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异常情况
按照刘成明在测试之前的假设,这种松散中子团在材料中应该相当于一种固定的结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但是原子力显微镜是完全探测不到它的存在。这本已超出了刘成明的理论知识范围的事情,再一次让他感到心灵受到冲击。
马晓天看着刘成明唉声叹气的样子,不免为老师的身体感到担忧。他现在作为一个还没有毕业的博士生,在经验和理论知识上都存在着很多缺失的内容,因无法给老师分摊更多的烦恼,内心滋生了一些忧愁。但他想着,忧心忡忡地面对着困难,不如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改变眼前的困境。
刘成明将测试结果写成简报,通告给山水人家别墅区的其他研究团队。这里的研究团队们在以往的合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只要任何团队获得阶段性的成果,必然会组织一个小范围内的研讨会。参与这个研讨会的成员基本上都是自愿参与的,每个研究团队都希望能尽快熟悉其他团队的成果,并相互交流想法,以便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拓展每个人的研究思路。毕竟每个团队都会因为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关注焦点的不同,而存在思维的局限性。
关于刘成明的测试结果的研讨会就安排在他的实验室四楼办公室。这里有一个小会议桌,十几个从不同团队中过来的研究员挤在里面,整个会议室里的每个角落都被塞满了。只有刘成明以及先到这里的几个人,抢先占了靠近会议桌的座位,其他人都在会议桌外围了两圈坐着,没有人觉得憋屈,在他们眼神中显露出的只有期待。
马晓天将测试图给每个人发了一份后,坐到刘成明的右后边椅子上。刘成明讲述了整个测试过程、测试结果以及这个结果表现出来的异常情况,并希望在座的各位提出一些建议或者想法。刘成明讲完后,恳切地看了看他面前能看到的所有人一眼。
这时坐在外圈的一个四十来岁的研究员黄浩,举了举手,表示对这个结果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个研究员是专门从事理论计算材料学的,他早期在海外著名大学留学,取得了相比于同龄人无法企及的辉煌成果,对材料学的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建立有很多开创性的贡献。原本是他被海外学校留任教学,但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回到祖国,为国内的材料学的理论计算事业作出自己的成就。在国内,由于社会更多偏向于技术应用,而在政策和市场引导下,材料学理论计算这块的发展始终难有被更多关注的时候。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技术应用的天花板,基础材料和材料理论方面越来越被重视起来。在最近几年时间里,这个研究员不断借助新的计算机技术与时间赛跑,抢回曾经错失的时间机会,运用各种资源,建立起了很多基础材料的新理论模型。他是一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也是一个无怨无悔地服务于国家的热血男儿。
刘成明对黄浩的举手发言表示出特别的兴趣,因为他的材料结构预测计算模型,大部分都是通过与黄浩合作所获得的。刘成明非常高兴地站起来,右手向黄浩伸出,示意他非常欢迎黄浩发表想法。黄浩站起来,看向刘成明说:“刘教授,您请坐下吧。我的一点薄见,还望大家能给予指正。”
黄浩将眼光转向了自己手中的图纸,继续说道:“从这个结果看,确实已经违反了现有的理论,中子簇团在这个材料内看似隐身了,而且也不知道它们到底在哪里,在材料里的作用是什么。因为我们已经都清楚地知道材料内存在非常大量的中子簇团,它的重量相当于材料重量的一半。这些已知元素中的中子在经过中子照射后,并没有任何损失,说明丢失的中子不是从已知的这些元素中放射出来的。那么,我们首先要假设这些中子簇团是像原子一样有着固定的结构,它们应该会在这个图中被测试出来。然而两个图对比看,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也就是说中子簇团就很有可能不是像原子一样有着固定的结构。这个可能性先排除掉了。那么我们再做另外一种假设,这些中子是均匀分布在这些已知的元素原子的空隙中,它们没有形成固定的结构,而是像流水一样充实在空隙里的每个地方。原子力显微镜只能探测到单个原子,但不能探测到单个中子。我们再假设一下,在这些空隙中的中子,它有可能在局部形成一个松散的中子簇团,但是它没有固定结构,随时会瓦解或者再形成一个松散的结构。那么这种情况也是不能被探测到的。无论真相是这两种假设的哪一种,其实它们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情况。这在材料学理论中是很好理解的。”
黄浩想了想,接着说道:“完全不同的元素原子结合在一起,那么它们的结构按照现有理论计算可以确定它们的结构是固定的几种方式。但事实上这些元素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是完全违背了现有的理论。这说明是我们的理论有缺陷,还是其他的什么问题呢?这些测试结果显示,各种不同元素原子按照如此规律地排列方式,必然需要一种极端大的力量才能做到,然而这种极端大的力量是由什么提供的,我们暂时不清楚。但是我相信现在我们有了测试结果,再通过现有的理论计算反推原因,应该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我基本上有了一些计算的思路。但是计算难度有多大,需要花多长时间,我还没有把握。”
黄浩说完后,就重新坐在座位上。刘成明和其他参会的人此时都对黄浩投来了赞许的眼光,然后报以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