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调令
夏至没有等到周正安回来,反而等到了一纸调令。
姜一凡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眼前的调令差一点儿拍桌子。
“你别怕,小夏,我这就去找魏叔,有魏叔发话,你不用调走。”
夏至看了一眼眼前的调令。
沈父动作很快,显然是希望在周正安回来之前能够把这件事情进行完成。
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
沈父可以算是大费周章,为了隔绝她和周正安,居然把她从大西北直接调到了遥远的东北。
可以算是跨越了几千公里。
上面还注明了明天之前一定要离开。
连火车票都已经准备好,今天晚上8点就上火车,从拿到调令到上火车中间不过四五个小时。
完全不给夏至任何缓冲的机会。
“姜一凡不用了。我回去收拾行李,立刻上火车。”
夏至拿起调令,态度非常平静的回应,让姜一凡愣了一下。
“你什么意思?你真的要走啊?周正安回来要是知道你走了的话……”
会发疯三个字没说出口。
“姜一凡,你心里应该明白这个调令是怎么回事儿,没必要让周正安分心。我们两个人之间本来就隔的巨大的鸿沟,现在这样其实挺好。
我离开这里,周正安乱搞男女关系的问题也应运而解。
周正安以后的路会更好走,也不用非得和我结婚。这不是两全其美。”
姜一凡看着女孩儿毅然决然离开的背影,急忙说道。
“可是夏至你从这里到了那边的农场,就不可能再成为一个工人。你甘心这样吗?
周正安回来之后知道因为他的关系你离开,他一定会愧疚的。”
“姜一凡劝劝周正安,我们俩之间是朋友,我们以后还是朋友,书信来往,也没什么不好。
各自在各自的领域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告诉周正安我知道他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希望他与大局为重。
这里的人民,这里的工作需要他,我希望能够看到50万亩的荒漠被治理,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这里到处是绿洲。”
夏至摆摆手。
其实这是最好的结果。
夏至回到厂里,还没走到宿舍门口就碰到了丁建南。
丁建南早就已经得到消息了。
他是故意来找夏至晦气的。
“夏至,本来你嫁给我的话,现在就不用这样,跑到大东北去。
是你不珍惜,不珍惜这样的机会。你看看顾寒嫁给了我,现在相夫教子。
不用下地去干活儿。
夏至你不后悔吗?”
丁建南总觉得有些意难平,夏至明明对自己千依百顺,满心的爱慕自己。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夏至居然对他这么狠心,冷若冰霜。
他就是要让夏至看到离了自己夏至什么都不是。
“丁建南,不用那么自以为是。顾寒求之不得的东西,对我毫无吸引力。
哪怕全天下的男人死光,我也不会嫁给你。”
夏至转身朝宿舍走去,丁建南被气得口不择言,
“夏至你会后悔的,总有一天。我会让你悔不当初。”
夏至开始收拾行李,刘芝燕听到消息赶回来的时候,眼眶都红了。
“小夏怎么回事儿?怎么好好的就要把你从这里调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你和周队长不是马上就要结婚了吗?”
夏至拍了拍她的肩膀。
“别哭,这是沈家为了阻止我们周正安结婚,特意这么做的,其实这样挺好,我离开之后,一切都会恢复平静。
我马上就要走了,我走之后你要照顾好刘前进,他这个人你也知道只有小孩儿的心性。
记住让他离水坝远一点儿。”
“还有你一向明哲保身,别的我不需要多嘱咐你。
就是嘱咐你有时间的话还是要拿起书本儿看一看,迟早有一天会恢复高考的。
照顾好自己。”
刘芝燕哭的不能自己,用力的点头,
“你放心。我会照顾好刘前进的。到了那里有什么难处,你给我写信。
再怎么样,我现在也算是个工人粮票钱,我都可以借给你。
遇到困难你要跟我说。
我一直把你当成我的好姐妹。”
夏至抱紧了刘芝燕,不得不承认两人上辈子的恩怨早已经在这辈子化敌为友。
得到消息的其他女知青也急忙赶了过来。
大家对夏至的情感和其他人不一样。
不少人纷纷买了东西过来。
夏至临走的提包里满满当当的塞满了东西。
夏至拎着提包和被褥和大家告别。
姜一凡和队里的卡车送夏至去火车站。
把夏至送上火车,姜一凡朝夏至挥了挥手,不得不承认这个女孩子让人有点儿舍不得。
“把我留下的信交给周正安。你们保重。”
火车缓缓的开动,夏至又踏上了新的旅途。
夏至叹了口气。
谁能想到自己这辈子居然还有这样的机遇。
看来蝴蝶的翅膀还是要煽动一下。
不过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这一次的行程来来回回在路上差不多需要一个礼拜。
夏至是三天之后转的火车。
坐在硬座上,看着车上的人员也能猜个七八分,大多数还是下乡的知青。
坐在她旁边的几个男孩儿女孩儿叽叽喳喳,显然是对于未来充满了畅想。
到了吃饭的时候,夏至拿着茶缸去打热水。
走到车厢连接处的时候,听到一个声音说道。
“小红,别哭了。再忍一忍。咱们见到你爹就好了。”
“娘,我饿。”
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传来,同时伴随着一阵孩子的哭声。
一个女人低声的哄着孩子。
“大宝不哭了。咱们马上就见到你爹了,见到你爹就好了。咱们就有吃的。”
“娘,弟弟也饿,我也饿,您都两天没吃饭,哪还有粮食给弟弟吃呀?”
夏至探头过去看到一个身穿补丁的大嫂怀里抱着一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
半敞着衣襟儿,背对着自己,想必是再给孩子喂奶。
听孩子的哭声就应该知道吃不出来饿的。
身边还站着一个拉着她衣襟儿的五岁的小姑娘。
母子三个拎着两个大包袱。
女人就坐在包袱上。
再看看三个人身上穿的衣服,光是看着补丁摞补丁就能知道家里也不富裕,想必是第一次出门,并没有准备路上的干粮。
看着这三个人,就不由得想起了自己逃上火车的那一刻大概也是这么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