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女真全宰了,《国运论》第二讲
受到了苏白的鼓舞,朱棣更是精神大振,眼神都变的不一样了,此刻无比的坚毅。
“多谢苏先生!”
朱棣振臂一呼,郑重其事的朝苏白行了一礼。
奈何动作有些僵硬,显然没有隔壁那爷俩标准。
“免了,不必多礼。”
苏白混不在乎地挥挥手,严肃道:
“等我死了以后,你小子有朝一日,要是真成了将军,那时还认我这个老师的话,就去把建州女真灭了,就当完成为师的遗愿了”
“鸡蛋黄都摇散,蚂蚁洞里灌开水,只要是能喘气的,一个也别想跑,全他娘的宰了!”
“啊?”
朱棣闻言一怔,茫然不知所措。
建州女真?
辽东那边的蛮子?
什么情况?
他们怎么苏先生了?
这得是结了多大的仇啊?
“苏先生,敢问”
不等朱棣的话说完,苏白便抬手打断,不容置疑道:
“甭问,问了我也不能告诉你,你就说答不答应?”
看苏白的态度坚决,朱棣也不敢惹人嫌,捶胸道: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苏先生交代的事,我指定不能含糊了,您放心!”
苏白心满意足的笑了,举起酒杯:
“好!”
苏白的“临终遗愿”,让密室里的朱元璋和朱标也都听懵圈了。
根据之前的调查,苏白从小到大,就没出过远门,直到一年多前,才鬼使神差的来了京师。
这又是何时与建州女真结下了恩怨?
那帮蛮子可是远在辽东啊!
没道理的啊
思忖片刻,朱元璋皱了皱眉。
竟是莫名的有些压抑,是他形容不出来的滋味。
“老大。”
“儿臣在。”
“回去查一查辽东的女真部族,看看最近那些蛮子有什么动静。”
“是,父皇!”
交代完朱标,朱元璋凛然想到了另一件事,又问道:
“对了老大,辽东那边女真部落,是不是还保留着原来的旧制?”
朱标苦笑道:
“是的父皇,毕竟女真各部还都处于北元的治下”
朱元璋若有所思,点了点头:
“广袤的森林和黑土,拿来开垦农田再合适不过,利用好辽东的资源,应该够咱大明百姓吃好久了”
朱标倒抽一口凉气,惊讶道:
“父皇这是打算向辽东扩张了?”
朱元璋虎目中闪过一抹狠辣之色,哼了一声道:
“扩张?收债!”
“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人没多少,跳的挺欢,以后都给咱遵用汉法,束发戴冠,剪了那狗尾鞭子,看大脑门就恶心!”
“不知美丑!”
“若实在管教不好,那就照苏先生说的来,全他娘的宰了!”
“什么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还有乱七八糟的部落,一个都别留!”
朱标下意识地打了个寒颤。
心说,爹您这可比苏先生狠多了!
苏先生只说灭一族,到您这直接全灭了!
“话说,苏先生”
朱棣看苏白面色有些微红,便想趁着苏白酒劲上头,多问一些干货出来,也好方便自己救人。
“大明开疆扩土,朝廷给百姓让利,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啊?”
“若是直接给钱,是不是不太妥当?”
苏白打了个酒嗝,一把拍向朱棣的大腿,瞪眼道:
“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问?”
“给钱你能给多少?就算你把北元皇室那点家底掏干了,也不够给全国百姓分的!”
朱棣呲牙咧嘴,却又不敢叫疼,为了套话也是豁出去了,讪讪道:
“那该用什么法子啊?”
“我脑子不好使,书读的也不多,苏先生又不是不知道”
苏白嫌弃的白了他一眼,摇头叹息:
“农税全免!”
“啊?全免!”
“对,就是全免!”
“不是苏先生,农税全免了,朝廷咋办啊?”
朱棣人都傻了,瞠目结舌道:
“大明当下的农税,已经非常低了,仅为前宋的八分之一,可即便是这样,也依旧占据税收大头,其次才是盐税、商税这些。”
“真把农税免除了,老百姓倒是高兴了,朝廷还不得瘫了?”
苏白打了个哈欠,慵懒道:
“所以我刚才就说了,一个人的力量太小,根本成不了什么事,就算你是皇帝,也不是想干啥就干啥的。”
“听个热闹就行,别当真。”
朱棣有些急了,不死心道:
“要是不全免,在目前的基础上,再减半可以吗?”
“不行,必须全免!”
苏白不容置疑的说道:
“若不全免,任你再怎么降,也都是徒劳无功,反而增添国库压力,费力不讨好。”
“只要农税还存在,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苏白说的这些,再次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朱元璋狠掐眉心,脑袋已经开始嗡嗡的了。
要知道,他就是从苦日子过来的,深知民间疾苦,斟酌再三订下的税率,已经是低的不能再低了。
再次减半竟都不行,必须全部免除?
这又是唱的哪出戏啊?
纵观历朝历代,还没有任何一位帝王,开这样的先河吧?
百姓要吃饭,朝廷也得吃饭啊!
这不是胡闹吗?
“还请苏先生明示!”
朱棣苦思冥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索性也不自寻烦恼了,直接开门见山的询问苏白。
苏白起身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下发酸的筋骨:
“下堂课再讲。”
“三言两语也说不明白,这其中涉及了《国运论》里的第二讲,等明个再说。”
“《国运论》又是个啥?”
朱棣念叨着崭新的名词,不解其意:
“咋上来就第二讲了?第一讲呢?”
苏白一脸无语,走过朱棣身边时,拍了拍他的天灵盖。
“课才刚上完,我人还没走呢,就给全忘了。”
“你可真行!”
说罢,苏白便回去睡觉了。
留下呆若木鸡的朱棣,还傻傻搞不清楚状况。
“已经讲完了?”
朱棣苦恼地揪着胡茬,忽然如梦初醒,反应了过来。
“《国运与老天爷的固然联系》?!”
隔壁正在偷听的朱元璋屏息凝神。
深深记下了《国运论》三个字。
朱元璋咂了咂嘴,竟有些意犹未尽。
“咱们也回。”
“去把李善长给咱叫过来。”
“等会!先别叫了,还是明日早朝再说吧”
朱标尴尬一笑,赶忙点头称是。
心里明镜似的。
这是想装一波大的!
ps:还有读者大佬在看吗?
评论区好冷清,数据也好惨淡,看不见大佬们的身影,小作者的心好慌。
恭请各位大佬们踊跃提意见!
小作者拜谢!
<!--
-->
<script id="halfhidden_script">("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span style=\"background: url(//sfaloo/wap/images/newwap/first-page/backpng) no-repeat center center/100 auto;width: 012rem;height: 023rem;display: inline-block;margin-left: 01rem;vertical-align: middle;transform: rotate( 270deg );-webkit-transform: rotate( 270deg );-moz-transform: rotate(270deg );-o-transform: rotate(270deg );-ms-transform: rotate(270deg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