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寒冬
顾谦对这个结果却很惊讶和意外,甚至大大的夸赞了一番李徽。按照他的说法是,他本以为李徽必为下品。能得到中下之品已经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结果了。结果李徽居然是中品,那已经是一种突破。
顾谦私下里认为,这一定是陆纳给了他面子,才定了李徽一个中品。在一次宴席上,顾谦向陆纳表示谢意,感谢陆纳看在他的薄面上给李徽定一个不错的品级。但陆纳的话却让顾谦意外。
陆纳告诉顾谦说,以李徽的诗文书法,定上品也是可以的。只可惜出身寒微,只能定为中品。这已经让他甚为自责了。
陆纳将李徽在中正评议上写的两首诗念给顾谦听,顾谦愣了许久,沉默了许久。此刻他这才明白,陆纳不是说笑。李徽的那两首诗都写的很好,关键是练达老成,颇有名士之风。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能写出这样的诗来,着实令人惊叹。
顾谦对李徽又多了一层认识。这少年不光是有些胆略和能力,文才上也是很高的。当然,这也让顾谦更加的困惑。这个眼皮子底下长成的少年,怎么就突然表现的如此优秀出色。而在此之前,却毫无特异之处,一点也没显现出来。
为此,顾谦还特意将家塾先生叫来,仔仔细细的询问了李徽在家塾的表现。要家塾先生不得有任何隐瞒。结果家塾先生依旧和之前一样告诉顾谦,李徽在家塾平平无奇,甚至有些愚钝笨拙偏激沉默。
顾谦只能将这一切归于李徽突然开了窍。有些人大智若愚,一旦开窍之后便会玲珑剔透,令人刮目相看。或许李徽便是这种人。
其实中品这样的品级对李徽来说意义也并不大。虽然按照道理来说,中品和下品的区别在于,中品便是一道红线,中品以上品级便有资格被报到丞相府进行复核审议。也就是说,定为中品,则意味着理论上是拥有了可以入仕的资格的。
但是,寒门中品却是没有任何入仕希望的。毕竟世家大族子弟几乎都是上品。光是吴郡这一次便有八个上品,近十三个中上之品。和李徽一样的中品也有十多人。
以大晋全国而言,怕不是要几十个上百个上品。中上之品怕也是好几百之数。而朝廷每年出缺的官职可没那么多,也根本轮不到李徽这样的人。
所以这个这个中品只能说是一种安慰,作为一种将来做其他事,被其他人认可的一个不错的资历和起点罢了。
李徽现在最现实的希望便是,自己在此次中正评议中的表现能够引起一些相关之人的注意,这样自己便有了其他的选择,好让自己在离开顾家后能够有个好的去处。
李徽本就没有抱着太大的期望,所以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也没有太大的失落感。难受的情绪也很快便平复了下去,投入了日常的事务之中。最后几个月在顾家做事,不能虎头蛇尾,事情还是要好好的做的,也算是对顾谦有所交代了。
……
最近一段时间,吴郡豪门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多起来。原本十余日可能有那么一次宴饮聚会,现在三四日便有一场。而且聚会时的气氛颇为诡异。
以前士族之间的宴饮聚会气氛颇为轻松,大多都是清谈宴饮。如李徽这样的人也是大多数能够被允许在场,因为那些清谈的话题并不忌讳外人。但最近的宴饮聚会却是大大的不一样了。与其说是宴饮聚会,还不如说是闭门密谈。一帮人也没有了之前宴饮的欢笑不羁,而是一个个面色凝重。手下的附庸仆役宾朋也都被屏退,不允许在场。
李徽对于宴饮清谈的场合本来兴趣不大,也不爱听那帮人喝的醉醺醺的,说着不着边际的话。但心里毕竟有些疑惑,隐约感觉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让这些吴地大小士族们紧张兮兮的。
十月下旬,一个消息在吴郡坊间开始流传开来,那便是大司马桓温北伐失败的消息。据说是几乎全军覆没,铩羽而归。
李徽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前一段时间吴郡大小士族之间的聚会时气氛显得那么诡异和凝重,定是因为这件事。他们应该是早就得到了消息。根据时间来判断,应该是在十月初便得到了桓温兵败的消息。
李徽对这个消息倒是并不惊讶,毕竟根据已知的历史,桓温的第三次北伐确实是以失败告终的。这说明李徽所知的历史进程并没有出现偏差。
这个消息对李徽而言其实没有什么影响,毕竟自己普通百姓一个,桓大司马的胜败跟自己毫无关系。如果历史进程正确的话,大晋朝也不会因为这一次北伐的失败而亡国,北边的燕国胜了这一仗也未见得对他们是件好事。
但这件事对于吴郡的大小士族而言确实是一件大事。因为他们身在高处,朝廷的任何举动,朝廷里的势力消长都对他们有直接的影响。
而李徽所知的一个事实是,吴郡大小士族,包括顾陆朱张四大族在内,在不久前都已经站了队,他们全部已经押宝在桓大司马身上。
桓大司马此次北伐,顾氏主动提供五万石粮食和草料,陆氏提供不少船只物料。其余的都各自提供了不少物资支持桓温。
对于吴郡世家大族而言,这个选择也是为了寻求江南士族重新崛起的破局行为。因为吴郡士族在近年来已经逐渐被排挤靠边,在朝廷之中基本上失去了话语权。
北方大族的轮流坐庄,掌握朝廷的权力,自然是为了他们自己考虑。南北士族之间本就有矛盾,当初南渡之时北方世家和朝廷是有求于这些南方大族,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所以才会进行权力的平衡和分配。
但如今,大晋在南方站稳了脚跟,北方士族也都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庄园站稳了脚跟。对于南方大族的打压便成为常态了。
对于世家大族而言,拥有财富和地位是保证世家大族安全和昌盛的保证。要在朝廷之中有一席之地,有话语权,这才能让他们有安全感。否则,一切命运便都要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凭别人的心情和喜好来决定生死了。
正因为出于迫切的安全考虑,所以吴郡大小士族们才通过商议决定进行破局。他们押宝桓温的举动便在情理之中了。
可现在,桓温大败而归,这让整件事变得甚为尴尬。这也难怪他们得到消息之后频繁聚会密商,应该是在讨论如何应对眼前这个局面。讨论如何应付桓温失败所带来的后果。
得知这一切后,李徽倒是有些同情这些吴郡的豪族了。原来他们也有失策的时候,也有判断失误从而导致手足无措的时候。吴郡豪族们虽然地位高,但也并非便都是智慧超群算无遗策的精明人。
李徽不禁心里冒出一个念头。如果当初自己知道这件事后告知顾谦,桓温必败的话。不知道会不会让顾家免于目前的尴尬境地。
但李徽很快便得出了答案。如果自己要是这么做的话,自己恐怕已经被顾家人关在水牢之中活活折磨死了。这样的话岂是自己这样的人所能触及的。他们不但不会相信,反而会因此惩罚自己胡言乱语,妄议大事。
此事带来的余波定会有所波及,具体会产生何种样的后果不得而知。因为此事,顾谦和家主顾淳之间倒是摒弃前嫌,两人的来往商谈的次数变的频繁起来。而且不久前少家主顾琰也从任上特意赶回来,亲自来南宅拜访顾谦,跪拜礼数甚为攻恭敬。
那仿佛是为之前的事情想顾谦道歉,希望能够摒弃前嫌求得谅解。并且主动承认自己当初执意要押宝桓温的策略是错误的云云。顾谦倒是没有抓着不放,不依不饶。他告诉顾琰,事已至此不必再后悔之前的决定,而需要向前看。尽量的让此事产生的影响力变小,以缓解此事带来的后果。
顾谦的态度一向是以家族利益为重。在面临如此局面的时候,顾家南北两宅反而变得更加的团结了。外部的压力增大之时,顾家内部自然要摒弃前嫌同心协力应付局面。
顾琰显然也是得知了之前发生的事情,见到李徽时特意的看了他几眼。虽然没有说什么话,但是李徽分明从他目光中看到了冰冷的寒意。
李徽知道,自己在顾琰眼中必已经是眼中钉了。
不过李徽已经决意离开顾家,倒也并不在意这些。最多熬到今年年底,便和顾家再无太多交集,也不必去管顾家人对自己的看法如何了。每日只尽力做事,完善庄园的制度和人事,使庄园事务更加的顺利通畅,管理更加的完备。
这是李徽为顾谦的提携和收留自己母子十多年的恩情所能做到的最后的报答了。
日子过的飞快,一晃到了十一月中。天气愈发的寒冷起来。
某一日李徽清晨起床去准备去跑步锻炼,推开门时,竟见遍地雪白,屋顶和树枝上被白雪覆盖。昨晚竟然是下了一场雪。
恍惚间,这才意识到年关将近,这一年即将到头了。
他踏着薄雪跑完一圈回来,用饭收拾之后前往南宅。路上李徽已经想好了,今日索性正式向顾谦提出辞呈。年前一个月也好让南宅物色人选,接替自己的事务。
虽然顾谦说南宅管事之职他要另外任命人选,但其实顾谦一直没有正式的任命管事,颇有些虚位以待的感觉。李徽当然不能搞突然袭击,要给顾谦留下时间找到合适的人选顶替。
现在,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