而已,还有部分区域属于半饥饿当中,真正能上得起学的,至少是富农阶层(爵位至少是公士),乃至是小地主。想要全民义务教育,免费教育,几乎没有一丝的可能。

    只能在免费的基础上,实现缩减版的义务教育。

    小学教育,只要会加减乘除,只要识字过三百,能看到普通的律法,就算是合格了;

    中学教育,只要会九章算术,识字过过一千,有一门特长专业,就算是合格了;

    高中教育,只要精通高一级的数学,识字过三千,百家之学精通一门,就算是合格了;

    至于大学,这是培养顶级人才,培养顶级贵族的,这是培养管仲,子贡、子产之类的,宽进严出。

    所谓的大学,只是一说,要建设类似与稷下学宫。

    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至少现在的大秦,缺乏人才储备,知识储备,根本无力建立类似的稷下学宫。

    若是强行要建设,只是沐猴而冠而已。

    大学教育,类似稷下学宫,暂时不打算办理。

    就是高中教育,也不打算去办理。

    在十年内,能在关中地区,完成小学建设,初中建设,就算是不错了。

    在秦国,也有学室教育。

    商鞅变法时,曾提出“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秦国境内各处设有“学室”,凭借军功建爵脱离平民队伍的人可以选择进入其中学习,学成之后,不仅可以保有封田,还可以转民为吏。

    到了后来,在咸阳城,或是在其他各郡等,设立学室。

    入学之后,学习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和法律。三年之后,通过层层严格的考试和审查,最为优秀者,才能当秦吏。

    《秦律》规定:非吏子也,毋敢学学室,犯令者有罪。

    也就是说,非官吏之子,或是有着吏学籍,敢于去学室学习,是有罪的。

    只有到了公士爵位,才有资格去学宫学习。

    准确说,只有到了不更爵位,才能去学习。

    去年的时刻,学室招收了五千多学生,每三年只是这点官员储备,根本不够用。

    ……

    ps:更新到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