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逆清1845 > 第327章 重开石渠阁

第327章 重开石渠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时间很快就来到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一,原本喜么洋洋的大年初一时节,京城却依然陷入战火之中,百姓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躲在家里,度过这一次难忘的春节。

    自从南王被炮击死后,太平军就犹如疯狂了一般要报仇——洪秀全和韦昌辉希望以为南王报仇之名掌控更多的兵力,而杨秀清同样打着报仇的旗号,意图马上攻破京城,以此奠定大局,为此太平军开始不分日夜展开攻城。

    为了攻破京城,太平军从十月份以来就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先是负土的方式将护城河填平,紧接着就开始蚁附攻城,之后又开始穴地攻城,动用了许多种法子,而清军则也不甘示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尤其是在击毙南王冯云山后,清军的士么也更进了一步。

    “杀清妖!上天堂!为南王报仇!”

    在一阵轰鸣声中,数不尽的太平军将士们发起了誓死进攻,一门门缴获来的大炮发起了汹涌的怒吼声,一枚枚实心弹落入了城墙附近,将上面的夯土都要震落下来,而太平军的将士们则在炮火声汹涌向前,发起了一轮轮残酷的攻城战。

    对于双方而言,这样的战斗纯粹就是消耗战,将人命一批批填进去,等到人死得差不多以后,就再派一批上去——杨秀清并没有安排从广西跟过来的老兄弟上阵,而是让直隶、河南被裹挟的‘新兄弟’,目的就用这些新兄弟去消耗守城清军的实力,等到清军兵力被消耗后,再用‘老兄弟’一锤定音。

    与此同时,杨秀清也在用这种法子消除异己,冯云山虽然不是他派人动手杀死的,但是这件事也让他敏锐地察觉到暗流涌动,无论冯云山到底是死在清军手中还是他们内部人手中,都意味着内部的猜忌已经无可避免。

    “大哥,秦日纲已经投靠韦昌辉了”

    原本在后方督战的杨辅清急匆匆赶了过来,脸色略微有些阴沉。

    “嗯。”

    杨秀清手中持着千里镜,望着城头上的厮杀,脸上却没有丝毫表情。

    杨辅清顿时就急眼了,“大哥,他们现在到底想干什么,您还不清楚吗?要说没人指使怎么可能”

    “行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些事情还不需要你来告诉我。”

    杨秀清冷哼了一声,道:“现在就让他们蹦跶,蹦跶得越高越好”

    只要这一仗能够拿下京城,这一切在将来都会得到改变

    复兴三年的新年刚刚过去,对于南京城而言则发生了一件相当令人瞩目的事情,那就是复兴三年科举时间已经定在了三月份举行,原先的科目都进行了改变,传统的进士科被改为了经义科,另外还新增了大量实用的专科,用来培养专业人才。

    对于这一举动,江南士林里的非议声并不小,许多人认为汉王府这一举动是在倒行逆施,许多士子甚至明确表明,除非汉王殿下能够廓清乱象,重定经典,否则他们都不会参加这一届的科举考试。

    赵源自然不会将一帮区区的读书人放在眼里,实际上他现在在做的事情要更加重要——就在年后,汉王府将会新建翰林院和石渠阁,其中翰林院已经不再是过去明清时翰林院的地位,逐渐回归了它的本质,而石渠阁则是引申西汉时期的石渠阁。

    在秦朝末年时,汉高祖刘邦率军攻入咸阳后,萧何收集秦朝图书典籍和档案,将它们收存在天禄阁和石渠阁中,因为二阁中有大量图书和档案资料,许多著名学者,文人都曾到这里查阅过资料,像《史记》就是参考了石渠阁内的资料所完成,也成为了后世人心中的经学圣地。

    到了汉宣帝时期,汉宣帝曾经在石渠阁开了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萧望之等五经诸儒二十三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过程记录称为石渠阁论,尽管大部分内容已经散佚,但尚有只言片语流传后世,并对后世的经学产生一系列影响,而这一次会议也使得石渠阁会议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一幕。

    赵源重设石渠阁,倒不是为了收集汉儒经学,而是希望引用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将这里变成未来华夏学术界的制高点,从而制衡那帮子不听话的士林儒生——因此,石渠阁的首席博士便是学海堂的陈澧等人,他们也将会正式下山,开始为新学造势。

    为了让新学立即打响名头,赵源打算让翰林院和石渠阁一同编撰新朝文书,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华夏字典》和《华夏词典》,二者编撰完成后将会成为未来华夏教育界的必学科目,其隐藏的影响力将会无与伦比。

    早在清朝康熙时期,康熙皇帝便命令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编撰了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即后世大名鼎鼎的《康熙字典》。这本辞书不仅仅是康熙的文治体现,同时也蕴藏着他的政治野心。

    而这一次赵源重新修订《华夏字典》和《华夏词典》,则是进一步溯本清源,本质上是一项政治工程,因此需要动用大量人力来完成,而这一举动也有利于继续整合当下汉王府麾下的文人体系。

    除了这件事以外,南京、武昌、广州、安庆等地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踊跃出了大量的报社,这也是赵源先前开放新闻禁令的目的,大量的报纸将各种最新的资讯刊登于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也有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向报纸上投递文章,其中不乏言语尖锐的内容,甚至有人隐隐将矛头对准了当前的工商业和汉王赵源。

    对于这些内容,内务司也一直派人进行搜集,他们虽然不会干涉这些内容的刊登,但是也绝不会允许有攻击汉王殿下的事情发生,必要的时候得给这帮头脑发热的文人好好约束一番,也好让他们不会铸下大错。

    “哎,写一些文章而已,天塌不下来,得允许他们说话。”

    南京汉王府后花园内,赵源手中拿着一份《清流报》,脸上却没有丝毫的不悦。

    一旁的罗广平却摇了摇头,道:“殿下,若是放任他们继续胡说八道下去,怕是于新政新宪有碍。”

    赵源当然知道其中的缘由。

    近些时日以来国内工商行业势力大兴,也引起了传统派的反击,许多人声称汉王殿下放任工商害民,与民争利,并非正道,不少士子有意借题发挥,大肆抨击商人横行,有违士农工商的祖宗之法,借此发挥对新科举的不满。

    只是这些人到底报的什么心思,能瞒得过其他人,却瞒不过赵源罢了。

    1。m1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