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解决隐患
“北五府取消路引?”
“郑义这是想干什么?”
封建,封建,其实就是把老百姓套牢在土地上,让他们埋在土里,为那些不事生产的生产粮食。
他们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被圈养的家畜,高栏阔墙内,就是他们的一辈子,生杀予夺也在那些老爷们的指掌之间。
而皇帝就是古代最大的农场主。
封出去的亲王就是各个农厂的董事,而那些士绅就是各个经理人。
同时这些士绅也拥有这座农厂的股份。
而农场最简单的管理方式就是圈养。
现在郑义要破坏这种圈养,改成放养。
而放养的牲口会有野性,管理成本就会剧增。
尤其是在他要隐退的这个阶段。
郑义这是在给他上眼药。
朱高炽带着杨浦来到了乾清宫,恰好听到了朱棣的怒喝声。
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
随后走了进去。
“父皇我来了。”
“参见陛下。”
朱棣收敛了一下情绪。
“北五府的那些商人,笼络的怎么样了?”
“他们同意把商会驻地改到京城吗?”
杨浦叹了一口气。
“陛下,大明商会的驻地,现在迁移不到京城,因为现在大明的经济重心在北五府。”
“而且现在分封移民潮已经开始了。”
“每天都有巨量的财富在北五府和扶桑府汇集。”
“现在让他们迁移过来,也不现实。”
“大明渔业协会我们争取到了,把协会驻地设在了扶桑府。”
“大明质量标准司,京城设总司,扶桑府设分司。”
“其他现在无能为力。”
朱棣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还是非常不舒服。
有了这次移民潮的影响,只怕北五府会发展的更加快速了。
北五府发展的越好,朝廷清除郑义的影响力就越困难。
这些事情,几乎已经定调了,现在朝廷和皇家也必须依照规矩来。
不能一言而决天下的无力感,让他非常难受。
这一切都是改革的阵痛,如果不做出这个决定,未来只怕结果会非常惨烈。
而且这一路走来,朱棣太明白改革的困难了。
如果没有郑义一路指引,朱棣都可以想象,这场改革的难度会有多大。
可以想象,如果这些事情,他不做,他的后代将再也不会有人有魄力来进行这样的改革。
不只是没有魄力,他甚至怀疑,他们根本就不会有这种能力。
最后的结果,可能只有眼看着统治越来越不稳,最后墙倒众人推,朱家被人屠戮干净。
是朕,力挽狂澜啊。
自我感动一下,朱棣看向杨浦。
“对于北五府放开路引,你们怎么看?”
朱高炽凝眉思索,杨浦胸有沟壑,直接回答道。
“陛下,这几年,北五府的粮食和肉食产量连年增加。”
“他们几乎供应了大明几乎四成的食用品消耗。”
“他们有取消路引的条件。”
“而且取消路引不但不会破坏他们的粮食生产,还有可能极大的提高北五府副食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会吸引大明更多的商人进驻北五府。”
“陛下应该担心的是,朝廷和北五府治政的再一次脱节。”
“没有路引的北五府,会更加吸引南方的百姓向北五府迁移。”
“甚至,会有很多人,不再求索路引,直接偷偷向北五府转移。”
“因为只要到北五府,就不怕被人抓了。”
“因为北五府没有路引,就不会有人查验,相应的一系列机构,就会裁撤。”
“镇国公现在还是北五府总领,所以他可以施行这些政策。”
屮,这都到现在了,郑义还在给老子下套。
“如果朝廷不同意呢?”
“朕封存他的政令申请。”
朱高炽这时候也看明白了。
“父皇,北五府现在是特区,虽然说朝廷有审议权,但是要有充足的理由,要知道朝廷的决策都是要登报的。”
“即使我们不同意,难道郑义就不会做了?”
“父皇,郑义就蕃在即,他无所畏惧。”
“如果我们真的难为他,他心里不痛快,找理由不走了怎么办?”
这才是重点。
现在他们的当务之急是送佛,把人送走才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至于这些小事情,都是可以妥协的存在。
朱棣闻言也明白了。
郑义这是有恃无恐。
只怕这奏章也只是做做样子。
说不定,北五府的路引现在已经取消了。
麻卖批,真是一个恶心的玩意。
两父子无奈的样子全被杨浦收入到了眼底。
他这时候也不介意,借一借东风。
“陛下,北五府取消路引的政策,既然无法阻止。”
“那朝廷彻底取消路引政策,也要提上日程。”
“两地的政令不能长时间分离。”
朱棣闻言立马拒绝。
“不行,最少现在不行。”
“一旦放开,很多土地都将荒废。”
“我们这里还没有做好准备。”
“尤其是我们的工商业根本吸收不了这么多的人,最终只会便宜了郑义。”
“就是放开也要等到郑义走后。”
“而且大量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要解决好。”
“不然会引起扰乱。”
毕竟城市的生活更好,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必然的。
不是谁都能死心塌地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
杨浦脑子一转。
“陛下,不如经营国家农场,对于涌入城市半年,还找不到生计的人,我们把他们转移进国家农场里,以工代赈。”
“等到他们重新有了积蓄后,是走是留,我们不做限制。”
“我们只要做到,永远拥有工作给予那些没有生计的人,那大明就将永远稳如泰山。”
朱高炽闻言,伸手鼓掌。
“好,这个办法好。”
“粮食生产永远是不够的。”
“不如再加一条,只要是大明百姓,每一个人,只要没有生计,都可以领取二十亩土地。”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那些被抛荒的土地,重新利用起来。”
“即使经济不好,我们还有百姓回流土地的这条路可以走。”
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大明这里没有私人大农场的说法,人走后,土地一旦抛荒,就会重新回归朝廷。
这样一来,朝廷就成了最大的农场主,可以安排的就业人数也将会是无限的。
三个人集思广益,算是把取消路引的危机,给解决的差不多了。
至于说粮食?
根本不用担心,大明太大了,可以生产粮食的土地太多了。
如果粮食不够,粮价自然升高,种地有了利润,就会有人去种。
反正大明土地多的是,是创业成本最低的产业。
只要有一把子力气,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
这就是地大物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