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上学首日
“二皇子请。”卫士倒是对刘协很有礼貌。
“本皇子的护卫和马匹就留在这里,好生照看。”刘协说道。
“是,来人,带二皇子的护卫去休息处等候,把二皇子的坐骑牵到马槽好好伺候。”守卫立刻吩咐旁边的士兵。
这些守卫都是王苞的属下,自然不敢对刘协怎么样。严格的说,只要刘协不违反规矩,他们都不会怎么样。比如带武器进宫的事情,皇宫内院,是不能带武器的,除非皇帝诏准。所以只要刘协不带武器进宫,他们自然不会为难刘协。
第一堂课,上课的是蔡邕,内容是经学。
刘协来得早了些,于是让潘颖拿出书籍在那儿阅读。说实在的,刘协对大汉朝的教育很有意见。在大汉朝,学的是官话,写的是隶书。但是平时候交流,说的是白话,有的官员还带着各地的口音和方言。书籍上的字更是五花八门,小篆是最多的,也有大篆,还有什么花鸟字,虫字,蝌蚪文。刘协前世也是读过这些经典书籍的,可是现在读起来也是很困难。主要是很多字要靠猜测,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的写法不同,就算同一个字同一个字体,都会出现多一笔少一笔的情况。
刘协慢慢的看着书籍,心里坚定了审定经典的想法。熹平石经,这是一处,但是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规范和审定古籍经典,这是一个庞大的任务。
“二弟。很早啊。”刘辨带着一群太监宫女前来,老远就看到刘协。
刘辨现在已经十二岁,严格的说是十一周岁多一点,不过个子比普通人稍矮一些,走路有些虚浮,眼睛有些浮肿,肤色惨白,一看就是过度。
听万年说,这小子不是不行了吗?怎么还是这幅样子?刘协心中想着。
当初刘协和万年去装神弄鬼吓唬刘辨,结果把刘辨弄成不举。
为此万年被吓得不轻,还把聚光灯归还了刘协。可是现在看来,这个刘辨还是这样一副色鬼模样,难不成又治好了?
不过,前几天刘辩才从刘协哪儿带走一个舞姬,说不定,刘辩现在的样子,就是这个舞姬的功劳。
“见过哥哥。”刘协站起来施礼。
“别虚头巴脑的,我的细作探得,今天要考问格物论,弟弟可有所准备?”刘辨问道。
这个刘辩,刘协真的有些无语。不但告诉刘协,他有细作,而且还说他的细作用来探查老师会教授的东西。
刘协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个哥哥,培养一个细作,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这样的细作用来探查老师的教学,这不是浪费钱财是什么?
“弟弟,第一次来书房上学,没有准备。”刘协据实回答。
格物,这是《大学》中的第一部分。主要讲对物的了解和运用,有点像前世的物理。在古代,学者们认为,士子首先应该掌握的就是对物的理解,也就是格物致用,这是士子的基础,名曰明德。
会了格物,才到第二个层次,那就是新民,严格的说应该理解为亲民,也就是教化万民。所以大汉朝的学者名士都会广收门徒,这就是体现了他们教化万民职责。
最后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普通人来说,主要是修身。对于世子,那就是要齐家。对于朝中大臣,那就是有治国。对于刘协和刘辨,那就是要平天下。
总之,格物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不过后来好像不是这样的了,刘协的前世讲究的是先站队,要明确自己是哪一方的人。其次才是学语言,然后是学算计,最后才是学科学,也就是格物。
刘协摇了摇头,事实变迁,孰是孰非,很难定论。
“没有准备吧?来哥哥这里有格物论,一会儿老师问起,弟弟只需照着说一遍就是。”刘辨一副大哥哥的形象,把准备好的格物论递给刘协。
还没等刘协说谢谢,经学大家蔡邕就快步走进来了。蔡邕,白白胖胖的,脸上有些皱纹。看样子六十来岁,多年的流放生活,蔡邕估计也生活得不怎么好。
“二位皇子好。”蔡邕站在前面,但是没有站在正面,而是把正面让出来了。看样子是不敢接受刘协和刘辨的行礼,毕竟这二位,其中一位今后就是皇上,另一位今后是王爷,在公共场合,蔡邕还是要注意影响。
“老师好。”刘协施礼,虽然蔡邕避开了正面,但是作为学生,还是要有学生的觉悟,尊师重道这是基本常识。
这里可不是世风日下的前世,刘协的前世学生比老师都凶,老师不敢管教学生,否则就会被家长,社会所不容。家长教训老师,学生欺负老师的事情,在刘协的前世比比皆是。
在这里,讲究的尊师重道,所谓天地君亲师,老师是在父亲之后的重要位置,与天、地、皇帝、父亲一样,受学生的尊敬的。
不光是刘协,刘辨也是恭恭敬敬的行礼,只是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刘协亲眼看到刘辨一边行礼,一边在搞小动作。
“今天考问格物论,大皇子,你学已数年,你先来。”蔡邕直接让刘辨回答。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这不是《大学》的章节吗?格物虽然出自《大学》,但是也不是要把《大学》背一遍吧。
刘协打开刘辨给的竹简,上面居然工工整整的抄着一篇《大学》原文。看着字迹,应该不是刘辩抄写的,字迹之中透露着小心谨慎,这一看就是太监的风格。
“不错,大皇子这些日子也算努力,居然能把《大学》背下来。”蔡邕口中嘉奖,但是谁都看得出来,蔡邕的眼神中那一丝失望。
刘辨喜滋滋的看了刘协一眼,在座位上坐下。大汉朝以左为尊,所以刘辨坐在刘协的左侧。
“二皇子,听说你治理成睾县,政绩颇丰,抵御黄巾,功勋卓著。请二皇子说说格物。”蔡邕说道。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时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这是朱熹在解说《大学》格物所言,刘协照搬过来。毕竟是一千年之后的人的认识,自然比汉朝精辟许多。
蔡邕吃惊的看着刘协,这番言论,道出了蔡邕多年思考而又表达不出来的意思,其深度高度岂是一个普通人所达到的。
蔡邕的表现,刘协一点都不意外,朱熹啊,后世的大家,怎么说也比蔡邕见多识广。
“二皇子可是独自思考所得?”蔡邕虽然惊讶,但是刘协只有七岁,怎么有这么深刻的认识。
“自是如此,学以致用,协于小王庄尝试多年,故如此认为。”刘协可不会承认自己是抄袭的,况且就算说出来,蔡邕岂会相信后世有个朱熹,会对《大学》研究如此之深。
“善,大善。”蔡邕心情无比兴奋,开始对格物致知进行讲解,刘协也认真听讲。
只是无法做笔记,因为大汉朝写字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毛笔,二是刻刀。不管用毛笔在绢布上写字,还是用刻刀在竹简上写字,速度非常的慢,根本完不成做笔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