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第章 传染病患病动物的治疗
对传染病患病动物的治疗,一方面是为了挽救患病动物,减少损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除传染源,是综合性防疫措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流行病学观点来看,传染病的治疗还应考虑经济问题,应以最少的花费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目前对各种动物传染病的治疗方法虽不断有所改进,但仍有一些疫病尚无有效的疗法。
当认为动物无法治愈或治疗需要很长时间,所有医疗费用超过动物痊愈后的价值,或当动物对周围的人和动物有严重威胁时,可以淘汰宰杀。
尤其是当传入危害性较大的新病时,为了防止疫病蔓延扩散,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应在严密消毒的情况下将动物淘汰处理。
既要反对那种只管治不管防的单纯治疗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强调“预防为主”、“防重于治”,认为治疗可有可无的倾向。
传染病患病动物的治疗必须在严密封锁或隔离的条件下进行,务必防止患病动物散播病原、造成疫情蔓延。
治疗原则是:
早期治疗,标本兼治,特异和非特异性结合,药物治疗与综合措施相配合。
治疗、用药坚持因地制宜、勤俭节约。
既要考虑针对病原体,消除其致病作用,又要帮助动物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和调整、恢复生理机能,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应尽量减少诊疗工作的次数和时间,以免过多惊扰而使患病动物得不到安静的休养。
治疗用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合理使用,有的放矢;
掌握剂量,既要做到用药足量保证疗效,又要防止用药过量引起中毒;
疗程要足,避免一天一换药,否则药物在血液中达不到有效浓度,难以取得应有疗效;
对于抗菌药物应定期更换,穿梭用药,不宜长期使用一种药物,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既要注意联合用药,又要避免药物种类过多造成浪费或药物中毒,或药物间发生拮抗作用。
(一)针对病原体的疗法
动物传染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杀灭或抑制病原体,消除其致病作用。
一般可分为特异性疗法、抗生素疗法和化学疗法等,择要介绍如下。
1特异性疗法
某些传染病可应用针对该种传染病的高度免疫血清、痊愈血清(或全血)、卵黄抗体等进行治疗,因为这些制品只对该种传染病有疗效,故称为特异性疗法。
例如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只能治疗破伤风,对其他病无效。
高度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某些急性传染病的治疗,如小鹅瘟、猪瘟、炭疽、破伤风等。
于病的早期注射足够剂量的高度免疫血清,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也可用耐过动物或人工免疫动物的血清或血液代替,但用量需加大。
使用血清时如为异种动物血清,应特别注意防止过敏反应。高度免疫血清的品种和产量都有限,而且并非随时可以购得,因此在兽医实践中的应用远不如高免卵黄抗体广泛。
目前,我国已有多种高免卵黄抗体获得生产批准文号并广泛应用。
2抗生素疗法
抗生素为细菌性传染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在兽医实践中应用广泛,并已获得显著成效。
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充分发挥其疗效的前提,否则往往引起种种不良后果,一方面可能使病原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另一方面可能对机体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中毒。
因此,使用抗生素治疗患病动物时除应遵循前文所述治疗用药的一般原则外,还应注意:
1最好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敏感药物用于治疗。
2要考虑给药途径、不良反应;
首次药物剂量宜大,以保证足够的药物有效浓度杀灭或抑制病原体,以后再酌减用量;
一般急性感染的疗程不必过长,可于症状消失后3d左右停药。
3抗生素对大多数病毒无作用,虽然在发生病毒性传染病时常用作预防或控制细菌的继发感染,但在病毒性感染继续加剧的情况下,对病畜也是无益而有害的。
此外,还应注意各种抗生素的休药期,食用动物在屠宰前规定时间内不准使用抗生素治疗,以免造成药物残留而危害人类健康。
3化学疗法
使用有效的化学药物消灭或抑制病原体的治疗方法,称为化学疗法。
治疗动物传染病最常用的化学药物有以下几类。
(1)磺胺类药物:
这是一类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可抑制大多数革兰阳性和部分阴性细菌,对放线菌和一些大型病毒也有一定的作用。
(2)抗菌增效剂:
甲氧苄啶类是一类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能显著增加磺胺类药物和某些抗生素的疗效。
临床广泛使用的有甲氧苄氨嘧啶(tmp)和二甲氧苄氨嘧啶(dvd,又称敌菌净)等。
(3)硝基呋喃类:
是合成广谱抗菌药物。
药物性质稳定,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多数细菌对本类药物不易产生耐药性,但有一定毒性,故其中有些成员如呋喃唑酮已被禁止使用,应予注意。
(4)喹诺酮类:
是一类新的合成抗菌药物,可以口服,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均有良好抗菌效果,与很多抗菌药物间没有交叉耐药性。
目前这类新药品种比较多,其中恩诺沙星(乙基环丙沙星)、沙拉沙星为动物专用药。
(5)其他药物:
中药抗菌药有黄连素、大蒜素等,这些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多用于动物肠道感染。异烟肼为结核病专用药物。
4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感染的药物近年来有所发展,但仍远较抗菌药物为少,毒性一般也较大。目前已有下列几种药物用于人及动物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1)甲红硫脲:亦即甲基靛红-β-缩氨基硫脲,具有明显的抑制痘病毒的作用。
痘苗病毒以及兔痘病毒、猴痘病毒和牛痘病毒均对甲红硫脲敏感。
此药对痘苗病毒感染的小鼠有效,也能抑制小鼠的兔痘病毒感染。
但已发现痘病毒中抵抗甲红硫脲的耐药毒株。
(2)金刚烷胺盐酸盐:
金刚烷胺对预防和治疗人类甲型流感有较好效果,但我国规定不得用于动物。
(3)利巴韦林:
又称三氮唑核昔、病毒唑,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白血病病毒、口蹄疫病毒和鼠肝炎病毒等都有抗病毒活性。
医学临床上证明其对抗甲型肝炎、流感和疱疹病毒感染有效,故是当前较受重视的一种抗病毒药物。
常做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也可口服或制成气雾剂喷雾,用以治疗和预防呼吸道的病毒感染。但我国规定不得用于动物。
(4)黄芪多糖:
黄芪多糖是药用植物黄芪的提取物,为一种抗病毒植物多糖。
本品为动物干扰素诱生剂,进入动物机体后能诱导机体自身产生内源性的干扰素,作用于宿主细胞的基因,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既可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也可影响病毒的组装和释放,从而使病毒不能复制,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抗体形成、抗病毒感染、增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作用并控制继发感染而产生治疗作用。
(5)板蓝根和大青叶:
主要是指从药用植物板蓝根的根和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包括靛甙、β-谷甾醇、氨基酸等,有很好的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抗炎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6)干扰素:
是动物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于1957年发现的。
根据抗原成分和细胞来源的不同,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
目前医学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α干扰素,但兽医领域尚无合法产品。
(二)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
在动物传染病的治疗工作中,既要帮助机体消灭或抑制病原体,消除其致病作用,又要帮助机体增强自身抵抗力,调整、恢复生理机能,促使机体战胜疫病,恢复健康,因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护理
对患病动物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疗效果的好坏,是治疗工作的基础。传染病患病动物的治疗,应在严格隔离的圈舍中进行,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避暑降温。
隔离舍必须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并有单独的畜栏,防止患病动物彼此接触。
应保持安静、干爽清洁,并经常进行消毒,严禁闲人入内。应供给患病动物充分的饮水,因高热患病动物经常需要喝水;每一患病动物应单独有一水桶或水盆,每天更换清洁的饮水。
给以新鲜而易消化的高质量饲料,少喂勤添,必要时可人工灌服。
根据病情的需要,亦可注射葡萄糖、维生素或其他营养性物质以维持其生命,帮助机体渡过难关。
此外,应根据具体情况、病的性质和患病动物的临床特点进行适当的护理工作。
2对症疗法
在传染病治疗中,为了减缓或消除某些严重的症状,调节和恢复机体的生理机能而进行的内外科疗法,均称为对症疗法。
如使用退热、止痛、止血、镇静、解痉、兴奋、强心、利尿、轻泻、止泻、输氧、防止酸中毒和碱中毒、调节电解质平衡的药物以及某些急救手术和局部治疗等,都属于对症疗法的范畴。
3针对群体的治疗
目前集约化饲养规模日益扩大,在大的饲养场传染病的危害更为严重。
除对患病动物进行护理和对症疗法之外,主要是针对整个群体的紧急预防性治疗。
除使用药物外,还需紧急注射疫(菌)苗、血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