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小知青励志日常 > 第47章 发“嗲”的刘知青

第47章 发“嗲”的刘知青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胡晓月其实也没有生气,只是觉得有些丢人。

    进了厨房想到顾铭博之前,提到摆菜的问题,就又拿出来四个碟子,把每一个品种的菜分成三份。

    这样不论是坐两边,还是坐中间,都很方便夹到菜。

    碗筷是足够的,在南城县有个习俗,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买一些新的碗筷吃年饭。

    寓意家中添碗添筷,添人添财,人丁两旺的意思!

    虽然家里只有张阿婆和胡晓月两个人,但十多年这样买下来,家里的碗筷真是不少。

    从碗柜里拿出十六副碗筷,就听到了院子里的喧闹声,应该是老知青们来,赶忙拿着碗筷从厨房里出来。

    老知青的队伍里,男知青有六个走在前面,女知青有五个走后面。

    可能是因为干农活的原故吧,不论男女,皮肤几乎都是健康的小麦色皮肤,个子也都是精瘦精瘦的。

    “欢迎上红村支持乡村建设的,知青老同志们,大家好!光临我们租住的寒舍。

    我是黎慕阳,这是我妹妹黎慕瑶,表妹胡晓月,这是江昊。

    除了晓月,来自南市南城县外,我们三个都是来自鹏城。

    我们刚来,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向知青老同志们的学习。

    以后还请知青老同志们,多多帮助,指教。

    我们昨天下午才到,村长说女知青院住满了,妹妹和表妹又不愿打扰村民,所以合租了这个院子。

    由于需要整理行李,打扫房屋卫生,就没来得及去知青院与大家见面,还请老同志们见谅。

    今天我们几个,到上红村来支持乡村建设的新成员,准备了简单的家常便饭,了表我们的心意……”

    黎慕阳的开场白过后,老知青们也开始了自我介绍。

    “我叫王峰,是负责知青院男生的队长,来自京城……”

    王峰是一个二十多岁,个子高高的男生。

    长相很是憨厚老实,是最早一批来到上红村的知青。

    其他的男知青有两个来自江城,一个叫陈平,一个叫罗庆。

    有两个来海市,分别是叫吴越,还有一个赵之卓。

    还有一个来自南市叫梁家文,个子高高的,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和王峰一样最早一批到上红村的知青。

    五个女知青中,有两个是来自京城,有些腼腆的女生叫李梅,留着齐耳短发。

    一个叫谭秋,性子有些冷傲,说话的时候下巴抬得高高的,一副不爱搭理人的样子。

    两人是去年才来的上红村。

    另一个壮实的女知青叫李凤春,面相微胖,看着是像个老实人。

    负责知青院女生的叫莫小娟,来自海市,二十多岁的年纪,个子不高中等身材的女生。

    长着一张苹果脸,皮肤有些黑,编着两条麻花辫,说话的时候,带着浅浅的笑容。

    态度也很和蔼可亲,有着知心大姐的风范,是最早一批来到上红村的知青。

    最后一位是来自南市的女知青,叫刘庆玲,十九岁,长相还算清秀。

    是去年来的上红村,个子虽然不高,但是却有着前凸后翘的傲人身材。

    身子挺得直直的,似乎是怕别人,看不到她胸前的丰满。

    还没轮到她自我介绍的时候,两只眼睛时不时的,打量着顾铭博,黎慕阳和江昊三个男生,像是在比较着什么。

    轮到她自我介绍的时候,把自己的个人信息介绍得特别的详细,声音又刻意的“嗲”。

    听得胡晓月和一干众人都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难受得很。

    都恨不得她能快点儿说完,免得自己的耳朵受折磨。

    知青院的两个负责人,好几次都叽叽,哼哼的发出暗示。

    可是,这位刘知青似乎是听不到,也看不到,依旧是喋喋不休的介绍着自己的具体情况。

    “新来的四位同志,你们好!我叫刘庆玲,“文”加“刂”的刘,国庆的庆,王令玲。

    今年十九岁未婚,还没对象。

    来自南市,初中毕业后,就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农村支援乡村建设,为乡村建设添瓦加砖。

    我家里有爸爸妈妈,和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爸爸在机械厂工作,妈妈在棉纺厂工作。

    两个哥哥已经成家,也在棉纺厂工作,弟弟还在读书。

    我的爱好是读书,平时在家里也跟着妈妈,一起缝补衣服,织毛衣什么的。

    我们都是下乡支援乡村建设的知识青年,以后大家相互团结,互帮互助。

    黎同志,江同志如果你们有什么衣服需要缝补,或者是织毛衣围巾,我都可以帮忙……”

    这位刘知青的自我介绍,差点让胡晓月发呕,好在一直都在关注着自己的小姑娘的顾铭博看到了。

    连忙先出声打断了,那位刘知青的“嗲嗲”魔音,一声令下,让大家帮忙去厨房房搬菜。

    “饭菜胡知青都已经做好了,放在厨房里,大家一起帮忙到厨里端出来!

    昊子和慕阳把大碴粥抬出来,瑶瑶和小月月把馒头拿出来,王队长,莫队长,我们帮忙搬菜出来。”

    一听到要开饭了,大家都很是自觉的,到厨房里忙着搬菜了。

    毕竟是干了一天的农活,中午饭只有两个馒头,肚子早就饿了。

    要不是因为同住在一个知青院,抬头不见低头见后,怕影响团结。

    不想在新同志面前,丢了那位刘知青的脸面,谁又想在这听她发“嗲”。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