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第二次光子控制实验
几天后。
人联主实验室内。
两台体型巨大的机器静静地躺在实验室正中央。
那是两台单光子控制设备。
两台机器体型一大一小,相对较小的那台是新制造的设备。
两台设备中间,由一根细长的导管相连。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很简单。
这次的光子控制实验目的是验证两颗处于纠缠态的光子能否通过超距作用传递信息。
和第一次实验不同,本次实验需要两颗处于纠缠态的光子。
因此,第二台单光子控制设备直接去除了原先的单光子制造设备。
届时,两颗光子将全部由第一台设备制造。
……
吕永昌神色凝重地站在一台机器前。
“吕教授,实验可以开始了吗?”
一旁传来了汤文山的声音。
吕永昌细细思索片刻,确定没有纰漏后,他轻轻点了点头。
“开始实验吧!”
说着,他伸手按向面前这个庞大机器的开关。
一阵轻微的颤动通过地板传来。
吕永昌面前的那台单光子控制设备中的光子制造仪器开始运作起来。
随着指示灯变绿,两颗处于纠缠态的光子通过导管进入了左右两边的单光子控制设备中。
“零,先对一号光子进行控制。”
吕永昌沉声说道。
“收到。”零声音响起的瞬间,吕永昌面前的单光子控制设备中顿时传来了轻微的嗡鸣声。
至于汤文山,则死死地盯着另一台控制设备的显示器,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小的变化。
“……”
实验室中,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生怕自己微弱的呼吸影响到面前庞大仪器中两颗“脆弱”的光子。
几秒钟等待时间,对于在场的所有研究员来说,就像是一个世纪一般漫长!
寂静的实验室中,只剩下了两台单光子控制设备传来的轻微嗡鸣声。
“……变了!”
忽然,汤文山眼中透出狂喜,高声喊道:“二号光子的状态发生变化了!”
此时此刻,即便是吕永昌也无法沉住气。
他跟随着一众研究员的脚步,朝第二台单光子控制设备跑去。
看着显示屏上快速变化的数字和曲线,吕永昌面色微微涨红,高声朝一旁的摄像头喊道:“零?!”
“教授,目前已进行了100次状态变更实验,二号光子均产生相应变化。”
“是否还要继续更改一号光子状态?”
吕永昌眼中喜色更浓:“继续,按照目标计划进行。”
“收到,总计十万次实验,预计耗时30分钟。”
吕永昌借助深呼吸,压住了内心的狂喜。
还不算成功。
他需要更多的实验样本!
……
半小时后。
“教授,一号光子实验已经完成,总计十万次状态变更实验,二号光子均观测到相应变化。”
零的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中响起。
下一秒,一阵热烈的掌声随之响起!
每一位科研人员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零,开始对二号光子的实验!”
兴奋之余,吕永昌不忘对零下达了第二个指令。
……
第二次光子控制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量子超距通讯技术也完成了大半的技术积累。
现在,实现量子超距通讯的最后一个难关,落到了汤文山头上。
算法。
他需要重新设计一套属于超距通讯的算法。
简单地来说,他需要为光子的各种状态变化建立一个体系,就像摩尔斯密码一般。
只有这样,人类才可以通过改变一颗或者数颗光子的状态,来进行实时数据传输。
“汤老,这项艰巨的任务,我可是交给你了。”
实验取得成功后,吕永昌心情大好,半开玩笑地和汤文山说道:“这么重要的项目,您可千万别掉链子啊!”
汤文山自然听出了吕永昌话语中的调侃意味,他先是瞪了一眼面前满脸笑意的吕永昌,随后哈哈大笑着说道:“放心。”
“有零的帮助,这点任务我要是还做不好,我这院士,也算是白当了!”
吕永昌笑着点了点头。
说的没错。
有零这个强人工智能存在,算法问题反而成了所有科研项目中最容易突破的点。
他扭头看着两台庞大的设备,脸上笑容渐渐淡去,眼中透出几分淡淡的不满,喃喃自语道:“可惜了。”
“嗯?”
“可惜?”汤文山愣了愣神,赶忙伸手掏了掏耳朵,生怕自己听错了,“什么可惜了?”
“实验不是进行地很顺利吗?”
吕永昌缓缓摇了摇头:“这两台东西太大了。”
“再加上其他的功能部件,估计体积还要增加数倍。”
“这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场景。”吕永昌皱着眉头估算了一下,“目前只有鸾鸟系列星舰才可以搭载这种超距通讯设备。”
“这对于未来的星际战争,恐怕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接下来,我可能需要对这个装置进行缩减,只是……这项工作难度会比较大。”
面对吕永昌的烦恼,汤文山满不在乎地摆了摆手说道:“这都是小问题。”
“以目前人类文明的规模,在鸾鸟星舰上装载超距通讯设备已经足够了。”
“至于下级星舰,完全可以借助鸾鸟这个平台来传递信息。”
“毫秒级别的延迟,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更何况,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鸾鸟系列星舰的数量来尽可能减小延迟问题。”
汤文山随口说出的话语,却让吕永昌眼前一亮。
有道理!
不愧是搞通讯的大佬,短短几句话就解决了他的困扰!
届时,只需要将鸾鸟星舰和玄女星舰搭配在一起使用,就足以解决这个难点!
他愿称之为星际时代的“步坦协同”!
“还有一个问题。”吕永昌眼神微微一动,继续开口说道,“这几天的实验下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严格意义上来说,量子超距通讯技术,并不是真正的超距通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