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印画
在前朝的时候,最流行的也只是单色印刷而已。到了本朝在一众匠人的努力下,慢慢的发明出了双色套印,书本上开始能看到彩色的图画了。然而,这些对于印制一些精美的画作来说,还远远不够,便又有聪明的人研究出了一种水印术。
顾晚风也知道,像现代的那种绚烂多彩的打印技术,是无法复制到古代来了,但是古代自然有古代的好处,聪明又勤劳的人们发明出来的各种印刷术,神奇又巧妙。
她这次因为想要大量的印刷书籍和绘画作品,所以在印刷术这方面下了大功夫,走访了好些技艺高超的师傅。
甚至有一次,顾晚风打听到一个雕刻村,那整个村子里的人都以做刻工为生。其中有位老人被大家尊称为宋老,据说如果谁能请到他出手,那么印好的书籍,一面世就会立刻被哄抢一空。
也是这次下了大功夫去了解印刷,顾晚风才惊讶地发现,这个时候主要还是雕版印刷盛行,活字印刷虽然有,但是用的并不多。
一来活字印刷最好用金属活字,最常用的便是铜活字,然而古代人们的钱可都是铜钱,因此,铜活字的价值可想而知。
二来想要集齐一套比较完备的活字,工程量还是比较浩大的,鲜少有人能耗得起这样长的时间,费这样大的功夫。
等调研的差不多了,顾晚风发现与其一切从零开始筹建,远不如找一个比较大的印刷作坊,与其合作来的更加便利和有用。
她托林修竹帮忙,很快林修竹给她介绍了一个姓刘的老板。
刘老板本来是做盐道生意的,积累了点钱财之后,因着个人喜欢读书藏书,便筹建了一个印刷作坊。
林修竹在酒楼设了宴,陪顾晚风一起宴请刘老板。这位刘老板是位瘦削的中年人,皮肤黝黑,眼神里带着一丝精光。
顾晚风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跟刘老板稍微讲了一下,刘老板听后大为赞赏,甚至主动降低了价格。
顾晚风放下茶杯,说道:“这次我想先印一批文学类的书籍,经诗子集可能都要印一些。下一批我打算印些技法类的书,比如关于医学的,农学的,还有厨艺的,印染,木工,和建筑,裁衣和织布。第三批我打算印制一批工具书,比如一些诗韵和一些科举必备工具书。”
刘老板转着手上手指上的玉扳指,有些踌躇的说道:“少夫人的想法是极好的,但是恐怕并没有许多这些书啊。尤其是关于裁衣,厨艺,木工,建筑这些,我这些年也没少收藏书籍,都鲜少有见这种书。”
顾晚风最近把这附近的几大书铺小店都跑遍了,深知刘老板说的确是实情。她点点头,说道:“尽力而为吧,有些事情也是无可奈何。”
她想了想,问道:“刘老板是久做这个行当的,不知道如今印一本书大概需要多少银子?”
刘老板摇摇头,说道:这个价格是不固定的,上下相去甚多,若是只论单本书的话,一般单块雕本就需要十多文,加上刻字匠刻字的工钱,和纸张印墨的费用,低的可能三十文钱就得一本,高的可能一两银都未必能印的得来一本书。”
顾晚风有些好奇,“何以这些书的成本价能相差如此之高?”
刘老板说道:“印一本书所牵扯到的刻,印,纸,墨,一向都有上中下各种不同档次的价格。单说刻,一些比较好的刻字工,就要比普通的刻字工工钱高,每刻百字差不多高出五到十文钱。此外用来做雕版的材料不同,价格也是不同的。”
说到这里,刘老板喝了口茶,才接着说下去:“单说便宜一点的木雕板,好的就会用枣木去做,差一点的梨木,每一块板又相差数文钱。纸的相差就更大了,最好的纸是永丰绵纸。然而,一般印书大家都舍不得用那么好的纸,更多的是用竹纸和毛边纸,可光是竹纸,其质量又有上中下不等。其次便是墨了,用来印刷的墨,好墨和差墨的相差价格足足几十文钱,甚至能达到上百文钱。”
顾晚风震惊了,她没有想到这里面的差别会有这么多。
而刘老板很快又说下去:“我记得去年,一位豪绅想刻印一本家谱,特意交代要选用上好的棉纸,更要用最好的鹤溪药墨。他说他说的这种墨,产自扶风,是在墨里面加入了藤黄,冰片等中药材,可以防霉防虫。当然了这种种叠加之后,那豪绅印一本小小的家谱,足比印一套二十卷的书还要贵呢。”
顾晚风听明白了,这就是普通本和精装本以及收藏本的区别了。然而,她想尽可能的传播知识和文化,自然就不能眼馋那些上好的绵纸以及上好的药墨。
只能学习中庸之道,在保证书本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压低书的成本价,以便于可以让更多的人买得起这些书籍。
她和刘老板越谈越投机,顾晚风干脆入股了这个作坊,成为了这个作坊的二老板。
刘老板是个做实事的人,他和顾晚风谈定了事情之后,当天下午便开始汇集人手。
两个人汇聚了一批刻工,精心挑选了一批书籍和绘画进行印刷,印刷之后又尽可能的压低它的价格,着人四处售卖,以便可以让这些精巧的学问,传播得更远,传播给更多的人。
忙完这些事情,顾晚风也已经出来的够久了,差不多就要踏上回程了,因为之前来去匆匆,一直都没能在海边好好玩玩,这次他们直接就沿着海岸线往回走。
沿着海岸线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一路上的大海都看个够,把各处的海鲜都吃一遍。
看的多了,顾晚风发现每处的海都是有细微不同的,而且运气好的时候可以赶上赶海。
赶海可真是太好玩了,不论是顾晚风还是林修竹,或者两个孩子以及随行的大人们都十分热爱这项活动。
顾晚风他们在出发回程的时候就提前做了准备,找了当地人询问如果赶海的话都有哪些地方可以,赶海都有哪些注意事项?怎样赶海才能有最大的收获。
询问的一清二楚之后,顾晚风便带着大部队出发了,只花了半天的功夫,他们就到达了第一个适合赶海的地点。
那渔人说过赶海最主要的就是挖贝壳,抓螃蟹,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收获不少鱼,有些鱼还特别值钱。
为此准备工作也是不能少的,最好是能带一些铲子,木桶,盆子,抄网。
顾晚风给围着自己的几个人传授听来的经验,她兴致勃勃的说道:“刚才的渔人大哥说了,若是我们中有善水的人,其实可以潜到水下面去,在那里能找到更多东西呢。”
当然了,赶海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的,要特别注意涨退潮时间,要退潮的时期去,初一和十五都会退大潮,最适合赶海了。
顾九天说道,“可是现在离初一和十五都很远啊,难道我们不能赶海了吗?”
顾晚风摇摇头,“当然不是啦,只不过可能没有那个时候的收获多而已。”
说到这里,顾晚风又想到了那渔人大哥的一些交代,连忙补充道:“对了对了,我们还得再准备一点东西,小铁铲、小铁钩,若是遇到牡蛎、海虹,附在石头上面,没点工具可取不下来。还要有个小耙子,能在沙里挖蛤蜊。”
顾晚风把自己学到的全部都交代一清,然后几个人便开始找最近的渔家,去购买各种用具。
等他们备齐所有的工具,立刻急慌慌的来到海边,这边似乎刚刚退了一场小潮,零星的有几个孩童拿着小桶在沙滩上走来走去。
顾晚风他们几个一人拎一个桶,拿一个小铲子,迅速的加入了赶海的队伍。
经过一个多时辰的寻找,几个人再次汇聚在一起,一看,林修竹的收获是最多的,顾晚风的收获居然是最少的,因为她把好多时间都用来捡贝壳了,所以她收获了一桶完全不能吃的,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贝壳。
好在把大家的东西聚在一起,也够他们几个人吃了。然而,当他们提着东西来到马车旁的时候,才发现如果想要烹制海鲜的话,他们缺少很多东西。
首先,很多海鲜清洗起来都很费劲,他们带的水不够。其次,烹制海鲜需要很重的配料来调味。很显然,马车上也并没有备太多这些东西,大家面面相觑了一会儿,顾晚风提议道,“要不我们去找一个渔家,托他们帮我们把这些东西烹煮了,如何?”
一群赶海赶的肚子咕咕叫的人都纷纷点头同意。很快,他们就近找到了一个渔家,那大婶听说了他们的来意,笑呵呵的说道:“这有什么难的,等着很快就好。”
几人刚围坐在院子里的小桌子旁,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就端来了一盘小鱼干和一盘小螃蟹,高兴地对他们说,“你们尝尝,可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