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剪辑历史:开局盘点十大帝皇 > 第二百五十四章:王朝云

第二百五十四章:王朝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当然,人生总是有起起落落的,这也正常。

    黄州呆了五年之后,苏轼也到了起复的日子了,

    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

    神宗驾崩了。

    这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

    宋神宗还在的时候。

    王安石是宰相,得到皇帝的信任,位高权重。

    但是当宋神宗死去之后,一切却又有了改变。

    哲宗上位了。

    嗯,就是那一位宋朝罕见的马上皇帝。

    但是年幼的哲宗,并没有亲政,当时把持政权的是太皇太后,高氏。

    原本苏轼这个年纪,已经是不准备继续跋山涉水,再去其余地方了。

    四十七岁的年纪,也不低了啊。

    所以他原本是在常州,都已经选好了自己坟墓的地址。

    这地方水网交错,风景优美,还有许多的朋友,身边也有着家人的陪伴。

    还不缺钱。

    真的是个养老的好地方。

    但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

    之前说了,在其余人看来,其实苏轼的政治立场很明确,也是反对王安石的人。

    所以他会因为王安石的得势而被贬。

    同样,他也会因为王安石的失势,而扶摇直上。

    这是党争,也是一种补偿,更是一种官场上面的隐藏的规矩。

    是的,太皇太后高氏并不喜欢王安石。

    他反对变法,所以启用了王安石绝对的死对头。

    司马光。

    旧党上台,那当年被清算的那些人,自然要回来。

    而苏轼,就在旧党的名单上。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

    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嗯,半年的时间,从一个团练使一路飙升到朝廷三品大员。

    对于自己人,肯定是要宽厚的嘛。

    毕竟旧党是真的认为,苏轼是自己人,所以一路向上。

    但可惜的是,苏轼真的不是旧党的人!

    他看到那些人的所作所为,就和王安石变法那时候,几乎没有区别。

    自己当时被贬,是因为反对变法,现在其余人被贬,是因为赞成变法。

    有区别吗?

    没有区别!

    而且旧党执政之后,以前的那些问题再一次暴露出来。

    贪污,贪腐,各种问题,纷至沓来。

    苏轼看的很清楚,所以他上书了。

    上书抨击旧党,认为新党旧党,那不过是一丘之貉。

    好起来了。

    大伙儿都以为你是旧党,结果你既不是新党,也不是旧党。

    那就坏了事儿了啊,他们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一个人存在的。

    所以他又被诬告了。

    苏轼也没啥办法,新旧两党他都不是,所以无可奈何,干脆直接请求外调。

    所以在京城还没待多久,苏轼再一次的启程。

    这一次的目标,是杭州。

    这是第二次来了,倒也是挺让人感慨的。

    杭州是个挺好的地方,但他来的时间,却不怎么对。

    当时的杭州大旱,饥荒,瘟疫并发,几乎可以说是民不聊生的状况。

    一切还是要慢慢来,一边沟通朝廷,一边开始赈灾。

    苏轼慢慢的在做,一切也慢慢的在好起来。

    老天爷总不会一直不下雨的。

    道理就是这样。

    终于,艰难的日子也逐渐过去了。

    随后的日子里面,苏轼重新整理了西湖,并且开始做民生的攻城。

    他在西湖旁边筑起一道堤坝,用来防洪,也是改善西湖的生态环境。

    后人称之为,苏堤。

    顺便还修了一个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

    在杭州的日子,除了一开始之外,其实都过的还是蛮惬意的。

    但这个日子还没过一年。

    他又被召了回去,其原因是,他们觉得苏轼这个人吧,应该还是旧党的人,而且是文坛领袖。

    当时应该是没想通,现在应该是想通了,所以召回来,准备再用用看。

    实际上苏轼根本就没变过。

    所以这一次召回去,屁股还没坐热,又被调往颍州。

    颍州本来也是个好地方,但这个好地方他也没去多久,一年还不到,甚至刚赶到那边。

    好嘛,又下令要去扬州,然后扬州同样没待一年,去定州了。

    这样的奔波,实在是让人有些感慨。

    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情,一件是他的妻子,王闰之去世了。

    他们一起走过了二十五年,风风雨雨,这些几乎可以说是苏东坡最为动荡的年岁,都是王闰之陪着他一起走下来的。

    但总归。

    还是去了。

    生死无常,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是其中的一件大事,另外一件事情,则是宋哲宗的亲政。

    之前就已经说过了,苏轼既不是新党,也不是旧党。

    而对于哲宗来说,王安石给他的记忆,丝毫不比他父亲要低上哪怕半分。

    所以哲宗上台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全面废除旧党,再次启用新党,进行新政,宋哲宗看的很清楚,他就是要将他父亲没有做完的事情。

    彻彻底底的做完。

    苏轼又被贬了,谁让他两边都不是呢。

    这一次去的有些远,是去了惠州,就是当今的广东惠州一带,那地方,是真的远。

    距离汴梁太远了,以至于,这个几乎成为了流放。

    很久很久以前,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岭南。

    只有歌妓柔奴随行,随后回来的时候,苏轼曾经问道柔奴,岭南那边的风土人情如何?

    柔奴的回答是,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于是当时的苏轼写了一首词。

    是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当时的苏轼或许没有想过,原来有一天,自己也会落得如此的下场。

    是的,被贬惠州的时候,身边的人没有愿意一同前往的。

    愿意去的人,同样也只有一个,同样也是歌妓,顺便还是他的侍妾。

    王朝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