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关口
全心子如梦初醒,仿佛从一场漫长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他的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喜悦,仿佛全身的枷锁都在悄然间松动。这种感觉从内心深处升起,流经他的百骸,让他的经脉开始疯狂地涌入天地间的灵气。
昨夜所消耗的灵力,如今正在逐渐充盈,如同初升的太阳,慢慢从地平线上升起,散发出温暖的光芒。那光芒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凝实,直到最后,全心子的心境中出现了一丝道的印记。这是他修炼多年,历经无数磨难,终于触摸到了道的边缘。
与此同时,他的识海中,灵衍之力也开始逐渐附着。这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源自道的深处,能够引导他更深入地理解世界,更精确地掌握道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丝道印开始逐渐显现出一丝雏形,就像一颗种子,在他的识海中慢慢生根发芽。它的出现,让全心子的丹田处也感受到了一丝温热感,这是道印凝结的征兆。他明白,只要这道印一成,他便真正地踏入了道玄境,这将是他修炼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满心欢喜的全心子,立刻决定回去闭关,专心凝结道印,以防在烙刻时出现任何差池。然而,就在此时,意外却发生了。山下的弟子们陆续回来,他们并不知道全心子此刻正处于关键时刻,误以为他站在山门处等待众人,于是高声呼喊他的名字。这声音如同一道惊雷,瞬间打断了全心子的心境。
心境的失落让全心子再也无法进入之前的意境,他尝试了几次,但都没有成功。最后,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暗道,机缘已过,抓不住也只能顺其自然了。
道印的凝结被打断,雏形卡在了丹田处无法完成。这意味着他无法将道印烙刻在紫元真炁上,否则道法不通,后续将会祸患无穷。面对这样的情况,全心子只能无奈放弃。
他抬起头,看着山下已经走到近前的十多个弟子。为首的弟子左右各领着一个孩童,一个十岁左右,一个六七岁。他叹了口气,询问起事情的缘由。
原来,这两个孩童是山下老农祝老汉的孙子。祝老汉早些年来过道观,全心子自然记得他。他知道祝老汉的日子过得贫苦,所以道观中没少照料他们。然而,几年前他的儿子儿媳外出赶集后就失去了音讯,留下两个年幼的孙子需要抚养。这几年都是祝老汉独自承担起养育他们的责任。
昨夜突降大雨,山洪显有势头。全心子命令观中弟子下山帮忙,祝老汉家也有一名弟子前去协助。然而,就在此时,祝老汉家的耕牛即将分娩。牛性倔强,尤其是在母性之下,非要在家中不走,拗在牛棚中艰难产子。祝老汉一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子,生活本就清贫。那耕牛是他壮年时养成的,彼此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他一家的生计都靠那耕牛维持,怎敢轻易放弃?至于那位全心门弟子修为不够,无法将待产的耕牛强行带走,除非不考虑它的生死。于是祝老汉决定独自留下照料耕牛和孙子们,让正心门的弟子带着两个孙子出门避祸。
随后,那名弟子带着两个孩子与师兄弟汇合。众人一番商量后,带着山下的百姓往高处躲避洪流。忙活了两个时辰后,最近的山村六十余户村民刚刚安置完成。众弟子便要折返去稍远的村庄再安置其他村民。然而此时天刚亮不久,漫天的暴雨本该持续上半月却渐渐停了下来。
众弟子虽然感到诧异但也没有多想。有修为较高的弟子见云层中似有剑光闪动明白这是师父出手强行搅碎了积云。他们庆幸之余也来不及细想师父为何会一反常态出手干扰自然规律便都忙忙碌碌地开始帮助山下的百姓返回村庄。毕竟大多数村民都不愿放弃家中的生计上山时搬了不少重物下山时自然也要费力倒回。好在下山的路程省力许多所以下山时倒也痛快天出斜阳便已近乎完成安置工作。
全心子听完弟子的汇报后心中感慨万分。他知道这次山洪虽然给山下百姓带来了不小的灾难但也让他们更加团结互助共同面对困境。同时他也明白自己作为道观的主持更应该时刻关注山下百姓的安危尽己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想到这里全心子决定再次闭关修炼争取早日完成道印的凝结踏入道玄境以便更好地为山下百姓服务。他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责任即使道路再艰难他也能一路前行直至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正心门派众弟子纷纷回到了山门复命,大部分人都完成了任务,只有十余人留下来继续完善后续工作。在这些留下的人中,有一位特别的弟子,他就是昨夜前往祝老汉家执行任务的弟子。这次,他带着祝老汉的孙子一同返回山上,原本打算将孩子送回家中,却在临近家门时,察觉到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作为一名修行者,这位弟子比寻常人更加敏感,视力也更加锐利。当他距离祝老汉家不到三里之地时,他突然感到一阵心惊,以为是祝老汉家的耕牛顺利产子,主人喜悦之余去了别处躲避。然而,当他抬头望去,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惊骇不已。
祝老汉家的房屋已经倒塌,一片废墟之中,原本期待的新生儿却变成了悲剧。一块巨石压在了牛棚上,底下的祝老汉和待产的耕牛以及刚刚出生的小牛惨遭不幸。鲜血已经流干,地上散落着破碎的肉块。而那可怜的孩子,不过六七岁的小小人儿,目睹了这一切,却静静地没有哭泣。
孩子的小手颤抖着,努力想把破碎的肉块拾起,他想要拼凑出曾经的亲人。但小小的他又能知道什么呢?他分辨不清哪块是人,哪块是牛。年纪稍大的孩子站在一旁,眼泪不停地流淌,他想要去帮忙,却发现自己一步都动弹不得。
这时,正心门的弟子明白了这一切,他默默走上前,帮忙将巨石移开,让孩子能够将亲人拾起。之后,他在废墟中挖了一个深坑,将破碎的尸体掩埋。这两个孩子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无处可去,正心门的弟子便将他们带回山上。
全心子,正心门的掌门,得知这一切后,默默地点了点头。他将这两个孩子收养在观中,教导他们修行。十几年后,这两个孩子长大了,老大成了英俊的青年,老二也变得风度翩翩。他们在玄门初成,修为已经达到了凤初之境。这个成就在玄门中并不算太高,但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全心子知道,这两个孩子的天资过人,但他们的修行仅仅触及了道家皮毛。如果不能得到高人的指点,他们的修为很难再有突破。于是,他决定让两兄弟出门投奔,先去青离宫寻找机缘。如果有机会,他们或许能成为玄门中的高手。
这天,全心子将两兄弟叫到跟前,告诉他们这个决定。兄弟俩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们知道师父是为了他们好。于是,他们告别了师长和兄弟,下山而去,直奔沧海。他们决心要为师父争回一口气,证明正心门并非无人。而他们的旅程,也预示着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修行之路即将开始。
有道是,天下道门出沧海,沧海之中青离宫独领风骚。青离宫作为道家至尊,其开派祖师乃是上古大神青帝。青帝在上古时期,作为玄门五帝之首,师从玄门之祖苍穹大帝。他一身造化,辅佐天下苍生,延续人族往来,可谓真正的九霄之耀。
人族大兴,天地间妖魔避世。青帝超脱而去,留下后人传承道统。青离宫至今已不知经历了多少代的延续和更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青离宫经历了大道之争、玄门之乱、正邪之争等诸多乱劫。然而,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青离宫始终屹立不倒。这其中的根本原因,除了青离宫道运兴隆,每一代都有高人辈出,更重要的是青离宫掌握了三卷通天箓,用以镇压道统。
这三卷通天箓分别为太霄经、太上经和仙迹篇。太霄经和太上经为青帝所传,包含了道家功玄的诸多造化,可谓是天下道门的起源。仙迹篇则是在大道之争时期,青离宫一位祖师为保道门不衰,耗毕生修为,从漫天星辰中感悟而回。这部消失了不知多少岁月的大道神兵,拥有诸天之力,为青离宫镇宫之宝。
历经岁月沉淀,仙迹篇内部蕴含的大道之力逐渐暗淡。在三千年的某一天,青离宫即将完成养照恢复大道之力时,却遭遇了一场大乱。有人夜袭青离宫,盗走了仙迹篇。这场大乱使得青离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当时,全心子正值太清殿轮值,负责为天灯添油。战事突发,他惊慌失措,失手打翻了一盏天灯,导致反岳周天出现瑕疵。这时,一位觊觎仙迹篇已久的暗中高手趁机出手,成功夺走了仙迹篇。
那人带着重伤,拖着仙迹篇消失无踪。全心子惊慌失措,知道闯下了大祸。他赶紧将此事报告给时任青离宫掌教帝君往生大帝。大帝闻讯皱眉,深知此次大乱背后,恐怕还有更大的阴谋。经过一番调查,全心子并未发现任何线索。大帝念其愚钝,没有贼心,只是略作责罚,将他赶出山门。
此次事件后,青离宫丢失了神兵仙迹篇,但依旧坚守道家正宗。两位兄弟在得知此事后,心生敬意,决定前往沧海寻找仙迹篇。他们在路上了解到,青离宫道统分为三家:金鼎、符箓和术数。这三家虽修行不同,但最终皆归一道。他们加快脚步,一日来到了一座荒凉的空城。城中的百姓大多已离去,两兄弟好奇地四处打听,探寻这座城市的秘密。
在这次旅程中,他们不断深入了解青离宫的传承和历史,渐渐对这家神秘的道门心生敬仰。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修行,终有一天,他们会找到失落的仙迹篇,为青离宫找回昔日的荣光。而这个过程,也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
锁牢关,一个地处偏僻,年被干旱困扰的地方。这里的百姓生活艰难,许多人不得不离乡背井,寻找生存的希望。本就人口稀少的锁牢关,在前些年的的一场大战中,遭受了更为严重的打击。仙家与邪魔的生死搏斗,让这片土地失去了生机,飞沙走石,生灵涂炭,许多老弱病残失去了生命,剩下的也饱受磨难。
那场大战过后,锁牢关成了一座空城,荒凉而死寂。两个修行的之人,一正一邪,在这里展开了无尽的争斗。他们你来我往,不知疲倦,也不知他们的争斗何时结束,结果又将如何。这座空城,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艰难地维持着。
锁牢关位于沧海之滨,临近青离宫,按理说,有仙家道门的照应,这里的情况不会如此糟糕。然而,青离宫对这里的百姓疾苦不闻不问,甚至连人族大帝,那人皇之尊,也未曾派遣帝苑前来援助。数十年的时间,这座城池能维持到现在,已是往来者为了有个落脚处,自愿修缮的结果。否则,在这岁月的侵蚀下,锁牢关早已变成了一片废墟。
两兄弟在山上修行,听师父教诲,铭记玄门之高,是为了人族延续,自有护佑人族为本,保驾苍生为念。然而,他们一路下山,所听所见,如锁牢关这样的地方,并非个例。小门小派暂且不提,他们或许有心,或许无力,但青离宫作为玄门正道的大宗,这样的行为,让他们失望之极。
他们开始怀疑,如果所有人都像他们这样,一心修行,却只陷入正邪之争,那玄门还分什么正邪?甚至,这样的玄门,不要也罢。连人皇也是如此,不配拥有帝位。他们开始反思,修行之路,究竟该何去何从?玄门之道,究竟还有什么值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