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各宫回各话(上)
按照惯例,太后每每出宫拜佛上香后的那一日,也是不受妃嫔问安的。所以这日早膳后,大家依旧是来到了坤宁宫。“皇上此时还在早朝。我已同他商量过了,咱们先定下章程。等他事毕,我再去回禀。若是有什么不妥的,他再更正就是。想必昨儿个你们回去后都商讨过的吧?我记得昨儿是容妃先起了头,那今儿便还是由容妃开始说吧。不知你和禹尔氏、舍颜氏可拿定了主意?差点忘了,还有一事。”皇后又将昨儿图佳氏的想法也都告知她们。
容妃把想法又在心里过了一遍,被皇后点名,自然没有退却的道理。她本想起身回话,可皇后还是免了这礼。她也就不推辞,只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可既是如此看重庄稼人,还是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事情。即使是要行善事,可想来他们也着实是手上无余钱。妾倒是认为,这秋收之后,他们也算进入农闲的时候了。那倒不如按照个人意愿,认领下这制冬用物资的事情。结实,皇上再行施恩,减免他们一年到三年不等的税。”
“一户人家,有人多的,也有人少的。若只以一户人家最后所呈的数量来定结果,其实是有些不公的。要行好事,做到皇上期望的群策群力,妾倒记着一句话,‘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那便应以村落为整体计算,要免,也是该减免一个村的税。这不是谁占了些便宜,反而是邻里互助。若按此法,富裕的人,想必能拿下的好处会更多。可皇上也能知道生计困难的人实情究竟如何。他们若会尽心尽力,也就是皇上在这事儿能求仁得仁了。”
“这也不是妾一个人想出来的,禹尔氏同舍颜氏两位妹妹,也是出了力的。您觉得可行,便是妾等的荣幸了。”容妃并没有彰显她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反而是要把好处一起分给自己宫里的人。禹尔氏和舍颜氏,也很谦恭,都忙着起身道了一句不敢。最后这事也就是成了,皇后赞成,并无其他意见。
“昨儿,诚嫔、淑嫔、云嫔,你们要三宫一起想。不知你们可定下了?你们人数上最多,有九人,想来想法也更多些。你们打算让谁说?”皇后并不像别人一样因为云嫔有子便以云嫔为先,她是按照入宫时长来算的。这么一喊,倒是显得少了些功利味道,毕竟诚嫔是潜邸老人,淑嫔也有一对女儿。
淑嫔和云嫔都不争这个起头的人,便一起推着诚嫔先上。“娘娘,那便由妾同您说上几句吧。若是哪里说的不好了,娘娘和诸位姐妹,还请海涵。”诚嫔也不扭捏推辞,倒是侃侃而谈起来。“都道世间有五行八作,可论士农工商,天下却是更推举为官者。想做官,就要做个读书人。都说读书人最明事理,腹有诗书心有丘壑,想来他们是最注重名声的人。可这读书人,穷困潦倒者也是颇多,大多都是两袖清风者。若同他们谈银钱这等俗物,却别忘了视金钱如粪土者正是他们。”
“不过,还可论论人心。不是有句话叫‘将欲取之,必姑予之’?想他们出力,就要先看看读书人想要什么,又需要什么。读书人看重的,无非是金榜题名后为官一方,又或游学授课后在文坛中有一席之地。”诚嫔说到这儿,马上又接道,“自然,前者是和政事有关的,后宫不得干政。孙嫔妹妹,你就不用心急怕我说错话了。”诚嫔笑看了一眼想开口驳斥她的孙嫔,这才继续说回正题,“便是后者,那也是靠他们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得到的东西。”
“按诚嫔姐姐这么说,读书人可是半分力都出不上了?皇上的愿望,让姐姐这一番话,可就整得没戏了。姐姐这话说的,真是让我又糊涂了呢。”孙嫔虽定不成一个你想后宫干政的罪名,可奚落两句说你没本事的话,这还是可行的。一脸尤为可惜的样子,就像是真为诚嫔等人道不出个法子而惋惜。
“怎么会。这两样,咱们许不出去。可还有别的,那同样是他们少之又难遇到的东西。这既不用皇上破例加恩科,也不用他们自己掏银子破费。不过,得让他们自己动手争取。这正是名声。想要一个好名声,却得有个好契机吧?这读书人,随便撰写些什么都不难吧。这歌功颂德的事情,不都是他们擅长的。若是要把这善事做大做好,除了办事的人抬轿子,怎么也要一些吹吹打打的人。他们要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那后面的好事也就轮不着他们了。”
“行善看个人。但是读书人若不懂圣意,损失的可不是一点子名声。他们总要赴京赶考的吧?结善缘的读书人,自有名册记着。到时京城内的商家,是免住宿费用,还是免膳食费用,就看商家们想要什么样的善缘了。不过,说到这儿,妾倒是临时起意,真考不上科举,做个识字先生也不错。天下目不识丁者众多,若能教人识字,也算是真做了件好事。开化为民正是如此。不过,既然太后念了袍泽之义,倒不如先教那些家境贫寒的将士的家中子弟。”
“这可不是太后和皇上小气,舍不得当世大儒们。一是大儒难请,且需要者众多,二则就算再不想承认,也要知道门户二字,总有些酸儒不懂世情。人情世故不懂,去了指不准反而会是伤人心了。妾想,这事情若这么办起来,想来也算是声势浩大了,也能是街头传到巷尾。至多,若真有愿意随意捐些银钱东西的读书人,皇上给些读书人最费的笔墨纸砚和书籍,也就罢了。要是书籍若贵,找几间书局,行免费共享之事,也算是好的,谁会不愿意呢?”
“捐献义卖,天下百姓又有谁不需要呢。变着法子,互助就是了。若皇上能开恩,让妾等修家书一封,都求家里人做些好事,凑钱凑书,总能在大满朝里立起来几个共穷苦人用的书局吧。别的不敢说,这种真是为民所想的善事,哪家会不愿意做呢。咱们若真带头了,底下人有跟风的。就算有些人是为了名声,可能做成这事,就算对得起供养咱们的天下子民了。也省的皇上心疼银子,总觉得咱们这些后宫的女人,除了花他的银子,什么也帮不上。”
“哈哈,好你个诚嫔!居然趁朕不在,背后如此说朕。朕往日,有如此小气吗?”德章帝不知何时也到了坤宁宫。“你们都不用行礼。朕听了有一会儿。你说的修家书,朕想这也是个好法子。若今儿章程都定下了,朕定许你们都给家里传传家书,由乾清宫的人给你们分别送到。不过,只此一次啊。”
“看来还是人多好办事。永和宫、延禧宫、翊坤宫,这三宫的妹妹们主意想的不错。我看,要给你们都记上一功。眼下先不论行赏,总在日后有好处就是了。孙嫔,你是让纳古斯氏帮你说呢,还是你代她一起说了。昨儿,你也是认领过的。想来,你这么伶俐的人,不会叫皇上失望的。”皇后笑道。
孙嫔,其实并不是孙家有血缘的孩子。她是孙家那位吏部侍郎的兄长收养的,自小是在商人家中长大。见惯了绫罗绸缎,享尽了锦衣玉食,如此说她倒是也不过分。所以,若真是紫禁城里还能有人会更明白商人逐利是怎么一回事,那就真的一定是她。“皇上,妾没有诚嫔姐姐那么文绉绉的道理。妾可能下面说的话糙了些,您和皇后及诸位姐妹就将就听听吧。其实想要商人给您出力,就要知道商人逐利。若是没有互惠互利的事情,他们很难出头。”
“当然啦,若是您要以势压人,他们可能会表面给您办事。可是,阴奉阳违,这种事情您一定是见惯了的。捐献也好,义卖也罢,您其实就是要他们掏银子。这是不是可以看成是他们在花钱和您买东西?商人花钱买东西,他能买到什么呢?他们买东西,就不是斤斤计较这么简单了。都知道天下有八大皇商,皇商们会为了您的恩典,拼命维系住手上的人脉关系。可其他小商人,若聚集在一起,这力量也是不可小觑。小商人们该同您买些什么好?”
“皇商路,都是内务府把控的。历来就是内务府的大人老爷们说了算,甭管是公公还是王公贵族,一口吐沫一个钉。这制度就死死压住了那些想求门路,但是又没有门路可走的人身上。您就是现在瞪眼,妾也会这么说。妾的父亲,以前也算是小商人,不也是承蒙您的恩典,才有了孙家今日嘛。大商人,但凡爱惜面子的,当然会给您抬轿子的。可小商人,未必会让您如愿。您之前还没让大家和家里断了联系时,妾就听闻了不少商人之间的新鲜事。”
“妾衡量了一下,就算您不会让内务府变革一下皇商的事情,想必那给商人减税您也不会做吧。那您就坚守底线,同商人拉锯战好了。其实,妾一直没明白,为什么皇商只叫皇商,就没有个等级制呢?咱们紫禁城里的人,莫说妃嫔了,就是公公和宫女们,也是有晋升制的。商人呢,就算背地里有些龌龊事,可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公平竞争的。给他们都留一碗饭,有心尽忠办事的人,见到有路走,这银子就肯定会到您的大库里去。您说,这没错吧?”
孙嫔看似什么也没说,可又是什么话都说了。她没有直接回答皇帝自己想了什么办法能把人都招集上为你出力,反而提了一个问题。这问题,就是变相在同皇帝说答案。之所以她不直说,完全是纳古斯氏昨儿同她交代的。毕竟,商人之事,前有皇商,后有税收,说错一点,就是她在僭越和干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