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 第57章 第五十七章 。

第57章 第五十七章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水镜

    说到这里, 浅谈古代化学也将画上句号,那就让我们以一种物质来收尾。标题既然是砸开炼丹炉,岂能看不到其中的常客「硝石」。

    当把古代与硝石放到一起, 它会让你想起什么

    或许,想起硝酸钾溶于水后吸收大量热量的属性,从而记起了古代以硝石制冰。

    更广为人知的是它的另一作用,鼎鼎有名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

    哪怕已经忘了「2kno3s3ck2sn232」, 多多少少也会记得制作它所需的木炭、硝石与硫磺。

    火药是哪一种药

    是顾名思义,能让东西烧起来的至阳之药吗

    水镜前, 嬴政嗖一下竖起耳朵。

    他看不懂歪歪扭扭的番邦文字分别表示哪些化学元素, 但是直觉在不断警报。

    警报警报前方有高危物品出现。

    嬴政一路走来几度在生死边缘徘徊, 对危险的判断自有一套感知,敏锐感觉咕咕这次要讲一种很厉害的东西。

    咕咕视频里出现过不少厉害的大场面,比如说考古学定义b一词时放出过核爆镜头,但那段骇人听闻的历史距离秦朝尚有两千多年。

    他确实被震撼到瞠目结舌, 但终究缺乏了一种真实感。

    超强核武器对秦人而言比仙器更遥不可及,很难有明天就会遇上的紧迫感。

    今天情况却不同。

    “火药”给他的感觉, 是距离很近的危险, 仿佛触手可及。

    嬴政全神贯注看水镜,一字不漏地听着。

    水镜火药是什么时候被发明出来的目前学界尚未形成一致定论,大多数人认可的是“隋唐说”。

    因为在唐朝的典籍中有了明确的相关记载。比如孙思邈的丹经内伏硫黄法记录了“伏火硫黄法”。

    不过, 亦有“东晋说“的认同者。

    葛洪在抱朴子中记录了”服雄黄法”,本意是为提取砒霜, 把雄黄、硝石、猪大肠玄胴肠等放在一起以火炼制。

    硫磺硫

    雄黄四硫化四砷

    在没有硫磺的情况下, 亦可用雄黄代替,它也含有炼制火药的硫元素。

    因此,葛洪把雄黄与硝石放在一个坩埚里, 一旦比例出错就会发生爆炸。

    东晋甚至更早的时候,葛洪或别的方士可能已经误打误撞地搞出了爆炸配方。

    画面切入了一段炸炉特效视频,是将炼丹房的屋顶都给炸飞了。

    嬴政见状捏紧笔杆。

    这就是火药的威力吗如果炸的不是屋顶而是城墙呢

    硝石、雄黄、炭,这些都是大秦能够接触到的原材料。

    由此炼制出的爆炸物,对于大秦而言虽不能说是唾手可得,努力一番却能研发出来。

    果然,朕的直觉没有出错

    这叫人既喜又惊。一种新武器的出现固然对己方有好处,但不能保障不被敌方运用。

    嬴政蹙眉紧盯水镜,希望咕咕能说得详细些。

    说回硝石的使用。春秋时期范蠡的范子计然中说“消石,出陇道。”

    硝石,最初记载为“消石”,是作为一种药物。

    方士们以医药角度入手,开始不断研究它的妙用。

    初时,硝石硝酸钾kno3容易与另一种物质「芒硝」含水硫酸钠na2410h2o混淆。

    两者长得有些相似,自先秦到南北朝不乏将其错认的情况,导致那个时间段内的古籍记载混乱。

    如何鉴别硝石

    南北朝,陶弘景提出一套方法,用火烧去观察火焰的颜色。出现紫色火焰,说明是真硝石。2

    如今,我们称它为「焰色鉴定法」,而知道钾元素燃烧出现紫色火焰。

    陶弘景提出的方法虽好,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困难。

    天然开采到的硝石难免含有杂质,比如含有钠元素,这就让火焰会发出黄色光芒遮盖了紫光。

    随着方士们不断地炼丹研究,唐朝时期发现了硝石与芒硝的一大区别。前者有助燃性,后者却是加热出水,待水蒸发殆尽就只剩白色粉末。

    这下能更好鉴定硝石了。

    不难看出在几百年的实验中,硝石成了丹炉内常用药,称其为“阴君”。炼丹术不断发展之际,硫磺占据了“阳侯”地位。

    两者经常被放在一起炼丹,难免会发生炸炉现象。

    终是有一日,从出错的炸炉配方变为了专为爆炸而炼制的火药。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火药的威力,它在一开始更多被用作可燃物,而不是爆炸物。

    即便早就有了炸炉事件,唐朝也有了火药配方,但直到宋朝初年,其使用仍旧在初级阶段。

    自从宋仁宗设立广备攻城作,其中有专门研制火药的部门。自此火药的研发速度加快,被逐渐广泛运用到军事战争中。

    为什么宋朝之前的火药威力不够大

    到不了想象中扔一包火药就顷刻炸毁一片城墙的效果

    一方面是配方比例问题,它在不断摸索中被改进,形成我们知道的一硫二硝三木炭。

    即便有此配比,仍旧远远不够。

    理论上的完美比例配方,在实际操作中颇有难度。

    摆在面前的最大困难是原材料提纯。

    天然矿物含有大量的杂质,如何提取出其中有效成分

    比如硝石中含有镁盐,镁盐容易吸收水分。一旦含有这种成分,火药就会受潮无法引燃。

    另外,冶炼金属的技术提升了吗

    用什么器物来装火药又用什么装置远程发射如何有效引燃

    实战中,如何确保火器的运输不危害己方安全

    火药打击敌方时的精准度如何是否能够大规模用于作战取代冷兵器

    有没有训练有素的专业火器营队伍帝王与朝臣对于使用火药作战的态度如何

    以上种种,不是凭一则化学方程式能解决的。

    在量变未引起质变之前,宋朝纵使研发了“震天雷”、“霹雳炮”等等武器,依旧败给了蒙古铁骑。

    嬴政叫了暂停,把镜面上的一连串问题抄录下来。

    随着一笔笔的记录,被火药勾起的激荡心绪又很快恢复平静。

    他看到了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但是否将其引入秦朝军队作战尚且有待考量。现阶段即便研制出了火药,它也只适合奇袭,至于成规模的使用是为时尚早。

    饭要一口一口吃。

    朕想得明白。如今的大秦不能继续做战争机器,更需要休养生息,而提升军备需一步步来。

    水镜

    当炼丹师研制出了火药,宋元之际,或是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或是通过蒙古西征,它被传入了欧洲。

    欧洲诸国渐渐认识到了这种武器的威力。

    从中世纪起,自然环境中可获取的硝石矿物成了每个国家的宝贵资源。

    当时,诞生了「制硝者」这个职业,他们会发掘生产硝石去卖给收购者。

    除去发现天然矿的途径,土硝也能被人为制作出来。

    原材料不难获取,简单说来就是把人或动物的排泄物埋在土里。

    其中大致的原理

    排泄物含有尿素,氧化时放出能量形成自养菌硝化细菌,从而获得硝酸。硝酸再与土壤里矿物元素发生反应,最终获得所需要的土硝。

    西方的制硝者多在马厩、厕所获得土硝。

    东方亦然。有人可能听说过老一辈在战争年代制作子弹填充药的方法之一,是去农村猪圈刮土。

    此法在建国后也没断绝。不做武器了,而是在没有烟花爆竹禁燃令的年代,某些地方仍会用土硝制作爆竹。

    明朝世界。

    朱元璋一边看一边点头。

    不错,他知道这种土办法,没想到咕咕所在世界还有这门技术。

    随即冒出一个疑惑。

    他在视频里看过核弹爆炸的镜头,既然有如此可怖武器问世,制作火药的技术难道没有飞速升级吗

    翻了翻小本本。

    上次记录着第一枚核弹是美国搞的,那么中国呢有没有赶超对方升级武器

    水镜

    之前提到人工合成靛蓝染料冲击了天然种植靛蓝植物。英国掌控的天然靛蓝染料商业帝国一夕崩塌。王座易主,十九世纪末期进入了人工染料的时代。

    这是化学工业的力量。

    倘若染料的变化无法让人充分感受科技改变世界的可怖,硝石来源的变化足以让人看懂化工力量左右世界格局变动。

    用排泄物制作火药武器,听起来有些味道,而看到它在产量上的局限性。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将人工合成氨技术发明出来。

    从空气中将丰富的氮元素固定下来,随后将氮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与催化剂的作用下制作出合成氨。

    合成氨可以用来作肥料,也能进一步转化成为硝石。

    这是一种跨时代的技术。一经问世,击穿了数百年以来自然硝石储备量卡死国家火力库的限制。

    原本谁占有更多自然硝石就能占据军火储备上风的局面被合成氨彻底打碎。

    其效果在一战中充分体现出来。英国本来实施海上封锁政策,不让智利硝石矿运入德国,因合成氨问世封锁成了泡影。

    谁还敢看不起化学的力量,这约等于直接从空气中生成炸药原料。

    朱元璋目瞪口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