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端阳诗会
毛滂立即不加推却地当众宣读了对秦家庄以及其它五家人的表彰与赏赐,反正这些银子又不是要他来出。
随后他更关心的便是眼前这城墙砖块之间粘连的水泥。
在听闻高邮已由这六家联合成立了水泥联合会社,正在大批量地生产的时候,他不禁大声叫好,并对秦规说:
“少泉,好事啊。我看这水泥之物,虽然如你等所说,生产并不太难,但它必将是一件利国利军的重要之器。你等可愿将其配方献予朝廷?本官一定上书给秦家庄请功请赏。”
在知道毛滂要来知高邮军后,秦刚就和秦规通过气。
原本大家就很清楚,水泥的生产无法做到完全保密,这么多作坊,早晚配方都会泄露出去,还不如趁着毛滂到任之际,将配方上献朝廷,不但顺水给了一个人情,更是可以将这一块的收益最大化。
秦规回过“愿意”之后,想想又开口道:“容草民回禀知军,其实这水泥的配方是我庄的二掌事秦刚所研究出来,所有功劳赏赐都不敢冒领。我等几个家族现已对此产业投入不少钱财进行生产,只是乞求朝廷能够为我们几家保留特许生产的权力。”
这段话的后半句是秦刚所教,而前半句则是秦规与秦察商量后特意提出的。
“好说好说。”毛滂一口答应后,对于听到秦刚这个名字感觉有点陌生,便问:“这秦刚可是庄上哪位叔伯家的族弟?”
“并非族亲,只是同宗之人。”秦规含糊带过。
毛滂随后又兴致盎然地去了附近的一家水泥作坊,观看了后更是感慨良多。
一回到军府里,便立即亲笔撰写奏章,描述了他的亲眼所见:修缮后的高邮城墙,砖石紧密、刀扎不进,水泼不侵,盖因使用了水泥这一神奇之物所致。
而水泥的生产,利用的又是随处可见的寻常之物,成本低廉,生产简单,如果一旦得以推广开来,水泥将会彻底改变我大宋王朝边境城寨的防御能力,更是可以应用于修路筑坝,建房架桥等建设之用。
奏章中更是提到:高邮学子秦刚潜心研究并发明了水泥,为了报效国家,与高邮秦、崔、马、孙、夏、贾六家共同愿意将配方工艺献给朝廷,理应给予嘉奖。
奏章中最后提出:朝廷将水泥列为军国重物之后,希望能够体恤高邮的这几家为此投入的钱财成本,能够允许他们继续生产并经营此物,以示朝廷仁爱之心。
毛滂心有所感,笔下自然洋洋洒洒,一份写得花团锦簇的奏章片刻就已写就,便随手交予手下人说:“用我官印,再附上水泥的配方、用法以及样品若干,加急送往京城。”
“秦刚。”写完奏章之后,毛滂默念了几次这个名字,听秦规说不过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商人之子,却能被秦家庄的秦三叔聘为二掌事,真是个不一般的人啊。
次日,毛滂还得接见本地各个官员的拜见。
从军衙到县衙,这样的拜见往往会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也是大宋官场的惯例,新任地方官得借此熟悉当地的官吏,了解地方的政情。而下面的官吏也可设法与上官拉近关系。
上午最先安排的是军学官员,毛滂素以诗词文学著称,办学教育一事自然在他的眼中极为看重。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林武功在国子监时,也曾与毛滂有过一面之缘,很早就送来了拜帖,毛知军自然是优先安排见面的。
高邮军学的规模不大,之前每年取解的名额大约是二十多名,保持在军学读书的也就五十名左右,所以除了林武功是国子监委派而来的正式教授外,还有之前军府长吏从本地文人中推荐来的两名兼职教授。
毛滂今天没有穿官服,以示对各位到访教授的亲近。所以他一开口就说:
“毛某素闻高邮位处楚扬之间,地据江淮之胜,乡人多好谈儒,名贤高士辈出。今天与三位皆是文友会面,不论上下级关系,还望三位不要拘礼。”
林武功等人顿觉心中一暖,看来这位毛知军还是我们文人中的表率啊,赶紧称谢:“毛知军礼贤下士,实是高邮文坛之福分。”
毛滂摆摆手,说道:“都说了今天没有什么知军,大家不妨叫我表字泽民就好。今天请各位过来,就是想听听大家对于地方教育的一些看法。不管是学生开蒙学习的,还是士子取解考试的,以及军学要怎么发展的,都可以拿出来讲讲。”
几人相视看看,终于感受到毛滂的真心与诚意,便不再客气推托,各自讲起了来之前就准备好的话题。
有提议毛滂本人来军学能给学生偶尔讲讲课,最好是诗词歌赋方面的;
也有提出目前军学的学田数量不够,如遇灾年歉收则难以维持学校开支;
还有建议可以在县里新建县学,以便形成多层次教学;
林武功则是重点介绍了今年准备参加秋季取解试的学生情况,其中有意地提到了秦刚,说此子不仅之前学业优异,今年开始学习策论写作后,文笔甚佳,并且观点颇有见地。最后还提到了他所作的那半阙《丑奴儿》。
这是毛滂第二次听到秦刚之名,重点又听了林武功所转述的词句后,反复吟诵了几次之后,也禁不住击椅称赞:
“好一句‘为赋新诗强说愁’。不瞒各位,毛某昨日刚为此子发明的修城水泥一事而上报了朝廷,此次再听闻到了他的佳词好句,心里是不胜欢喜啊!如此一个有为有才之学子,我可是真的想见他一见!”
林武功本就是想把秦刚推出来,见到这次刻意的推荐起了效果,便顺势提议:“正好后日就是端阳日,泽民兄既有此爱才之心,我想不如以我军学之名办一场‘端阳诗会’,邀四乡名士一聚见证,再让高邮各家学堂派出优秀学子参加比试,岂不是美事一桩!”
毛滂欣然同意。
新来的知军喜文重教,令军学三人倍感鼓舞,况且这次端阳诗会,仅以毛滂的诗词之盛名参加,必然将是传诸四方的文坛佳话,大家回去便赶紧筹划准备起来。
林武功特别给马伦带话,嘱咐其除了他自己带头参加以外,选派的学生中一定要带上秦刚。
端阳节到了。
早在几天前,小妹就开始吵着要包角黍吃,一开始秦刚还没听懂,再听之后才明白:角黍就是宋时的粽子,此时多用的是菰叶而不是之后的箬叶,里面包的也都是黍米而不是之后的糯米,所以都还叫它角黍。而后世习惯的用箬叶包糯米而成的粽子要到元、明才会逐渐出现。
秦刚突然想到,张家积压的那么一大批的糯米,要是能推迟个一两百年,大家开始习惯用糯米包粽子的话,估计也能趁此机会脱困啊。但是,如今,哈哈!
角黍多为家中女人包制,并会用于邻里间的相互馈送,街坊知道秦家缺少当家的女人,早就有人给他家送了一些过来。而秦福也以自家的咸鸭蛋回赠。
秦家庄也送来了许多菖蒲,还有庄里妇人用艾草编制的虎头冠,当然这些都是可以放于秦家杂货铺里售卖,老百姓过端阳节时,都需要买些回去作辟邪之用的。
秦刚看到大家还有系彩线打络子的习俗,便又让谈建去庄上寻手巧之人,打出了数百只彩线织成的小网兜,其中装上咸鸭蛋与双黄咸鸭蛋,挂在店铺里,又是引来好一批抢购的生意。
由此开始,端阳节里买咸蛋彩络子便成了新习俗。
到了午后,秦刚穿戴整齐,便前往城里的军学赴会。
还没走近,就看到附近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都是读书人。年长的多半都是本地的文人名士。
年轻的人中,要么是在军学里读书的贡生,要么就是像他一样由各家学堂推荐来的优秀学子。
秦刚拿着夫子给的请帖给看门人验过后,便第二次踏进了这所学府。
进去后便有人指引,直接离开了原先通向学舍的主道,而是拐向朝西的小径,穿过一道门洞,居然就来到隔壁的东园。
走进去,只见园中植被披榛斩莽,窥幽睨胜,煞有格调。然后便看见有一排高大厅房,大约十间有二,中间最为开阔,上有匾书“时燕”二字。
这端阳诗会便是办在这时燕堂中,堂中放得下近十张圆桌,桌上置有一些茶水果点。除了正中的主桌之位尚还空着之外,其余八九张桌子都陆续已坐了人。
其中有一桌里坐了自己的老师马伦,其他各人应该是其他学堂的夫子。
秦刚赶紧走过去给自己的夫子行礼。马伦微微点了点头,指着过去的第二桌说:“赶紧过去坐下吧,你的几位同窗都早到了。”
秦刚再次行礼后,便走了过去。
这次诗会,林教授给了马伦四个学生的名额,当然也包括了张徕,毕竟他的学业一向还是不错的。只是此时的他,却显得精神困顿,无精打彩。
秦刚不由地心里一笑,这才多大的挫折啊。
坐下后,大家便相互低声问好,也有人在猜测接下来诗会的情况而小声地交流。
不一会儿,除了主桌之外的各桌人都到得差不多了,这里面,秦刚除了自己的夫子、同学之外,认识的不多。当然,其中还看到了秦规,想想也对,人家当初也是过了取解试去京城参加过几次省试的。
这时,就听到门外传来一阵的嘈杂,又迅速安静下来,然后就听到有人扬声叫道:“毛知军到!”
堂内众人顿时一阵议论,来之前大部分人可是不知道新任知军也要参加这次诗会的。
只见门口一片人影晃动,走在中间的一人大约三四十岁的模样,面容瘦削,身姿却有些挺拔,正是知军毛滂。
后面跟着的是军学教授林武功、知县夏归厚以及其他一些官员。
在场的所有人都纷纷站起行礼。
毛滂显得十分高兴,一路走来,对着众人微微点头示意,最后走到主桌前后,又摆了摆手,示意大家都坐下后,才自己落了座。
此时,众人只听角落里传来“咚”地一声钟磬之音,堂内迅速地安静了下来。
林武功清了清嗓子,面对大家宣布:
“端阳佳节,原是我等学文之人,缅怀屈原大夫胸怀明志、心系天下的文人风骨与爱国情操的日子。今天又正逢我地毛知军到任履新,听闻我等办此端阳诗会,便拨冗前来,一则褒扬我高邮兴教尊文之风,二则勉励来此众优秀学子勤奋读书,三则也是与民同乐,共度端阳。”
众人听了,齐声喝彩。林武功便转过身,请知军毛滂来为大家说几句。
毛滂显然很善于把控这样的场合,他颇有风度地环视四周,缓缓开了口:
“本官初来高邮,却早已听闻此地人杰地灵,文风斐然。本朝先有孙龙图,后有秦淮海,都是文章达天下、诗词名四海的名士。我在京中与少游兄交好,常言希望能有机会到此地一游,时至今日,终于得偿所愿。”
“我等皆读圣贤之书,也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任。所以,看到在座的各位莘莘学子,本官似乎看到了高邮文脉的传承发扬之希望,所以今天听说军学林教授邀本地学子来此赛诗比词,甚为高兴。在此本官将拿出白银二十两、还有一本开封集贤书坊刻印的《程文汇编》专为各位学子之作设个彩头,以资鼓励。”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白银二十两固然吸引人,但令大家心动的却是提到的那本《程文汇编》。
宋代科举考试,曾经有一个非常个性的决定:就是为了杜绝每次考试之后有可能会对成绩与试卷出现的争议,就在成绩一旦公布后,立即将所有试卷当众销毁。直接断了那些可能出现的“考闹”现象。
当然,这一做法的负面作用就是,宋代的科举,从来没有正式的试卷可以流传下来。就连当朝的考生,也没有办法看到那些曾经中举的前辈们的考卷范本进行学习。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便有书局请动了像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这样的科举名家,请他们拟作了各种“程文”,汇编刻版成书。
在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中,《程文汇编》这本书便成了科举考试学子们的宝书。即使在京城,往往也是一本难求。
所以,就连原本只打算过来打打酱油、听听看看的秦刚也对这本书颇为心动。
夏归厚赶紧起身说:“难得毛知军对我高邮学子呵护倍至,在下身为知县,也愿呈以白银十两,添益彩头,以彰今日诗会之优秀学子。”
“下官愿添五两。”
……
不一会儿,毛滂所提议的学子诗词比试的奖金数,便升至白银五十五两。还是林武功出来建议,毛知军的彩头作为第一名的奖励。其他官员拿出来的钱分成十两两份,五两三份,分别用来奖励第二至六名。
众人皆称妥当,毛滂对此也颇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