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明顾问洪武纨绔 > 第五十九章府邸依旧没有完工

第五十九章府邸依旧没有完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我笑着说道这只是一张备用单章,资料记录而已,直接越过。

    《天文图》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绘制而成,是黄裳教授嘉王赵扩使用的八幅教学挂图之一。黄裳运用多年学习研究天文学和星占学知识,结合自己反复观测星象的实践经验绘制而成的这幅图,全图共绘恒星1440颗。而宋景年观测的恒星仅为1322颗。

    《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时间最早、准确度较高的星图,对研究古代恒星和论证现代恒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

    1247年,《天文图》和《地理图》、《帝王绍运图》由苏州著名石刻师王致远刻在石碑上而得以流传至今(其余5幅教学图已失传)。《天文图》碑现存江苏省州市孔庙碑刻陈列馆,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来,经过国内专家的考证,终于确认《浑天一统星象全图》为“苏州道光木刻天文图”,即苏州南宋淳裙石刻天文图的木刻重刊改制版本,全图由八个条幅组成,高125米,长2195米

    一、关于电学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曾这样介绍:大约在公历1600年即明朝万历年间,希腊有位“格致家”看见摩擦的琥珀能吸引细小物体,就推想琥珀中有一种“气”,被称为“琥珀气”:“其气可谓之琥珀气、希腊语名琥珀为以利克特伦、英文藉之、名电气为以利克特里西提。”

    (详见:[英]傅兰雅译:《电学图说卷二》,益智书会校订,光绪十三年,第1页)

    传教士傅兰雅说的1600年这位是希腊格致家,是希腊人,现行西史说的那个1600年出版六卷本著作《在磁铁上》【又名《论磁》的电磁学之父威廉·吉尔伯特却是英国人。

    笔者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藏书中发现了一本电学十卷,该书声称是英国人瑙挨德著、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口译、无锡徐建寅笔述,——看来,传教士除了把《电学源流》归入瑙挨德名下外,又把《电学》十卷也算在了他的名下。只是不知这十卷本的《电学》是不是另一英人奴搭所的那本?

    清人陈忠倚所著《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二,学术二原学下,找到这么一条信息:

    “电学如英人奴搭所撰之《电学》,(传教士)丁匙良所著之《电学入门》,田大里所著之《电学纲目》,英人瑙挨德所著之《电学源流》,类皆详悉无遗,足资考证。”

    电学》十卷,“首一卷(第一册),电学卷首,总论源流”记载:

    “电气所显之验,古人想已见之,如天空之雷声光,以及黑处摸猫皮而发火星是也。古书初记电气之说者,在前二千四百余年,希腊国有考究格致之学者七人(应指所谓的古希腊七贤),当时目为圣人内有一人名为大利司(推测应为他里斯、泰勒斯)云,摩擦琥珀能引轻微之物,因思其理,以为琥珀内必有灵性,摸擦之时气即外发,目不能见……”

    咦?同样是传教士傅兰雅口译之作,怎么这里的希腊格致家,变成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七贤之一的大利司(他里斯、泰勒斯)了?怎么不是1600年的人了?怎么不是英国人威廉·吉尔伯特了?

    如此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因为这些书是“托名之作”,实际乃是聘请不同的中国人书写,因此彼此之间才未能统一。

    意思的是,《电学》中记载了莱顿瓶,可是,怎么与现行西史中记载的发明者大相径庭呢?

    《电学》“首一卷,七”记载了莱顿瓶:

    “蓄电气瓶之法,有多人争为,已轫者当言为来(莱)顿人,名固尼阿司,在乾隆十一年所轫,所以名为来(莱)顿瓶。”

    发明莱顿瓶的时间是在乾隆十一年,即1746年,这个版本的时间对得上,但仔细一看,这发明人不是荷兰人马森布罗克

    原来,在传教士傅兰雅的早期故事版本中,发明“莱顿瓶”的人名叫——固尼阿司。由此推测,现行西史中有关莱顿瓶的发明故事是在传教士傅兰雅这个版本上进行修改

    格物入门》“卷四,电学下章,论电报,四十一”记载:

    问:湿电之用,何为最大?(湿电,相对于干电而言,指的是以强水等与金属类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阴阳二电气,后电气被改称为“电”、“电流”)

    答:通音信也,故名千里信。又名法通线,又名电报。

    原来,中国人最初发明电报时,将其称作“千里信”,又或“法通线”。从这样的命名方式也能看出该发明实际上带有浓郁的中国元素。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西方叙事要把出生于花旗国马萨诸塞州查尔斯顿的一个不务正业的画家摩尔斯美誉为电报之父呢?

    按现行西史,塞缪尔·摩尔斯亦称摩斯,是一名享有盛誉的美国画家。据称,摩尔斯于1835年研制出了电磁电报机的样机,于是第一台电报机因此诞生。此外,他还发展出一套将字母及数字编码以便拍发的方法,即大名鼎鼎的摩斯电码。1837年,摩尔斯在花旗国申请专利。由此,便被称为“电报之父”。

    要知道,丁匙良是花旗国传教士,与摩尔斯生活在同一时代,1866年写下这段文字时,距离1837年不过区区20多年,如果真是摩尔斯发明了电报,作为一国同胞,丁匙良怎么会不大书特书?恐怕早就把他吹上天去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摩尔斯与富兰克林一样,也是个政治家。

    二、气学

    《格物入门》中的“卷二,气学”也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翻阅下来,这个气学大体就是把天气之气、水汽、音声(其上章为论天气、中章论蒸气、下章论音声)等放在一起研究的。

    既然有水汽,那么会不会从中发现一点有关蒸汽机的内容呢?

    答案是肯定的。

    既然中国古人对蒸气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如此程度,那么这种认识是如何形成或得来的呢?

    显然,应该是从实践中摸索、应用并总结出来的。没有应用,很难想象有如此深刻的认识。

    《格物入门》“卷二,气学中章,论蒸气,二十八”记载:

    问:蒸气既有大力,其用何如?

    答:其用极多,如印书、汲水、推磨、锯木、纺织等事,均足以代人工也。至车行船,尤为捷便,其速异常。

    注意看,传教士丁匙良在阐述蒸汽性质时,其举例中频繁出现中国度量衡单位,例如“十七丈”、“二觔(二斤,十二两)”、“寸”等等,显然说明这些实验是中国人进行的,既然实验是中国人完成的,那么有关蒸汽性质的研究结论与应用也必然是出自中国人之手。

    笔者此前文章分析郑和宝船时指出,明代蒸汽机的条件已然具备,并逐渐开始广泛应用。《唐荆川先生篡辑武编》一书明确记载“火船自去,火雷自轰,风轮转动,风车行远”。

    书中记述的船,不需要摇橹,也不需要篷(即风帆,上文逆风船那里有提到悬蓬,就是悬挂风帆),却能够自行渡江,还急急过江,速度很快,同时喷着气,喷的气还很厉害,碰到这个气的人有凶,——按照程碧波教授的说法,这不正是蒸汽机船吗?

    笔者在《格物入门》“卷二,气学中章,论蒸气,四十四”中找到了火轮船的样式,有趣的是,就连这火轮船发明的故事版本与上文提及的“一女自行舟”、唐荆川先生武编中记录的“火轮船、逆风船”有着莫名的撞衫感。

    问:火轮船其式何如?

    答:船底之式,与他舟无甚异。唯设有转轮有在旁者,有在尾者,有藏底不见者,其为用一也(这是蒸汽机的一种用途)。行江河者无帆樯,行洋海者有帆樯。

    问:其大小何如?

    答:小者长不过二三丈,大者长数十丈,其中装饰华丽,俨若富室,载客千余人,装货数万石(注意,此处的石,也是中国度量衡)。

    好巧,郑和宝船尺寸,也正好是“数十丈”,载客也是千余人。

    根据《明史·郑和传》明确记载:(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

    以通事(翻译)的身份随郑和船队第四次、第六次和第七次下西洋的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一书的卷首记载称:

    “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郑和宝船上下共有8层,是世界上第一艘万吨巨轮,船上官兵有上千人。

    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图塔在游记中提到,大的中国船,载水手千人,其中六百是篙师,四百是兵勇。

    接着往下看,《格物入门》“卷二,气学中章,论蒸气,四十四、四十五”:

    问:火轮船昉自何人?

    答:乾隆末年,苏格兰有塞明噸者,造小轮船一具,于湖间载客往来以为游戏。嘉庆五年(1800年)復造稍大者于江中,为他舟往来带江之用,以其迎风逆水,行无碍也。

    这故事怎么与“一女自行舟”过江的记录有点相似呢?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来看,从《格物入门》在描述火轮船时使用的中国度量衡“数万石”的“石”来判断,这些记载肯定是从中国典籍中抄来的。

    笔者斗胆推测,这些知识正是明末被销毁的那些有关蒸汽机、火轮船的资料信息。

    《格物入门》“卷二,气学中章,论蒸气,二十九”:

    问:气机之有用,创自何人?

    答:难以定论。英法二国各有创始之说,据法国传记云,本国高斯者,于明末首创此法。

    争夺蒸汽机发明权时,法国根据一本法国传记,声称法国人高斯在明朝末年首创此法,首先发明了蒸汽机。然而,现行西史却称1679年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巴本在观察蒸汽逃离他的高压锅后,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的工作模型。又开始自相矛盾了。

    根据《格物入门》随后的记载,一起来看看法国人高斯的蒸汽机是什么样的。

    问:高氏之法何如?

    答:有釜如球(看看上文提及的南怀仁制作蒸汽汽车时那个球),上安二管,通于釜底,一灌水令人,一催水使出,下蒸以火,迨蒸气压于水面,便能催水上跃也。如此,管或曲或长,则水能随势远到矣。

    《格物入门》“卷二,气学中章,论蒸气,三十”:

    问:英国气机昉自何人?(昉与眆,只一笔之差,日字旁的"昉"是起源的意思,而目字旁的“眆”,却是仿的意思。仿,即仿照、仿制)

    答:有吴斯德侯遭乱囚狱,因茶壶煮水,偶见壶盖顶起,由是悟得蒸气之力,大可用也。出狱后,试以蒸力,将铁炮乍(炸)裂,遂创气机之法。

    看完这段不知有何感受?这个吴斯德侯爵二世被落难被关入大牢,不想着自己才能获救,竟然一门心思地钻研起蒸气来了,而且,他仅凭一个沸水蒸气顶起茶盖,出狱后就能用蒸气之力把铁炮炸裂,没有多次实验失败的过程,直接得出了结果,然后就创造出了蒸汽机。厉害不?果然,神人也。

    再看这位吴斯德创造的蒸汽机之法,却又令人忍俊不禁,居然也出现了“釜”,此外,还有中国建筑中常用的合页。

    问:吴氏之法何如?

    答:滚水釜两旁各有水桶,上皆有管,远于釜内,水桶内各竖长管通于桶底不远,以出水也。復(复)有横管引水入桶,合页一开,蒸气即入水桶,催水由管上跃也。此与高氏之法无异。唯用于矿窑,只能催水,不能吸水入桶,旋有塞氏所造之法。

    原来,英国人吴斯德发明的所谓蒸汽机,竟然与法国人发明的蒸汽机一模一样。按理说,不同人搞出来的发明,应该大为不同才对,结果却是相同。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双方都参照了同一个母本进行仿制的。只是法国人搞得好一点,英国人没吃透,搞得差了一点,弄出来的蒸汽机不能吸人,只能用于矿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