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第六十二章 第章
随着又一集水镜故事结束, 嬴政望见由化学知识构成的海市蜃楼。新世界恢弘壮丽,对大秦来说却遥不可及。
对此不必遗憾,更不会叹息。
嬴政头脑清醒, 深知一口气吃不成胖子。一脚迈不进科学新世界, 那就先跨出几小步。
荀子曰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如今,秦朝正广发招贤令,以求海纳百川, 融汇诸子百家学说而治国。那就将能够诞生科学的思想火种也撒入其中。
科学学科,除了咕咕细讲的天文、化学之外, 还有哪些
自己能浅谈数术、水文、医理等等内容,但还有很多知识是他不懂的。归根到底,需要一种理论去催动人们主动探索不同现象的内因关联。
是哪一种理论呢
嬴政不会仅从水镜故事中获得灵感。
自从求仙长生的心愿被粉碎, 一同被击碎的还有对外物的过度心理依赖。朕不可能依靠仙丹长生。同理,不会指望水镜所有治国良策的灵感来源。
仙镜来得突然, 随时做准备着它会突然消失,不指望它一直做那盏指路明灯。
嬴政开始研读百家书籍,从中寻找灵感。
百家争鸣, 群星璀璨,仔细寻觅总能获得一二方法。
比如研讨「名」与「实」概念与关系的公孙龙、惠施等人, 研究着思维内在规律。再如墨家的辩学,以“故”、“法”、“类”的思考方式去分析处理问题。1
这些思辨精神倘若进一步发展,或能让人形成某种思维习惯,习惯于从具体现象出发推演出理论概念。
彼时,比起文字因为有着丰富内涵而容易发生释义混淆,就会主动发明一些简易符号去阐述理论。
即, 创出类似化学方程式的符号,通过简洁易懂的方法表达概念。
嬴政不是做学问的人,他无法创造一个新学派,也没有精力深入研究符号与发展科学理论的关系。
不过,从水镜展示出的内容,他敏锐抓住需要往哪里发展的方向。
天下之大,人才辈出。只要朕不断招贤纳士,总有一日能寻得合适的人才,将这种养成思维概念的学派创建发展起来。
人才啊人才,还是太少了。
这个时代能读书的人不多。旁的暂且不论,单说制作的书籍速度就很慢。
如今主流的两种书写材料是竹简与丝帛。竹简笨重,不利携带;丝帛极昂贵,制作不易。
假设有某种新的文字书写的载具,同时具有轻便、造价便宜、质量过硬等优点就好了,那对培养更多人才无疑极其有利。
尽管嬴政不知道以什么方式制造出存在于他幻想中的书写材料,但坚信这类物品一定能在将来某个时间段被发明出来。
这种想象力信心是水镜给的。
后世能够发明堪比造物主一般的影像虚拟技术,那么文字载体工具绝不会局限于竹简、丝帛等物。
嬴政计划着给方士们安排创造发明新任务。正值此时,新一期的水镜时隔七天准时播送。
朋友们,新一期的咕咕闲谈来了。
本期的主讲者简笔画形象是类似于「鴿」的小篆字体。右侧的鸟形隔几秒扭动一番,恰如鸽子在煽动翅膀。
不知不觉闲聊历史系列已经讲述了五个主题,今天开始聊一聊第六个。
它是谈论古代历史时必定出现的事物。从今天的开头动画,一定有人猜到了从哪里开始谈起。
嬴政瞅着镜面上的小篆「鸽」字,心念一动,有了一种猜测。
研究历史必看文献,而最离不开的就是记载过去发生了什么的文字。
既然谈到了文字,会不会聊一聊承载它的器物
朕是不是真的得天庇佑,应了那句想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这会新一集影像会不会涉及如何制作更便捷更便宜的书写材料
思及此,嬴政期待地看着镜面,希望自己的猜测正确。
本次聊一聊与汉字有关的那些事。
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汉字传承数千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一直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自源性文字”。2
它承载了太多历史,以不同个角度都能撰写出不重样的百万论著。
本节目以短小著称,必是不可能搞出让咕咕死脑细胞的长视频,就择取几个点随便谈谈。
此刻,不看任何参考资料,让你脱口而出汉字的演变过程,能想到哪些
有的人会先想到“仓颉”,传说里仓颉造字。他以文字创造者的身份被记载于多部古籍之中。
文字的出现有多重要
那是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一道分水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意味着人类从原始阶段跨入文明阶段。
如今,我们已经明白「字」的创造不会仅仅出自一人之手。
不论仓颉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原型,或是后来人将古老文字创造历史的所有意象集其一身,文字的威力之巨恰如淮南子所述“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汉字最直接的作用,是对全国统一起到了积极凝聚作用。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各地讲出口的方言语音不同,相互之间想要无障碍沟通交流,前提基础是使用同样的书面文字。
文字统一不是凭空来的。
现在我们能梳理出汉字的大致流变过程。
传统认知中,一切似乎从甲骨文开始,然后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过程。
这种演变被概括出来时,显得非常清晰明了。
假如有倒霉蛋穿越回古代某个时段,就会发现身处文字演变期的遭遇实则一言难尽。
回到春秋战国时期,如果没有系统金手指,要为不做文盲需要付出的努力值远高于今天。
因为当时的文字体系主打一个词混乱。
西周末年,诸侯们开始各自为政。
为了把周天子在诸侯国内的影响力降到最低,不只要搞自己的军队,也必须从精神文化层面下手。
春秋中期开始,不同地域的文字书写风格差别已经显露了出来。从大类区分为两派,秦地与秦地以外。
关中本来是周朝的核心区域,宗室集聚于此,国都设立于此,文明发展程度高于其他地域。随着周平王的迁都,关中渐渐变得荒凉没落。人口数量越来越少,不再被视为繁荣宝地。
秦国最初的封地在甘肃天水一带,是周朝诸侯国之中地理位置最偏西北的那一个。
在周朝王室动迁之后,秦国渐渐向西周原本的核心地域关中平原进发,后来兴盛于此。
由于这样的历史发展进程,在诸国文字体系的发展中,秦系文字受到西周文化影响最重,在形体上大致保持了西周晚期的风格。
秦地之外,变化就大了。
各国字体变得各不相同,没有了旧时金文的庄重,而往清新方向发展。
请看图片110jg
不难发现秦地之外的文字风格偏向简洁。
其中也有不同情况。比如说齐楚吴越之地,在春秋后期流行过一种“鸟篆”或者称“虫书“的字体。
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它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更像是图画。
学者们将其称为文字的美术化。在创造这种文字时,特意把字体变得宛转屈曲,而且加入鸟与虫的意象,难以辨认出某个字是啥意思。
需要说明,鸟篆不是日常生活的书写字体,更多被使用在署名或需要文字作为装饰的场景中。
等到战国,两大派的文字体系继续演变,分为了“秦国文字”与“六国文字”。
秦国文字仍旧保留了西周旧风,更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进,主要是朝着字形规整匀称的方向发展。
我们知道汉字是象形字,造字之初是在描摹实物。
说文里提到“篆,引书也。”
引,指的是把笔画拉长了,通过这种方式让字体看起来更加均齐完鉴。如此一来,原本的象形程度就变少了。
秦地之外,韩魏楚燕齐赵六国文字的主流变化方向是继续简省化发展。
通俗讲就是把字体结构与书写笔画双双减少。
部分文字改变后,完全看不出它与它祖宗存在任何关系,比现在的繁体与简体的差异夸张太多。
现在,很多人即便没有学过繁体字,但自带繁简转化能力。
其中原因之一,简体字脱胎于繁体字。哪怕笔画少了,但字体结构相近,仍旧保留其象形精要的那部分。
战国时期“六国文字”的流变方向却不同,将整个字体结构都变了。
放对比图,以「马」字为例。
秦系文字传承周朝旧形,仍能看出“马”字是在描绘人类从侧面观察一匹马的头、鬃、身。
再看六国文字中的「马」,以韩国为例,马字被写成了一个上添加两道横线,再无半点马形。
穿越先秦,身处在文字体系混乱时期,假如不甘心躺平,而想要正儿八经地写出文章,得把几大国的文字都给认全了。
这种混乱状态终结于始皇帝。
秦始皇一统天下,颁布了“书同文”政策,当时的主要目的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相关。它的后续其影响力之深远却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
水镜前,嬴政微微颔首,不由回想起一些幼年旧事。
自己记事起的前几年在赵国生活,从看赵国文书再改为看秦国文书,对于同一个词义不得不学两套文字系统。那个时候就在想假如天下只用一种文字就好了,如今完成了童年的心愿。
水镜秦朝时期,汉字的另一个重大标志性演变也发生了。史称「隶变」,它是一道分界线,把汉字区分为古文字与今文字。
隶书,进一步减少文字的象形性,而加强了符号性。
主要从两个方面改变,把古体字的匀圆笔画改为有波折的笔画,以及把某些合体字的偏旁简易处理。由此,横竖撇捺凸显了出来。3
这种从量变引发了质变的突破,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完成的。
根据晋朝的四体书势记载,秦朝使用小篆为官方文字,但篆书写起来笔画复杂,所以人们处理庞杂政务时会自然而然去简化字体,逐步形成了秦隶。
有关隶变的开始时间,从现有考古证据能看出它不是从秦始皇一统开始,而是在更早的战国末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记录战国末年与始皇帝年间事宜,其字体已经能看到隶变意象。
嬴政瞧着镜面底部的字幕,它不是小篆,而是更加简单的隶书。
结合咕咕列举出的文字演案例图来看,他毫不意外字体会朝着简化方向一步步转变,那更便于向更多人传播知识。
水镜说完汉字演变的重要节点,接下来就谈一谈承载它的器物。先搞一道无奖竞猜题,以下六种材料,哪一项是汉字最早的书写材料。
a甲骨、 b青铜、 c纸、 d陶器、 e竹简、f丝帛。求一波弹幕,请把答案打在公屏上。盲猜也行。
镜前,嬴政坐直身体。他不在乎最早的书写材料,而关注六个选项所揭示出的最晚的书写材料。
咕咕提到的「纸」,指的是什么神物呢4,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