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朱棣信道
郑长风一脸苦怨,这才千辛万苦的闯过漫漫荒野。
还没有来得及高兴一下,他就要重新经历一次自己无比恐怖的路途了。
回去的速度快了很多,因为不用画地图,不用探路,不用和本地人打交道。
他们只需要沿着来时的路一路打猎,一路跑,。
东华国。
沈炼这段时间接收着越来越多的本地人,都是逃难的人。
东华国的宣传正在显现威力。
不用辛苦去找,也不用辛苦派人去说服。
坐在那里,每天都能接收很多免费劳动力。
“安排移民,向建木树桩地区移民。”
“宰相大人想要通过那里图谋东边的土地。”
“他已经带着二公子去探索东方的地理情况了。”
“我们会修建很多据点,一路修到东边的海边。”
“这一路上的据点,就是我们开发这片土地的重要支点。”
“而建木树桩地区,是开发的起始点。”
有了沈炼的安排,建木树桩地区的建设也进入到了快车道。
而人力就是源源不断的难民。
因为人口的增加,尤其是奴役营人口的增加,极大的解放了东华国人,让他们可以投入到工业建设中,东华的工业进入到了发展的快车道。
水泥和钢铁的产量,开始爆发。
这又为建设提供了足够的物资支持。
物资充足到,宰相府正在修一条从双龙城,一直到建木树桩的官道。
一旦这条官道修建完成,东华国就算是真正占领到了东洲中部地区。
再难有势力或者人可以撼动东华国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地位。
在其他王国,侯国,还陷在瘟疫中不可自拔的时候。
东华国已经借助本地人的帮助,进入了大扩张时代。
这一年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一众官员已经对郑义的高瞻远瞩,佩服的不要不要了。
别人饥饿,我吃饱,别人吃饱,我吃好。永远比别人先行一步,也就是这一步,奠定了东华国的头领地位。
随着郑家产业的持续转移,东华国的工业目录,也越来越全面。
东华国对大明的依赖也越来越少。
这方面朱棣的感受最为明显。
大明,朱棣正在烦恼。
“这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东洲从大明进口的商品越来越少?”
“这马车的轴承都不要了,他们不用马车的吗?”
“还有海船,为什么销量不涨,反而萎缩?”
被朱棣问了一头雾水的朱高炽和朱瞻基,同时摇了摇头。
“皇爷爷,是怎么回事?”
朱棣叹了一口气,不快的回道。
“应该是郑家在截留我们大明的经济。”
“应该是我们逼的太狠了。”
“他们正在疯狂转移和在东洲备份郑家产业。”
朱高炽这时候才明白朱棣的三连问是为了什么。
“父皇,你是说,郑义已经开始在东华国生产商品了?”
“所以那些亲王侯爷封地的人,都去他那里进货了?”
“我们逼迫郑家的手段,反而帮助了东华国?”
“郑家简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强啊。”
朱棣也叹息着。
“关键是这人,越打越强,明面上是我们在对付他。”,
“其实我们是在培养他。”
“你说,我们干了这么多,为什么就成了他崛起的养料了那?”
朱棣的这话一说,都很认同。
朱瞻基说道。
“爷爷,你说的简直太对了。”
“那年要不是皇爷爷让他随军做辅官,哪来他如此精彩的一生。”
“爷爷,是你把他扶了起来。”
“他的崛起,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朱棣闻言一阵尴尬。
朱高炽却是暗子憋着笑。
还你们扶起人家,大明的改变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啊。
没有郑义扫平漠北,哪来的北患消弭?
没有消除隐患,大明怎么安心搞生产。
是郑义成就了大明,而不是大明成就了郑义。
“祸福相依,求解无门。”
“郑义能够被人称为道主!”
“怎么可能是愣头青?”
“相反他道解精深,洞若观火,就不要怨别人越来越好了,这都是道。”
“人家随便一下,就颠倒了乾坤。”
“祸事变成了富贵,这才是人家牛逼的地方。”
“相反我们对道的一知半解,失败才是我们的归宿。”
朱棣闻言一怔。
“道?”
这是他第一次正视道。
“难道是我们狭隘了。”
“如果道真的有用,说不得,紫禁城,也要建造一座道观。”
朱瞻基连忙拦住朱棣。,
“爷爷,此道观,非彼道观。”
“哈城的道章观,那才是我们应该修建的。”
“爷爷也去过,应该知道其中的差异。”
“而要建设道观,还需要招募专业的主持。”
“还需要大明各大院校的支持。”
朱棣也想起了道章观,那里与其说是道观,不如说是一个学术交流中心。
“那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了。”
或许是真的意识到了问题,所以他现在也没有整什么幺蛾子。
其实也是他没有办法了。
“郑家的尖端产业,都迁移了。”
“他们远离东华国,手根本伸不过去。”
“打击郑家在大明境内的产业?”
“人家可以在东洲玩,你又能怎么办。”
朱棣投降了,不想和郑义继续斗下去了。
东华国的崛起,已经是不言自明的现实了。
所以他要转变思路,与其去和郑义斗,还不如努力发展经济。
当朱家改善了民生的时候,那就只有欢呼声了。
“我们也要转变思路,既然我们的手段不行,那我们干脆不管他了。”
“努力发展经济,做大做强,郑家算什么?”
“能够和一个国家比吗?”
“在国家面前,都是小卡拉米。”
朱家三父子,终于不再做零和博弈的游戏了。
开始向共同做大蛋糕的方向上转。
他们开始猛力经营自己的产业,增大市场。
郑义不知道还有这事儿。
他如果知道了,一定会说一句牛逼。
互利合作才是良性发展的关键,零和游戏是救不了朱家的。
郑家和朱家,原本是可以共存的,互相促进,互相照顾。
但是朱棣唯我独尊的意识,直接把两家推到了对立面。
现在大明失去了尖端科技,而东华国得到了尖端科技和人才。
这对大明来说,损失可就大了。
比如蒸汽轮船,决定未来海洋话语权的伟大科技。
现在到了东华国手里,这就让东华国拥有了起码十年的领先。
大明未来怎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