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建文削藩
宛如一声惊雷,在朱元璋耳畔炸响。
他整个人从上到下石化,一时陷入呆滞。
其余诸王的面色亦十分精彩。
僵立数秒后,他们像是一群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一样整齐划一地扭过头去,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朱棣,大为震撼:
“……厉害了啊四弟/四哥!咱以前没发现,你还有这样的本事?”
朱棣同样大为震撼:&34;不瞒你们说,我自己也没发现……我还有这样的本事……&34;
——大哥朱标既嫡且长,已经做了二十年太子,咸望之高冠绝诸王,一旦登基为帝,天下江山尽在掌握。他一个小小燕王,哪里来的勇气起兵造反?而且最后居然还真能凭一隅之地夺取大明江山社稷?哪怕在梦里在他也不敢想这么美的事啊!
————除非自己寿命悠久,在大哥去世之后,凭实力推翻了侄儿或侄孙的皇位。
想到这里,朱棣的内心像是被小爪子挠了一下,从前因为种种因素被按捺下去的野心像是得到了肥料浇灌,疯狂上涨。
难道……自己也有机会问鼎之轻重?
看仙人之意,那个永乐大帝恐怕干得很不错,既然如此,自己为何不能做天子?
朱棣正蠢蠢欲动之时,朱元璋总算从震撼中回过神来,于是西伯利亚寒风降临。
“……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
他加重语气,复述了一遍这九个字,凌厉的眼风如刀刮向四子朱棣。
“老四,你来说说,你怎么从燕王变成了永乐大帝,还和咱一样成了‘祖’啊?”
朱棣: &34;…&34;
朱棣委屈,但朱棣不说。
——这应该去问那位明成祖啊!
——永乐大帝干的好事,与我燕王朱棣何干?
他嘀嘀咕咕几句,觉得自己可太冤枉了:&34;……父皇也真是糊涂,拿尚未发生之事来问我,我又哪里知道其中缘故呢?”
当然,要是真能知道燕王是怎么变成永乐大帝的,他一定要好好答案——这句话朱棣只是想想,聪明的他没有说出口。
但他嘴里的小声嘟嚷却被朱元璋耳尖地听到了,这位大明开国皇帝怒极反笑:“你还敢喊冤?
——小兔崽子,给我过来!”
他抄起手,就要把这个逆子暴揍一顿。
而见势不妙的朱棣连忙转身就跑,拿自己的兄弟们当盾牌,反应迅速地绕到一群哥哥弟弟身后——还没当上永乐大帝,却要替永乐大帝挨揍,这不就是不曾偷吃却被人当贼打吗?等自己偷吃了再打不迟啊!
更何况,同为朱家血脉,这大明天下凭什么只有大哥一脉能继承?藩王若非逼不得已岂会造反?事情真相尚且不知,父皇却不问青红皂白骂自己,未免太偏心了吧!
他一边躲还一边冒头喊:“爹你要揍就去揍永乐大帝,儿子我是清清白白的呀!”
这一举动简直不亚于火上浇油,朱元璋挽起袖子,拿过藤条就要开打,还好一群哥哥弟弟还算讲义气,赶紧帮忙在两边劝阻:“老四你少说两句!”“四哥你就闭嘴吧!”“怒易伤肝,父皇保重身体……”
好在关键时刻,最大的受害者朱标及时出现,将朱元璋拦了下来,他从容道:&34;父皇莫急,四弟非复逆之人,或许是儿将来走了岔路,辜负了父皇的厚望,一如桀纣之君,四弟不过效仿周武而已……&34;
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太子朱标直接将错误揽到了自己身上,宁愿揣测是自己将来成了曾君暴君,也不肯猜忌弟弟,这样的举动,朱元璋看在眼中,顿时十分欣慰。
他一改方才的晨怒之态,似乎轻而易举就被朱标安抚住了:&34;太子贤德孝顺,朝野皆知,岂可以桀纣之君自比!”他说着瞪了一眼朱棣,“还不谢过你大哥,不然今日这顿板子,你是怎么都逃不掉的。”
朱棣大松一口气,这才走了出来。
“还是大哥知我,不像父皇……”
见朱棣一脸感激拜谢太子,而太子亦是笑盈盈地扶起弟弟,俨然一派兄友弟恭,朱元璋十分满意,紧绷的表情也松了下来。
永乐大帝本身应该做的也不错,这一点朱棣能看出来,朱元璋又岂能看不出来?他之所以如此愤怒,其中固然有七分真心,也有三分是假意,是做给所有人看的,尤其是太子————明知燕王将来篡位,他却不做任何表示,岂不是让太子寒心,也助长诸王的野心,甚至让投机者蠢蠢欲动?
如今朱元政章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心中的继承人只有太子朱标,朱标用实际行动让所有人看到了他的胸襟,而朱棣不惜&
34;惹怒&34;皇帝也要大声叫屈,又何尝不是在大声&34;表忠&34;,表明他绝对不曾觊觎皇位?
这一波互动下来,结果就是一家人恢复齐乐融融,齐心观看仙人的盘点。而在这段时间里,水镜中已介绍完朱棣的出身——
【朱棣,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四子,生母不明。朱棣本人声称是孝慈高皇后嫡出,可信度存疑的《明史》也如此记载,并将朱元璋前面五个儿子都记载为高皇后嫡子。后世史学家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以为其生母大概率是某位嫔妃,本身只是高皇后养子。】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大封诸子为王,地位只在天子之下一等,王侯公卿都要俯身下拜,并托付诸王以重任。其中九王镇边,以宿将辅佐,控制要害关隘。其他诸王则封于内郡。并且规定每府藩王设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万九千人”,就连中央派到各地镇守的兵马,军情紧急时也可以听从藩王调遣。】
【在众多藩王中,晋王朱桐与燕王朱棣身上尤为寄托朱元璋的厚望,曾经数次派他们出兵塞外,或是筑城屯田。出征时,就连宋国公马胜、颍国公傅友德这样的大将都受其节制。特别是燕王朱棣,由于他屡次出击打败残元兵马,朱元璋对他委以重任,甚至令他&34;节制沿边士马&34;。】
【在当时,曾有大臣以为这样十分不妥,上书劝谏朱元璋,想一想汉朝七王之乱和晋朝八王之乱,希望朱元璋能对诸王的封地疆域及卫兵数量加以节制,否则,数代之后尾大不掉,诸王割据一方,大明就要步汉晋之前尘。朱元璋却因此暴怒:“你敢离间天家骨肉?!”上书的大臣就此丢了性命,也就没有第二个人再跳出来唧唧歪歪,拿着白菜钱替朱家的江山操心。】
看到这里,汉景帝有一肚子的槽要吐:&34;这朱家皇帝是有什么毛病,怎么偏偏要学高皇帝?给自己儿子封王封侯时开心了,不知道后世子孙要头疼多少年吗?”
————要不是他提前学习了儿子的推恩令,现在说不定还在处理七国之乱的后续呢!
————就知道给后辈添麻烦的祖宗都是屑!
朱元璋本人则是陷入沉思。
本来他一直觉得自己的想法没毛病,但是朱棣这个活生生的例子生生打了他的脸。但是分封诸王镇守大明江山是他早就计划好的国策,不如此做,又要如何呢?
/>朱元璋头疼了。
他忍不住再瞪朱棣一眼——都怪这小子给他找事!他怎么不知道这小子这么能呢?
【诸王作乱的问题,朱元璋绝不至于想不明白,但他就是一心要将家业交给儿子。更何况,宋朝的覆亡就是前车之鉴,唐朝的藩镇之乱也历历在目,要有人守边,又不放心外人,当然就只能选自己的儿子了!最重要的是,当时的他有一位十分满意的继承人——华夏历史上地位最稳的太子朱标。】
【大概在他看来,太子朱标上位妥妥能压制诸王。至于朱标之后的大明天子是否会选择肖】藩,那就是子孙后代的事了。】
听到这里,朱元璋连连点头。
“没错,仙人说中了咱的想法!”
他也不是不知道后代子孙可能削藩,反正他在位是不可能对自己的儿子们动手的,以后的事情就让后代子孙们自己看着办吧。他自己却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儿子们吃苦。
下一刻,朱元璋如遭晴天霹雳——
【奈何世事不如人意,作为一位难得集齐皇帝亲睐、百官拥戴,以及诸王敬重,地位稳如泰山的太子,朱标却天不假年。】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不幸病逝。由于太子长子早逝,这一年九月,朱元璋立其第二子朱允纹为皇太孙。为了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皇太孙顺利上位,他不惜挥起屠刀,将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武勋功臣消灭殆尽。】
“标儿!”惊醒过来的朱元璋惊呼一声,扑向自己的好大儿,这位向来流血不流泪的大明天子几乎老泪纵横,“你怎么能……你怎么能让咱白发人送黑发人啊!”
太子朱标的脸色亦是一片惨白。
即便是活了六七十岁的人,仍旧不想死,更何况他还是个风华正茂的大好青年?
骤然得知自己没几年好活,谁能淡定?
其余诸王的心思却是各异。
为太子之死感到难过和担忧的同时,他们恍然大悟—————难怪燕王能当上皇帝!
某些人心中甚至冒出莫名的想法。
……既然燕王可以,自己是不是也能行?
【原本中意的继承人从太子朱标变成了年幼的皇太孙朱允炊,诸王的存在就成了一个大问
题————为大明江山流过血的诸王,愿意听太子朱标的话
,但面对这个凭空捡到皇位的侄子,真的能心服口服吗?】
【朱元璋企图说服自己也说服皇太孙朱允炊:“胡虎作乱,自有诸王讨平,你也能安心。”而朱允文却问:“胡索作乱,诸王讨平。诸王作乱,又有谁来讨平?”这个犀利的问题顿时让朱元璋陷入沉默。】
【我想朱元璋本人一定也意识到了背后存在的隐患,但清除功臣时毫不留情的他却无法对自己的儿子下手,哪怕只是削其势力不伤性命。他只能将问题反抛给朱允败。而朱允纹的回答让他很满意:“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这一段话完全符合儒家的仁义,先礼后兵,万不得已才动武。但一向崇尚严刑峻法的朱元章竟然会赞同这种做法,还觉得朱充炫这样的安排非常妥当,一点都不怀疑自己的好孙子会不会言行不一,也没想过儿子们是否甘心认命,对儿子和孙子的滤镜未免太重了,我只能说离谱。】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汉武帝刘彻忍不住重复了一遍,然后啧啧两声,“话说的真好听,朕半个字都不信!”
瞧瞧他父皇就知道了。哪个皇帝能够容忍一群有封国有护卫的诸侯在自己的地盘上蹦达?就算后者表现得安分守己,顺服无比,皇帝也不可能放心的!只有完完全全没有了威胁的他们,才能让皇帝放心。
因此,以德服人、以礼制人是不存在的,天子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削藩!
不过刘彻倒也不觉得这是多么高难度的事。倘若明朝还在大汉之前,那或许很难,但既然在干年之后,就很简单了。
-照抄他的答案不就完了吗?
但接下来出现的画面大大出乎他的预料。
【事实证明,朱允炫只是话说得漂亮而已。】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纹即位,次年改元建文。他遵照朱元璋遗诏令诸王不必回京,开始谋划削藩之事。大臣高巍、韩郁先后上书,建议他学习推恩令,将北方藩王子弟封于南,南万潘士子弟封于北,则潘王之权“不自而自前”。】
【————不得不说这个建议与西汉时迁徙豪强的陵邑制有几分异曲同工,不曾削蕃,却令藩王无法在某地长久扎下根基。】
【这个建议被建文帝朱允炫拒绝了。】
【有人建议先削燕王——朱
元璋去世之前,排序靠前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标、秦王朱横、晋王朱桐,都先后去世,此时只剩下燕王朱棣,在诸王之中最为年长。加之这些年战功赫赫,咸望亦是最高。】
【这个建议依旧被建文帝朱允炫拒绝。】
【他和自己的心腹齐泰、黄子澄二人旱有定计——先弱而后强。先削周、齐、湘、代、岷诸王。至于为什么第一个选周王?因为他和燕王是同母兄弟,削周王就是剪除燕王手足,变相削弱了燕王朱棣。】
【————这个理由简直令人无言以对。】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朱元璋去世第三个月,周王被废为庶人。建文元年四月,湘王面对官兵捉拿,举家自焚而死。随后,齐王、代王、岷王,陆续被废为庶人。】
看着火海之中熊熊然烧的湘王府,就像高玩难以理解“小学生”的脑残操作一般,刘彻发出了难以理解的声音:“怎会如此!”
而湘王本人更是大叫一声:“朱允坟!”
声音之凄厉令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同样愤愤不平的周王等人都忍不住动容。
此时,朱元璋正和一群太医围在朱标的身边,他们又冲上去将前者团团包围。
大殿之中,传出一片哭诉声。
“爹!大哥!救命啊!!!”
“你们不在,我们被欺负得好惨啊!”
【建文帝削藩速度之快,程度之剧烈,令人难以理解。自古以来,只听说过联弱而抗强。拉拢弱者,消灭强者,方为正道。诸藩之中,真正威胁到皇帝的极少,倘若建文帝先坐稳皇位,对其他藩王施之以恩惠,只打击燕王一人,不仅会让燕王猝不及防,被拉拢的诸藩多半也只会坐视。】
【建文帝却背道而驰,明知燕王朱棣实力最强,威胁最大,不趁其不备给予雪建一击,反而先对弱灌出手,给了燕王充分的准备时间。加之对付藩王行事粗暴,逼得湘王自焚,以至于天下物议汹汹,本该占据大义的天子反而在舆论上落入下风。】
【这个时候,建文帝朱允坟要是一鼓作气继续对藩王下手也就罢了,至少能赞他一声行事果决。偏偏他却开始束手束脚,犹豫不决。一面派张禺为北平左布政使,谢贵为都指挥使,到北平暗中监视燕王府的动静。又以防边之名,将本属于燕王府的护卫全部调走,交到都督宋忠手中,加上另
外三万兵马,屯守开平,对北平虎视眈眈。又派出大将,于山海关和临清两地&34;练兵&34;;一面又对催促他尽快解决燕王大惠的臣子说:“燕王骨肉至亲,何得及此。”可真是正话反话都让他说完了。】
【————燕王朱棣为何而胜,或许还不明。朱允坟为何而败,却已是昭彰于天下。】
【面对朝廷的打压,燕王朱棣选择装病,表面上忍气吞声,不断示弱,暗中与心腹谋士姚广孝密谋出路,“练兵后苑中”,“日夜铸军器”,又假装得了疯病,盛夏之时还围着火炉发抖喊令……其逼真的演技一度骗过了所有人,若非被王府长史葛诚出卖,说不定还能争取到更多时间。】
【建文元年六月,建文帝削藩的脚步终于还是来到北平,来自中央朝廷的庞大阴影一点一点笼罩了这座曾经的帝都。】
【建文帝一出手就是绝杀。收到命令的张禺与谢贵直接率兵包围王宫,要求交出皇帝圣旨中索要的王府属言名单————但不会有人以为他们的目的只有如此简单。燕王府的护卫早已被调走,接下来又要交出属官,下一步,是不是就该燕王主动请罪,然后皇帝顺理成章将之贬为庶人?】
【尽管皇帝的意图如此明显,但又能如何呢?此时的朱棣,俨然已成瓮中之鳖。势单力薄的他,难道还能对抗天下之主?】
平行时空,听到此处的永乐大帝朱棣忍不住怀念往事:&34;是啊,谁能想到朕竟能以一隅之地抗衡天下之主,还赢了呢?”
旁边的胖儿子朱高炽顶着能猫眼吹起彩虹屁:“父皇盖世之才,岂是常人所能料?且天命在父皇,建文之败理所当然!”
“呵呵。”平日里还算受用彩虹屁的朱棣,此时却表现出极强的抗性。他看了看胖儿子脸上那个刚刚被自己揍出来的戴猫眼,不吃转移话题这一套,用堪称如沐春风的语气问,“朕很想知道,成祖如此别出心裁的庙号,太子你是如何想出来的?”
朱高炽小心翼翼瞄了老爹一眼。
……有没有可能,老爹你还没死,俺也不知道未来的俺是怎么想的啊!
他委委屈屈开口:&34;……这个,或许父皇该问未来的皇帝?儿臣想不出如此庙号,只怕未来的大明天子,另有其人罢。”
这下轮到朱棣心虚了。
毕竟,他对太子不满意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不是
为了好圣孙,早就换了太子。难道将来哪一天自己犯糊涂废掉了太子?
这父子二人对视一眼,同时心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