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灾情得到控制
待所有人领了任务离开之后,李延清就独自坐在书房内思考是否有遗漏的地方。
他作为负责救灾的钦差,要对所有受灾的百姓负责,可他不是神,能力有限,能为百姓做的其实不多。
在现代,救灾的主要人员就是军人、消防员以及特警等。但现在他在大祁,根本没有能力和权力去调动军营里面的士兵。
在封建王朝,自古私自调兵都是大忌,就算他调兵是为了援救百姓,但也不免会给别人递了个把柄,落下个想要欺君谋逆的罪名。
所以,说到底这次救灾的主力还是百姓们自己。只有充分调动百姓们自救和救人的积极性,才能保全他们自己和亲人。
受灾的百姓们虽然可怜,但他也不想拿着官府的粮食免费的养着他们,而且还是让他们住在富裕人家的宅子里面,日子一舒坦,就会忘乎所以。
一旦将他们的心养大,养出了惰性,这反倒不是在救他们,而是在害他们。
毕竟住惯了上好的屋子,谁又愿意回去住自己家的小破房子?吃久了,免费的午餐,谁又愿意累死累活的下地劳动?
都说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李延清从来没有小看过这句话的威力。
现在官府参与救援的人手不足,正好就让那些年轻力壮的壮劳力加入到救援工作当中,为了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官府还可以适当的给他们开一些工资。
李延清伸手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思虑太久头都有些晕乎了。
但他还得接着忙,给剩下的几个郡写雪灾救援策略的信。
看来其他几个郡的情况与南河郡差不多,可以参照南和郡的救援方式。
李延清将刚刚布置下去的举措,一一誊写到信上,但他也在信中标明了所有的措施需根据自己管辖的郡的特点进行实施,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在进行决策之前要思虑清楚。
写好信之后让人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几个知府手中。
等他观察南河郡的知府的处事能力之后,若没有问题了,他就立马上路奔赴下一个郡。
若是这个知府的办事能力不行的话,他就将林峰留下来从旁协助,反正他是一定得辗转在几个郡之间开展救援的工作。
在南河郡忙了两天之后,这个胖墩知府着实让李延清眼前一亮。
也许这位胖墩知府不是一个好的决策人,但他绝对是一个好的实施者。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守成派。
在李延清没来之前,南河郡的知府思绪稍稍有些不清晰,或许还带着一丝担惊受怕的情绪在里面。所以,对于救灾的事情,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有了一份具体的操作指南之后,他就能很快速的安排工作,并将所有工作做的十分条理清晰。
见此情形,李延清也就放心的奔赴下一个府城了。
随着各个知府收到了李延清寄的信,根据信上的步骤和要求,对于救灾的事总算是理顺了手,找到了下手的地方。
一个个能当上知府,想必都不是蠢人,如果拿着李延卿写的那么详细,那么直白的救灾指南都还不能完成救灾工作的话,那可能就是整个朝廷的选才体系有问题了。
当李延清奔波到各个府城检验救灾工作时,意外发现大家的救灾工作都做的很顺利。基本上所有的百姓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这一点让李延清感到非常的欣慰。
总算是舒了一口气,这些知府也没有白费他的心思、辜负他的信任。
这次灾情范围之广,世所罕见。
等到灾情结束,各个郡的伤亡情况和造成的损失绝对要经过专人的统计。
到时候若是哪个郡的损失最为惨重,百姓伤亡数量最多,那当地的知府绝对要吃挂落。
朝廷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判断他们的工作态度,所以无论如何,他们在这一场雪灾当中绝对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百姓。
而且从皇上派李知府作为钦差大臣,就可以看出皇上对这一次雪灾的重视程度,到时候就算他们想从中做一点手脚都没有机会。
与其浪费时间在那些见不得人的手段上,还不如踏踏实实的组织救灾工作,努力减少损失才是最重要的。
琼华郡。
“报,xx郡知府来信。”衙役将一封信送到李延清手里。
李延清接过信一览,笑意渐渐浮现在他的眼角。
这几日,几个郡的知府陆陆续续来信说自己辖区的灾情都稳定住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新增的伤亡数据。
接二连三传来的好消息,让李延清心中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虽然高兴,但李延清还是给各个知府回了信,让他们不要因为现在短暂的稳定松懈怠慢、得意忘形,在雪灾彻底结束之前要时刻保持警惕。
人在长时间紧绷的状态下,突然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放松,难免会失了分寸和警惕,这样可不是一个好现象,怕各位知府将现在好不容易维持起来的稳定打破,他只能下狠心做这个“坏人”。
为防止突发情况的产生,虽然好消息不断,但李延清也没有给皇上写折子通报灾情稳定了的情况。
只是在折子中说情况在不断的好转,相信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之下,灾情很快就会稳定下来。
在这种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下,就算情况已经稳定下来了,李延清也不敢如实上报,因为谁不知道老天爷下一秒会干些什么。
要是下雪量徒然激增,导致他们现在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情况再次恶化,那么他之前写的那封情况稳定的折子,就会成为他好大喜功的证据。
有些人或许明白情况,但总会有看不惯他的人在其中浑水摸鱼,妄图拉他下水。
谨慎如他,他怎么会给别人这样好的一个机会呢!
(宝子们,你们能相信吗?这么热的天,我居然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