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北桥县(中)
北桥县的由来,陌朝开国伊始,太祖皇帝推翻蒙格拉刹在中原创立的大行制度,重新启用九州州府吏治,分别划中原为京州、中州、冀州、云州、宁州、晋州、蜀州、南州、襄州。在州下设县府,县下有镇,镇下分里、村。而这北桥县则是襄北和京南两州之间互通的大县,由于地处襄北,县中多河流,常修平桥、拱桥,以供人车马行,从而得名北桥县。
小道姑大口吃着热腾腾的面条,不停地给方子轩竖大拇指,嘴里含糊不清地表达对方子轩满腹经纶的赞叹。
就连一旁等候客人的店小二都听得入神,小二也没想到一个外来的游侠能懂北桥县的由来。
其实方子轩之所以懂,是因为儿时还是太子时,太子太傅以学习吏治基础为由,让他多读多背九州百十七个县的名称极其由来。自然这北桥县也在其中。
方子轩喝一口面汤,看向结着雾霜布棚,算算时日也快腊月了。冬月实属深秋,那腊月是真正的寒冬。
“咱们离开武功镇多少日子了?”方子轩拣拣面里的肉丝,夹到小道姑的碗里,嘴上问着时日,心里却又想到远在宁州的青青。时间飞快,如果不是闰十二月,四个月后就到了自己约定好娶青青的日子。
“十来天吧,没算,反正从秋天走到了冬天。”小道姑大口大口吃着肉丝和面,完全不像个道姑,倒是像个邻家女孩,陪着哥哥出来闯江湖,时常吃不饱,突然吃一顿肉丝面,不敞开怀吃就不知道下一顿是不是又要挨饿了。
“乖乖,这女娃娃能吃呢。”小二看着狼吞虎咽的小道姑,想不到什么能形容的词语,一句乖乖表达的淋漓尽致。
小道姑闻声瞥了一眼小二:“来,再来一碗肉丝细面!”
说完,将手里的面碗掷下,碗里除了面汤外已无一根面条,一粒肉丝。
“在武家庄里可把我饿坏了,结果咱们最后都没来得及吃他家的庆功宴。”小道姑脑海里翻腾出武家庄晋升大会全胜后在镇中摆上了百桌盛宴,盛宴上鸡鸭牛羊猪样样俱全,比起这面馆里的面,那真是天上地下的区别。
方子轩点点头,他这么急着离开武功镇没有参加那场庆功宴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并不是什么不为浮名,而是赶时间。越早到真武观,就能越早的帮忙和解决小道姑所说的关于真武观存亡的宗门大计,也能早些前往宁州,比较这襄宁两地那是隔着南州、蜀州、晋州三州,五个月不到的时间越拖延越耽误事。
小二哥呼喊着:“面来咯!”○
小道姑接过肉丝细面,缓缓吹气,面上的热气慢慢散开。
“要说,仙儿姐姐真是意难平。”小道姑吹吹气,叉起一丢丢面。“那百里少爷我是没想到,居然也是个坏人。”
“小仙女。”方子轩打断小道姑的思绪。
小道姑吸了一口面条,抬起头呆呆地看着方子轩,眼睛眯成一条线。“怎么啦?”
方子轩认真地看着小道姑,语气也变得认真起来。“其实好坏是站在自身角度看到的,说不定在百里少爷眼中我们才是坏的。”
小道姑点点头:“应该是这样的。”
两个人的谈话,店小二一直站在身旁听着,听到他们在说什么百里家百里家,凑了上去问道:“客官,你们说的百里家是武功镇那个吗?”
方子轩点点头,百里这种稀有的复姓除了北桥县的武功镇外应该是没有其他的地方也有同样的姓氏。
“好家伙客官,我也听说了,那小皇帝残暴不堪,把那百里家灭了三族,连人祖坟都挖了!”小二见方子轩点头,话夹子一下子被打开,虽说是压低着声音,四周的宾客也都听得一清二楚。
四周宾客闻言也有人叹息道:“是啊,那百里家族长可是北桥出了名的大善人,可惜啊死在那昏君手上!”
更有人呸一声骂道:“狗皇帝昏庸无道,百姓民不聊生,亡国近矣!”
方子轩听到这些言论,心中怒不可遏,抬头看向四周,多是江湖中人和几个文雅的书生。
小道姑倒是不以为然,她知道百里家是被方子轩冒充皇帝制裁掉的坏蛋家族,但是别人骂狗皇帝,又没骂方子轩。只要不骂方子轩,那小道姑管你骂谁,都不影响她吃肉丝细面。
“都说书生误国,果不其然。”
方子轩闻言扫视完四周,发现那些发泄不满,口出妄言说亡国泛泛之谈的多是书生,不由将手上的折扇拍在桌子上,讥讽道。
那几个抱团的读书人一见有人辱没读书人,气的拿起自己的扇子,将方子轩围了起来。
“你是个什么东西,居然敢辱骂书生!”
书生误国,向来是辱骂书生的最高脏话,但凡读书人听到这样的言论,必将群起而攻之。
方子轩冷冷一笑,小道姑察言观色,低下头继续吃面。
“我无名少侠一枚,看不惯你们这些什么也不懂的书呆子不能说还是怎么了?”方子轩坐在长凳上,没有正眼瞧一眼那些书生。“你们刚刚当中有人提到民不聊生四个字,那我就请你指出这北桥县内民不聊生之处。”
书生一听,指向这面馆之外的灯笼摊,嘲弄道:“一只灯笼两枚铜钱,一日卖不出去两只敢问兄台一年一两银子,民能聊生?”
方子轩点点头:“继续说。”
书生一听方子轩没有反驳,指着灯笼摊旁边的包子铺,信口拈来。
“包子一文一个,一天能卖一百个包子,一年三十六两银子,除去面粉材料,起早贪黑一年收入不到十八两,民能聊生?”
书生说完,面馆里响起阵阵掌声,还有人喝彩喊说得好。
方子轩汗颜,这种书生逻辑还真是可笑至极,
“所以我说书生误国,还是没有问题。”方子轩站起来走出面馆,走到买灯笼的小贩面前,拿起一只灯笼问道:“老板儿,这灯笼多少钱一个?”
小贩见开张半天来了第一个顾客,陪笑道:“您喜欢,这个,就这个数。”小贩伸出手来,五指张开。
“五两?”方子轩笑问。
“没有没有,是五十两。”小贩打量方子轩穿着昂贵,一身青丝绫罗衣袍,定然不是泛泛之辈,坐地起价才是经商之道。
方子轩掏出五十两的银票,点点头,又将银票收了回去,笑着离开了摊位。
那群书生和江湖客都看傻了,不知道方子轩这是什么意思。
方子轩走回面馆,头也不回,那小贩看着不对劲,急忙喊道:“公子,公子,五两也可以,就当交个朋友。”
书生们更是懵了,不知为何他们眼中的一文钱灯笼,能卖到五两甚至五十两。
方子轩摆摆手,意思是不要灯笼,小贩这才没有追了上来,只是骂骂咧咧地走回地摊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方子轩用扇子敲了敲刚刚意气风发,性口雌黄的书生,走到他身后。
“你们都说皇帝不行,百姓民不聊生?可百姓之中心坏之人尚有,国政崩如山体滑脱,怪皇帝不如怪这天下间自私自利的商人。”方子轩坐回自己的位置,继而问道:“你们见过真正的民不聊生吗?”
书生们点点头又摇摇头。
方子轩指向西北方向。
“云州边关,常年受北域异族骚乱,万余百姓食不饱穿不暖。”方子轩又指向西边。“西域兰格叛乱,宁州即便富甲天下,边关将士十年依旧不见故乡。”
“你们这些书生连民不聊生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只知道在这叫唤皇帝无用,叫唤国将不国,还不算误国?”方子轩看着那些愤然的书生,逐渐也压低了声音。
那些江湖中人只当看戏,嘻嘻哈哈,大口吃着细面,喝着小酒。“书生对书生,互相骂娘,好笑好笑。”
书生们一听是喝酒的几个粗燥大汉,原本该有的怒火一下子被浇的一干二净,读了几年书,怎么也惹不起江湖人。
“有什么可笑的?”方子轩的手按在易融剑上,冷冷言道。
三个粗糙汉子闻言怒目,想看看到底是哪个不要命的在这质问江湖大爷。
“你小子,不想活了?”粗糙汉子为首的拍了拍放在桌子上的宽刀。“老子可是北刀门的刀疤,杀你怕是你老爹都不敢吱一声。”
方子轩叹了口气,身影变幻,易融剑离开剑鞘到回到剑鞘不足三息,刀疤的头狠狠砸在方桌上,脖颈处一道血痕。
“杀人了!杀人了!”几个书生见刀疤不知被什么人一剑封喉,急慌地如女人一般乱散而开,一边逃跑一遍呐喊救命。
方子轩摇摇头:“看来武功镇这民风深受北桥县影响。”
小二蜷缩在一旁,面馆老板趁着慌乱,急忙奔走县衙报官求救。
方子轩瞥见跑出去的面馆老板,摸摸小道姑的头,微微一笑:“小仙女,咱们又要装一次这少年天子了,还真是不好意思呢。”
小道姑点点头瞪着圆圆的大眼睛问道:“那我们不会被杀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