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第章 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感染(rotaviras infection)是多种幼龄动物和婴幼儿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以呕吐、腹泻和脱水为主要特征。
突出病变是患病幼龄动物曾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小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容物呈液状、灰黄或灰黑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小肠绒毛萎缩变短。1973年,澳大利亚学者bishop首先在胃肠炎患者的十二指肠超薄切片中发现轮状病毒,从而确定了其与胃肠炎的关系。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90以上的婴幼儿在3岁以前都曾经受轮状病毒感染。我国兽医领域目前已从多种患病幼龄动物分离到轮状病毒,证实本病毒是引起仔猪、犊牛、羔羊腹泻的病因之一,并常常成为诱发、并发或继发其他一些腹泻性疾病的病因,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都有较大危害,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病原】
轮状病毒(rotavirus)在分类上归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人和各种动物的轮状病毒在形态结构上相似,没有囊膜,二十面体对称,完整病毒粒子的直径约70 nm,有双层衣壳,因病毒衣壳呈车轮样外观而得名。
轮状病毒很难在细胞培养中生长繁殖,即使增殖也不产生或仅产生轻微细胞病理变化。只有犊牛和猪的某些毒株能在一些细胞株中繁殖生长。导致新生犊牛腹泻的轮状病毒可在恒河猴胎肾传代细胞(ma104)上繁殖并产生明显的病变。
本病毒的基因组由11个双股rna节段组成,编码6个结构蛋白(vp1~4,vp6和vp7)和6个非结构蛋白(nsp1~6)。
vp6是各种动物和人轮状病毒内衣壳上的群特异抗原,依据其抗原性差异,可将轮状病毒分为7个血清群(a~g),其中病毒a群的宿主最广,对人和动物危害最大,b群的为人、猪、牛和大鼠,c群和e群的为猪,d群的为鸡和火鸡,f群的为禽。
vp7和vp4蛋白是外衣壳的型特异抗原,能诱导中和抗体,是目前疫苗研究的靶抗原,也常作为血清型划分依据,可用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人和动物轮状病毒区别开来。
不同种类动物感染的优势血清型有差异,不同地区和年代流行的优势毒株也有所变化。
依据vp7和vp4分别将本病毒定为g型和p型,并可将a群轮状病毒进一步分为11个血清型。
依据vp7分类的g血清型与g基因型的编号相同,依据vp4分类的p血清型与p基因型可能不一致,常将基因型编号加方括号以区分开血清型。
例如,轮状病毒wa病毒株会被标示成gip1a[8],表示vp7蛋白为g1血清型,vp4蛋白为p1a血清型和p基因8型。
由于病毒基因组分节段特性,不同来源病毒共同感染同一细胞后,很容易出现病毒重配,特别是同一血清群的不同病毒能发生基因片段交换和重配,导致新病毒的出现,例如vp7和vp4基因片段能重组产生不同的g/p血清型组合。不同血清群间病毒遗传关系较远,不易发生基因片段间重配。本病毒与同科的其他成员无抗原关系。
轮状病毒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条件下能存活7个月,在人体表皮肤上至少能存活4h。在ph3~9条件下稳定,能耐超声和脂溶剂。63c经30 min可被灭活。1福尔马林在37c经3d才能灭活牛轮状病毒;001碘、1次氯酸钠和70酒精可使病毒丧失感染力。
【流行病学】
粪—口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各种年龄的动物和人都可感染轮状病毒,感染率可高达90~100;但幼龄动物或新生婴儿最易感,严重时发病率、病死率可达100;成年者多呈隐性感染经过。
患病的人和动物以及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肠内,随粪便排到外界,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及土壤等,经消化道感染。痊愈动物从粪中持续排毒可达3周。
本病传播迅速,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
应激因素,特别是寒冷、潮湿、不良的卫生条件、饲喂非全价饲料和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等,对本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均有很大影响。
【致病机制】
病毒经口进入动物机体,由于能抵抗蛋白分解酶和胃酸的作用,所以能顺利通过胃而到达小肠,经胰蛋白酶激活而感染小肠绒毛顶部上皮,在其中增殖并使之发生变性、溶解或脱落,绒毛遂缩短变宽。
隐窝细胞未分化成熟就移向感染发病的绒毛上皮,并取代其位置,于是发生吸收不良。
双糖特别是乳糖消化障碍和电解质随细胞外液转移至肠腔,从而导致腹泻,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严重时造成死亡。
本病主要诱导细胞免疫,但免疫期不长,所以痊愈动物可以再感染。
【临床症状】
1牛
3周龄内牛易感,多发生在1周龄内的新生犊牛。潜伏期15~96h。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病犊精神委顿,厌食,呕吐和腹泻,粪便黄白色,液状,有时带有黏液和血液,病程长者脱水明显,严重的常有死亡。
体温降至常温以下则是死亡征兆,病死率可达50。病程1~8d。严重病犊用葡萄糖盐水代替乳饮后可有助于痊愈,所以病犊不宜继续饮乳。寒冷气候常使许多病犊在腹泻后暴发严重的肺炎而死亡。
2猪
感染猪的轮状病毒为a、b和c三个群,但a群占猪所有轮状病毒腹泻的89,主要是血清型3、4和5,可引起53断乳前和44断乳后的仔猪发生腹泻。
同一猪群中可同时出现a群轮状病毒的多个血清型,甚至会同时出现a群和其他群的混合感染。不同毒株具有不同的毒力。
仔猪多发于8周龄以内,呈地方流行性。潜伏期12~24h。病初精神委顿,食欲不振,不愿走动,常有呕吐。迅速发生腹泻,粪便水样或糊状,呈黄白或暗黑色。腹泻时间越久,脱水越明显,严重的脱水常发生于腹泻开始后第3~7天,体重因此可减轻30,并导致血液酸碱平衡紊乱。
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取决于发病日龄和环境条件,特别是寒冷环境和继发大肠杆菌病,常使临床症状加重和病死率增高。
若无母源抗体保护,感染发病严重,病死率可高达100;如果有母源抗体保护,则1周龄的仔猪一般不易感染发病。
10~21日龄吮乳仔猪临床症状轻,腹泻1~2d即迅速痊愈,病死率低;3~8周龄的仔猪病死率一般10~30,严重时可达50。
3犬
主要感染幼犬,以腹泻为主,排水样至黏液样粪便,可持续8~10 d。但食欲和体温无大变化。成年犬感染后一般取隐性经过。
4其他动物
驹、羔、骆驼和禽等均可发生轮状病毒感染,潜伏期短,主要临床症状也是腹泻、精神委顿、厌食、体重减轻和脱水等。一般经4~8d痊愈。幼小动物也有死亡。
【病理变化】
各种动物轮状病毒感染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主要限于消化道。
幼龄动物胃壁弛缓,其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小肠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容物呈液状、灰黄或灰黑色。有时小肠黏膜广泛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病犊小肠绒毛萎缩变短,隐窝细胞增生,圆柱状绒毛上细胞被鳞状或立方形的细胞所取代,绒毛固有层见淋巴细胞浸润。
【诊断】
根据疾病发生在寒冷季节、多侵害幼龄动物、突然发生水样腹泻、发病率高和病理变化集中在消化道等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
实验室确诊首推电镜检查,其次为荧光抗体技术。也可应用组织培养分离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流免疫电泳、琼脂扩散试验等方法进行病毒检测。
一般在腹泻开始24h内采集小肠及其内容物或粪便,进行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和进行细胞培养。要注意与犊白痢、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等做鉴别诊断。
犊白痢,初生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多由消化道传染。2~3日龄最易感。病犊体温稍高,急剧下痢,粪便呈灰白色,常带泡沫,或混有凝乳块及血丝。可转为败血症或肠毒血症死亡。病死率很高。治疗用磺胺药、氯霉素和诺氟沙星等;腹泻剧烈、异常衰弱时,可采取强心补液和预防酸中毒等措施。应注意初生犊的保养和哺乳卫生。
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白痢的简称,一般地,仔猪出生后3-10天为黄痢,而出生10以上的称为白痢,这也可以通过观察粪便颜色来判定,二者都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新生仔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仔猪黄痢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以排出黄色稀粪和急性死亡为特征。该病多在仔猪出生后几小时到3天以内发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母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发病仔猪,病菌通过粪便散布于外界,污染母猪皮肤和乳头,仔猪感染后发病。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环境卫生、提高母猪免疫力、对新生仔猪进行药物的预防性治疗等。治疗方面,仔猪黄痢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24小时左右,因此治疗难度较大,主要采取综合保健预防措施。
【防控】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做好保温防寒工作,增强动物抵抗力。新生动物尽早吮食初乳,以获得母源抗体保护。认真执行生物安全和兽医卫生防疫措施,能够促进预防效果。
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是疫苗接种,使用与流行毒株vp7和vp4同型的疫苗株进行免疫能起到重要保护作用。
我国用ma104细胞系连续传代,研制出猪源弱毒疫苗和牛源弱毒疫苗。用猪源弱毒疫苗免疫母猪,其所产仔猪腹泻率下降60以上,成活率高。用牛源弱毒疫苗免疫母牛,可为所产犊牛提供30d被动免疫保护。
另外,我国自行研制的猪轮状病毒感染、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三联弱毒疫苗,妊娠母猪分娩前免疫接种,可为所产仔猪提供良好的被动免疫保护。
发现患病动物后除采取一般防控措施外应停止哺乳(母猪则通过限饲减少排乳),让患病动物自由饮用葡萄糖生理盐水。对症治疗可投用收敛止泻剂,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继发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碳酸氢钠溶液以防止脱水和酸中毒,一般都可获得较好效果。口服特异抗体制剂有助于患病动物康复。
【公共卫生】
尽管人和不同种属动物感染的轮状病毒血清型有所差异,但动物源轮状病毒是人新型轮状病毒的潜在来源。
感染人的轮状病毒有3种:
主要感染婴幼儿的a群、主要感染青壮年的b群及主要引起散发病例的c群。
成人腹泻b群轮状病毒由我国分离鉴定,仅在我国大陆地区流行。20世纪80年代b群轮状病毒曾引起全国约百万人的大流行,到90年代鲜有暴发。
轮状病毒感染是全球婴幼儿严重胃肠炎的最常见病因。
据统计,全球儿童急性胃肠炎住院病例有50~60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每年夭折婴幼儿达上百万。我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性腹泻,占婴幼儿人数的1/4,占儿童住院率的13。每年秋冬交接时期都会出现季节性流行高峰。
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会出现急性腹泻,每天腹泻10余次,并持续1周左右,使患儿严重脱水,并容易引发肺炎、病毒性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预防婴儿感染轮状病毒,应做到勤洗手,保持哺乳清洁卫生。尽量用母乳喂养婴儿,提高婴幼儿的抵抗力。目前尚无治疗轮状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婴幼儿轮状病毒口服减毒重组活疫苗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接种对象主要为2个月到5岁以下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