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行星
小行星
亚恒星,也被称为亚恒星天体,是一类质量小于恒星的质量下限——即008m☉,天体的质量只有达到该质量下限,才能够维持天体内的氢聚变——的天体。该类天体包括:棕矮星和类行星天体。
假设一颗亚恒星天体的物质构成类似于太阳,而其最小质量接近于木星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千分之一),则其半径则也将接近于木星半径(约为太阳半径的十分之一)。当一个亚恒星天体恰好处于触发氢聚变的临界条件下时,其内核的简并压缩将十分剧烈,密度将达到约1千克/立方厘米;但是随着亚恒星天体质量的减小,其内核密度也将随之减小,当质量仅相当于木星质量时,其内核密度将小于10克/立方厘米。由于天体密度的减小抵消了天体质量的减小,所以亚恒星天体的半径能够大致保持恒定。
太阳
太阳系——太阳和附属的行星系统,这是最早认识的行星系统。
psr b1257+12——最早发现的系外行星系统,最早发现的脉冲星行星系统,最早发现的多行星系外行星系统,最早发现的脉冲星多行星系统。
upsilon andromedae——最早发现的主序星多行星系外行星系统,发现于1999年4月。
psr b1620-26——最早发现的聚星行星系统。
55 cancri——已知的最大的系外行星系统(4颗行星,迄于2004年8月。40光年外有一颗伴星)。
gliese 876——最早发现的红矮星行星系统,也是最早发现的有轨道共振现象的行星系统。
hd 69830——已发现三颗与海王星质量相当的行星和一条小行星带,轨道都在1au之内。
2m1207——第一颗被拍摄到的系外行星,最早发现的棕矮星行星系统。
cha 110913——最早发现的次恒星(substellar)行星系统,也有人认为是星际行星。
2mass j2126-8140——最大的“恒星行星系”,由一颗恒星和一颗巨大的行星组成,行星围绕恒星运行一周大约需要100万年。 [1]
trappist-1——该恒星系统存在7颗行星。
开普勒-90星系——其八颗行星距离恒星都很近,像一个“迷你版”的太阳系。
主序星(main sequence star),是指在赫罗图主序带的恒星。在天文学上,主序星是在可显示恒星演化过程的赫罗图上,分布从由左上角至右下角也被称为主序带上的恒星。
主序带是以颜色相对光度绘图成线的一条连续和独特的恒星带,这个颜色-光度图是埃希纳·赫茨普龙和亨利·诺利斯·罗素提出的著名的赫罗图。在这条主序带上的恒星就是所谓的主序星。 [1-2]
恒星形成后,在高热、高密度的核心进行核聚变反应,氢原子转变成氦,并产生能量。这个阶段的恒星,处在主序带上的位置主要是由于它的质量,化学成分或其它的因素。
所有的主序星都在流体静力平衡状态,来自炙热核心向外膨胀的热压力与来自引力坍缩向内的压强维持着平衡。核心温度和压力与产能率有着强烈的相关性,并有助于维持平衡。核心产生的能量传递到表面经由光球层辐射出去。能量经辐射或对流传递,对流传递在这区域内会产生温度梯度,更高的不透明度,或两种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