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见义勇为的秀才(五)
正月十六一大早,外面的天还黑蒙蒙的。罗伊被老张氏从温暖的被窝里拎出来。
昨天晚上罗伊一直忙着修炼,因为这个世界灵气稀薄,她只能从空间里拿出一些洗髓丹,配合修炼,多番折腾之下,最近才刚晋升到练气一层。
当然,精神力的修炼她也没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精神力的强大可以促使她修炼起来更加容易。如果不是她拥有这么强大的精神力,哪怕再苦修几个月也很难引气入体。
离开暖烘烘的被窝,罗伊很快清醒过来。飞快的穿好衣服,接过老张氏准备好的帕子擦了擦脸。冲着老张氏露出一个微笑,嘴里喊道:“奶,早。”
老张氏笑着拍拍大孙子的头,催促道:“准备好了吧,一会你爹带你去学堂,以后进了学堂每天都得这么早起来,到时候奶奶可不叫你了,你得自己起来。如果去晚了,先生可是要罚你的。”
罗伊眨了眨眼睛,一本正经的承诺:“奶奶,我长大了可以自己起床了。您放心吧。”
老张氏被她小大人模样逗得合不拢嘴,催她赶紧出去,爷爷和他爹正在堂屋等着她呢。
他们家因为男人们都会点泥瓦匠手艺,所以比其他村民家里条件要好一些,家中养了一头老黄牛。
这年头老黄牛金贵的很,是家里的重要财产,平时都好吃好喝伺候着,只有农忙的时候才拉出来用。现在老黄牛有了新的使命,那就是每天送小主人上学堂。
他们所在的村子叫白沙村,正好在长寿镇和平远县中间的位置。李老头和李老大商量后,决定把罗伊送到平远县的学堂读书。
县城虽然不大,但也有四五家私塾,其中最有名的是孟家学堂和蓝家学堂。
孟家学堂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老秀才开的。因为这位先生考中秀才之后,几次去考举人都落了第,最后也息了科举的心思,索性开了家私塾教书育人。
孟秀才为人严肃刻板,教书却很用心,每名学生一年的束脩是二两银子,这些年零零总总也培养出了几位秀才。
蓝家学堂则是一个辞官归家的老进士开办的。蓝先生科举当官后,因为无法忍受官场的各种倾轧和尔虞我诈,一气之下就辞官回了老家。
因日子实在无聊,蓝先生索性就在家开起了学堂,他只接收有天份的学生。因为对学生的要求太高,所以在蓝先生的学堂求学的学子并不多。
但蓝先生有本事,先后两名学生都考中了举人,之后蓝家学堂就在整个平远县大名远扬,很多官家子弟和地主老财都想把孩子送进去,希望能在蓝先生的教导下搏出一个锦绣前程。
这次李老头和李老大就打算先送罗伊去蓝先生的学堂试试,如果蓝先生不收再把她送去孟秀才那里。
这幅身体如今已经7岁了,放在现代还只是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可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个半大的孩子了。罗伊安静的坐在牛车上,闭着眼睛做瞌睡状,精神力如巨型的渔网一样辐射出去,观察周围的环境。
因为春节刚刚过去,地上的积雪还未完全化掉,显得一切还灰扑扑的。积雪下的麦苗隐隐透着暗绿,昭示着春天将要来临。
远处有农人在清理路面和沟渠,以便来年农忙的时候使用。农人们脸色黝黑,身材瘦小,衣衫破旧,几乎个个都有补丁,背也都微微驼着,仿佛不堪生活的重担。
罗伊微微皱了下眉,通过观察她发现普通农人的生活极为不易。看来日后倘若做了官,还得想办法提高农人的生活水平,起码要做到让他们衣食无忧。
李老头看到自家大孙子皱起的眉,关心的问道:“阿宝,你是不是不舒服?”
李老大听到自家老爹的问话,也担心的扭回头看向儿子。
罗伊睁开眼,摇了摇头。“爷,我没事,就是有点担心一会先生问话,我该怎么回答。”
听到孩子的回话,李老头和李老大对视一眼,面面相觑。实在是他们也没上过学堂,压根不知道待会先生会问什么话,只能安慰孩子。
“待会先生问什么你照实回答就行,进不去蓝先生的学馆,咱们还能去孟先生那里,孟先生那肯定没问题。”
罗伊做受教状,心中毫无波澜。她在做第一个任务的时候,也上过几年学。
当时侯府请了先生来家里教书,虽然学的不是四书五经,都是些女孩子学的《女戒》、《女论语》等。但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这些启蒙书也都正经学过。
所以她对于接下来可能面对的考核,并不担心。
牛车晃晃悠悠的进了县城,又穿过大街小巷,终于到了蓝家学堂门口。
罗伊没让亲爹扶,自己利落的跳下了牛车。
李老头和李老大看孩子动作轻快,精神头也很好,心里就踏实下来。
蓝家的学堂在县城的西面,古代人讲究东富西贵南贫北贱,由此可见蓝家在县城的地位。
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三进的宅院。学堂就在第一进,守门的门房是个三十来岁的壮小伙,看到有人带着孩子过来,心下了然。
“你们是要来拜师的吧?”小伙子有礼的问道。
李老头上前几步拱拱手,笑着回应:“小老儿今儿带着孙子前来拜师,麻烦您通报一声。”
小伙子显然见惯了这种事,说了声“稍等”就转身进了院子。
没多久就有一个身穿儒服的中年学者走了出来,来人眼色清明,须髯飘飘,脊背挺直如松,行动间宽松的青色儒服随风飘荡,很有一股子文人风骨。
蓝先生走到他们面前,站定,眼睛扫了三人一眼,最后定格在罗伊身上。
“小子,是你要拜师吗?”
罗伊向前几步,拱手长揖:“见过蓝先生,小子乃长寿镇白沙村人,久闻先生大名,特地前来拜师求学。”
蓝先生看着在自己面前彬彬有礼的小儿,心中惊讶于孩子行为有度、面无怯色,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