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科幻小说 > 高城科技 > 第6章 默默无闻

第6章 默默无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张雪迎邀请张兴进了屋子,两人随后坐在了沙发上。

    他没有出声询问,因为他知道张雪迎一会儿会主动说。

    果不其然。

    张雪迎给孙兴倒了一杯茶后开始娓娓道来缘由。

    原来,这几个月她母亲生了重病急需手术。她父亲早逝,从小跟她母亲相依为命,家里生活一直很拮据。

    直到她大学毕业以后这几年工作了才开始有所好转,只是她也没多少积蓄。

    相对于高昂的医药费,张雪迎东拼西凑,变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还是差很多。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还没开始享福就生了重病的母亲遭受病魔的折磨。

    于是走投无路的张雪迎决定铤而走险,才有了孙兴眼前看到的这一幕。

    她本想着慢慢工作再跟同事借些钱可以还上,但想象与现实总有差距。她母亲的病手术后不见好转,张雪迎只能经常请假去照顾母亲。

    工厂领导发现她这几个月经常请假,虽然她极力解释,但工厂还是把她辞退了。好在工厂还有点良心,看在她为工厂工作了三年的份上,发了六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金。

    只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她母亲就过世了。她拿着补偿金,回家为母亲办了后事。

    没想到刚忙完,对方竟然跑到家门口来闹。

    “兴哥,你放心,钱我会想办法尽快还的!”

    “你考虑好去哪工作了吗?”

    “还没。”

    “我准备回去开个小厂,如果你不嫌弃就跟我干吧。”

    张雪迎听后脸色微红,疑惑的看着孙兴。

    “那个,你别误会,我没别的意思,我是认真的,你可以慢慢考虑一下,不着急。”

    孙兴反应过来,刚才说的让张雪迎误会了什么。

    他连忙拿起胖子带来的合同,几下就把合同撕了个粉碎扔进了垃圾桶。又把收据和欠条放在桌上,对着张雪迎说:“你把这个收好,我先走了。”

    ……

    孙兴回到家中,想起今天在张雪迎家门口发生的事情。

    他想到了一个词,除恶务尽。

    这些黑恶势力的行为实在是可恶。把放高利的经营场所从现实转到了网上。

    他现在正好让大熊替天行道,让这些黑恶行为无处遁形。

    说干就干。

    他向着大熊说:“能帮我个忙吗?”

    “主人,需要我为你做什么?”

    “网络上有很多放高利的黑恶势力,作恶多端,害了不少的人。尤其是一些在校大学生或者刚进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他们在校园里哪懂得这事会有多么可怕的结果,一步步陷入深渊,无法自拔,毁了一生。一入高利深似海,三代努力全白费,高利不知道坑害了多少人。”

    “好的。”

    在大熊迅雷不及掩耳的操作下,只一会儿的功夫,网上已经有一百多家放高利的平台余额被清空了。

    “大熊,抹去所有的客户资料,明白吗?”

    两分钟后,

    “主人,所有资料全部抹去,且设备处于无法恢复资料的瘫痪状态。”

    五分钟后,超过一万家的高利平台被大熊清空了余额。

    “主人,超过五万笔资金,共计18860亿。”

    “全都捐给慈善组织吧。”

    现在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数量11260家,其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2459家。

    “已通过全国663个城市的超过21亿个闲置账户向2459家慈善组织捐款,平均每个账户捐款898元, 2459家慈善组织平均每家接受捐款达766978446元。18860亿资金已全部捐赠完毕。”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南部黔省一个偏远小县城里。

    “亮哥,你又和明哥把支教的工资捐出去了。学校老旧需要翻新,慈善组织接不到捐款,你俩也不能老是这样啊,7年了,你们做的够多了。” 当地慈善组织的负责人于丹对侯亮说着。

    侯亮听后:“还说我们呢,你不是也把工资全捐了吗?再说我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我的人生不应该只是找份好工作,赚到钱,买套好的房子,买辆好的车。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总是缺点什么。”

    因为自己淋过雨,总想给别人撑把伞!

    “滴滴滴”简陋房间里的破旧电脑不停的发出着声音。

    于丹笑了笑,看来这个旧电脑又卡住了。

    走过去看着屏幕,于丹瞪大了眼睛冲着侯亮喊道:“亮哥,你快来看啊,有好多人给我们捐款了,孩子们的学校有救了。”

    侯亮也走到屏幕前,两人看着总额高达7亿六千多万的捐款沉默良久。

    “不会转错了吧?”两人不约而同的说着,都不敢相信是真的。

    “不会,你看每一笔捐款,都有留言写着支援偏远山区教育呢!”于丹随后反应过来,右手划着鼠标滚轮,左手指着屏幕上的留言。

    侯亮兴奋的说:“我得回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杨明,他要是知道以后,肯定也高兴坏了。”

    杨明和侯亮是同一批来到这里的爱心支教团队,但不在一个学校。

    当时支教地点是山区,条件非常的艰苦,没有通村公路,出行只能靠走或摩托车带;没有教师宿舍,住的是杂货间,窗户是拿纸糊的,到了冬天特别的冷;那年又恰逢西南大旱,吃水不方便,杨明生平第一次挑起扁担走很远的山路去河边挑水。

    一年的支教结束了,其他支教老师纷纷离开,杨明却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继续留在大山里教书。留下的他总是选择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在深度贫困镇的村子小学里,他一个人承担了多个年级的教学任务。

    很多山里的村民觉得十四五岁的孩子已经是家里的一个劳动力了,如果去上学,家里的农活就没人干了,或者让他们外出打工,给家里增加一份收入!

    面对学生辍学的问题,杨明不顾山高路远,一次又一次的家访,足迹遍布了所有的村子。

    一遍又一遍的耐心向村民讲受教育的好处。学生家长有时干活很晚才回家,他便负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给他们辅导完作业,晚上再一个一个的送回家。

    山里的村民也被杨明所感动,把辍学的孩子一个个都送了回去。

    时光冉冉,一晃7年时间过去,这期间杨明放弃了考上的公费研究生。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他选择继续留在这里。

    不久之后,山区里树立起一座又一座新的学校。

    立秋了,一场大雨,让藏在大山深处的巫交村寨,云雾缭绕,呈现出一份静谧之美。

    屋外淅淅沥沥地下着雨,而巫交小学的教室里,侯亮听着孩子们的甜美歌手,心里说不出的开心。

    后来于丹也来到了这里支教,他们两个在教育上生活上互相扶持,很快就擦出爱的火花,他们两个成为人人称赞的支教伉俪。

    萤火虽微,愿为其芒;点点微光,聚而成炬。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