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 第七章 家禽的传染病 禽白血病
禽白血病
(avian leukosis virus)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临床症状
五、病理变化
六、诊断
七、防制
一、概述
1、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由于这些病毒对鸡能引起许多具有传染性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因此常把它们列在一起,称为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
2、其中最常见的:
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j-亚型白血病
3成红细胞性白血病
4内皮瘤、肾母细胞瘤、血管瘤、纤维肉瘤和骨化石病等
·禽白血病在商品鸡群中普遍存在,各地鸡感染率多在50以上,但发病率仅3左右,个别群可达10以上;
·鸡群发病常在鸡只性成熟之后,呈渐进性发生和持续性的死亡。
主要危害
·引起发病:
产生肿瘤,导致鸡的死亡;
·造成鸡群免疫抑制(侵害法氏囊):
继发诸如传染性法氏囊、鸡传染性贫血等免疫抑制病;
·影响生产性能:
鸡群发育不良,表现为开产推迟、高峰期短、产蛋率下降、受精率低和孵化率下降等;
·污染疫苗:
垂直传播还会对活毒疫苗产生污染。
二、病原学
1、分类:
(1)反转录病毒科,禽c型反转录病毒属;
(2)病毒粒子仅存在于细胞浆内,呈球状,外部有纤突,直径为70~100纳米,属于单股 rna;
(3)根据病毒囊膜蛋白抗原不同,alv可分为a、b、c、d、e、f、g、h、i、j等10个亚群,仅有a~e和j亚群能从鸡分离到;
(4)e亚群病毒对鸡是低致病性的,通常不会引起病理变化和经济损失;
(5)目前在肉用型鸡群中以小亚群白血病毒为主,具体到某一次疾病可以是一个病原(跟沙门氏菌一样),目前a、b和j亚群在商品鸡中最常见;
其中a和b亚群以淋巴细胞瘤为主的白血病,j亚群主要引起肉鸡以骨髓细胞瘤为主的白血病。
2、培养特性
(1)多数毒株在11~12日龄鸡胚中良好生长,可在绒毛尿囊膜上产生增生性痘斑;
(2)病毒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增殖,但大多数不产生细胞病变,只有少数毒株能使细胞变圆。
3、抵抗力
(1)病毒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
(2)对热抵抗力弱,病毒在-20°c很快失活,病毒材料需保存在-60°c以下;
(3) 本群病毒在 ph5~9 之间稳定。
4、病毒类型
外源性病毒:
指不会通过染色体传递的alv病毒,致病性强,包括a、b、c、d、j5个亚群,其中c、d亚群很罕见;
内源性病毒:
可通过染色体垂直传播,通常致病性很弱,引发遗传病,有e亚群;鸡群净化主要是a、b、j三种外源性病毒。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鸡和带毒鸡,尤其是带毒鸡在本病的传播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病毒血症的母鸡,本身没有病状而其产的蛋常常带有病毒。
2、传播途径
以种蛋垂直传播为主,也能水平传播。
病鸡的卵泡和输卵管内浓度极高。
孵出病雏通过粪便横向传播。
3、易感动物
(1)自然条件下,只有鸡能感染,但rous肉瘤病毒人工接种野鸡、珠鸡、鸭、鸽、火鸡等,可引起肿瘤的发生;
(2)通常以4~10月龄的鸡发病率最高;母鸡的易感性比公鸡高。
四、临床症状
禽白血病由于感染毒株不同,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也不同(毒株对不同组织嗜性不同)。
(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成红细胞性白血病
(3)成髓细胞性白血病
(4)血管瘤型白血病
(5)内皮瘤、肾母细胞瘤、纤维肉瘤和骨化石病等
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自然发病的鸡都在14周龄以上,到性成熟期后的发病率最高。
(2)临床上无特征性症状,仅发现鸡冠苍白,皱缩,食欲不振或废绝,下痢,消瘦或衰弱。
(3)肿瘤主要见于肝、脾及法氏囊,也可侵害肾、肺、性腺、心脏等组织。
2、j-亚型白血病
(1)1988年英国开普顿动物保健研究所 pynae及其同事首次从肉鸡群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禽白血病病毒。
(2)用血清学方法、病毒干扰试验,与主要引起蛋用型鸡白血病的a、b、c、d亚群和内源性e亚群比较后发现,分离的毒株完全不同于以往这些经典亚群,遂定名亚型禽白血病病毒。
(3)j-亚型白血病又称成髓细胞性白血病,表现为腿骨极度粗大,内脏弥漫性或结节性肿瘤,病理切片无法与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区别。
此病主要发生于肉鸡。
(4)引起成年肉鸡骨髓细胞瘤并导致很高的死亡率,在鸡群中无论公母鸡均可发生,由于雄性衰竭,使繁殖力下降。
种母鸡高的死亡率,而使孵化用蛋减少。
(5)其临床表现除了常见的骨髓样细胞瘤外,患病鸡还出现了大量血管瘤病变。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4~18周龄以后发病,在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
·病鸡精神萎顿,食欲减少或废绝,腹泻;
·鸡冠肉髯苍白、皱缩,偶见发绀;
·进行性消瘦、贫血、全身衰弱;
·腹部常明显膨大,用手按压可摸到肿大的肝脏,最后病鸡衰竭死亡。病理变化
·肿瘤主要发生于肝、脾、肾、法氏囊,也可侵害心肌、性腺、骨髓、肠系膜和肺;
·肿瘤呈结节形或弥漫形,灰白色到淡黄白色,大小不一,切面均匀一致,很少有坏死灶。
血管瘤型禽白血病
·垂直传播:
有病毒血症的母鸡产出带毒的鸡蛋,孵出带毒的雏鸡。
该类维鸡不产生抗体,长期带毒排毒;
·水平传播:
雏鸡日龄越小,易感性越强,随着日龄增加,易感性会迅速下降。
13周龄内维鸡感染,感染率和发病率很高,残存母鸡所产的蛋带毒率也很高;
24-8周龄雏鸡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残存母鸡产下的蛋不带毒;
310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不发病,性成熟后产的蛋也不带毒。
血管瘤型禽白血病
·病鸡精神迟钝,鸡冠、肉髯苍白;
·鸡群的产蛋率比正常低10~15;
·血管瘤“血疱”易发于病鸡皮肤表面;
·最早见爪、翼、胸部皮肤出现米粒至豆大的血疱,血疱柔软其内充满血液,如血疱溃破,多数病鸡因血流不止衰竭死亡;
·a 亚群禽白血病病毒除侵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瘤外,还可能形成淋巴白血病。
一旦发展为淋巴细胞白血病,病鸡死亡率将大幅上升。
五、病理变化
根据肿瘤形态和分布分为:
(1)结节型:
肝肿大,有黄豆大、鸽蛋大伙鸡蛋大的灰白色结节,在器官表现呈扁平或圆形,与周围界限清楚,瘤体柔软、平滑、有光泽。
(2)颗粒型:
肝肿大,有灰白色小点(2mm),肝表面呈颗粒状。
(3)弥漫型:
瘤细胞弥漫型增生,有无数细小灰白色瘤灶,使肝呈灰白色或黄白色。
(4)混合型:
肝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大小不等的瘤体,形态各异,呈颗粒状、结节状或弥漫性病灶。
-
肝脏(特别明显)肝脏增大几倍故常称作“大肝病”。
肾肿大,散在肿瘤白斑;肺及卵巢肿瘤,法氏囊极度肿大。
血管瘤常发生于皮肤和内脏器官,表明形成血疱或实体瘤,易破裂,可引起致死性出血。
六、诊断
·常根据血液学检查、病理学特征、结合病原和抗体的检查来确诊;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应注意与马立克病鉴别;
·病原分离和抗体检测是建立无白血病鸡群的重要手段。
实验室诊断
·elisa可检测禽白血病病毒抗体。试剂盒有两种,一种是alv-a/b抗体试剂盒,另一种是alv-j抗体试剂盒,只能检测a/b或j亚群的抗体。
c、d亚型在临床上少见,检测的意义不大;
·pcr可检测a、b、c、d、e、和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基因。
七、防制
对本病的控制尚无切实可行的方法,无疫苗。
·消除垂直传播:
种鸡在育成期和产蛋期各进行2次检测,淘汰阳性带毒鸡,从源头净化核心群;
·防止交叉感染:
种蛋、雏鸡应来自无白血病种鸡群,不同来源的雏鸡不要混在一起。实行全进全出制,育维期(最少1个月)封闭隔离饲养;
·切断传播途径:
孵化器、出维器、育雏室和所有设备,每次使用都彻底清洁和消毒;
·处置:
密切关注鸡群发病死亡动态,隔离发病鸡,一旦发生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则对发病鸡作淘汰处理。
最根本的防制措施是培养无白血病的鸡群,通过反复检疫和病原分离,确信无各种鸡白血病病毒,其后代母鸡血清无各种白血病病毒的抗体,这时的鸡群方可扩展成种鸡群。
思考题
·alv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如何消除鸡群中的alv
·如何鉴别al和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