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家父反王朱棣,我造千古王朝 > 第269章 丝绸卖不动了

第269章 丝绸卖不动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走了几十丈两人浑身是汗。

    实在是人太多,摩肩擦踵,王公贵族、士子商人全都往这边涌。

    王半城后悔万分,抱怨道:“这些人天天闲着没事干么?怎么都聚到这儿了?”

    李大长没回答,他的头发散了,气喘吁吁。

    好不容易挤到一处店铺前,两人一看原来是大明银行。

    大明银行全部使用砖石结构,墙非常厚,想打通都比较难。

    据说地基使用了大量的青石,这也是为了防备钱财的丢失。

    王半城见大明银行里人比较少,于是道:“咱们进去看看,顺带歇歇脚。”

    李大长并无不可,挤进大明银行,门口有门卫把守,不是什么人都能进。

    两人顿时觉得轻松不少,这时他们看到了几个熟人,都是丝绸商,一群人互相聊起来。

    王半城道:“你们都来这儿做什么?”

    “换钱啊,你不换点啊,不换钱买不了东西啊。”

    “不就是盐布吗?”

    “多啦,那布铺说是布铺,其实里面还有搪瓷缸,搪瓷盆、肥皂、香水,甚至还有烈酒,人家根本不收金银。”

    经过聊天,王半城才知道,这几个铺子全部只收三种钱,金币、银币、铜钱。

    整块的金银人家压根不要,宁肯不做生意也不收。

    所有金银必须在大明银行里换成金银币才成,虽然被收了点手续费,但无伤大雅。

    正说着他们瞧见周员外带着仆人背着大包东西,在外面挤着。几人大声叫两句,周员外完全没听到,大家才作罢。

    “王员外,您先在这儿歇着,我得赶紧去买东西了,去晚了怕是没有了。”

    几人都是如此说辞。

    王半城摆摆手,示意他们赶紧去。

    不多时屋子里大部分人都走掉,王半城转头问问柜台里的员工,金银是如何兑换的?

    原来直接就是一比一兑换,不过得收点火耗钱,这个要视金银品质而定。

    两人商议后没有兑换。

    歇够了两人就往前面挤,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挤进布铺。

    那里琳琅满目的东西让两人都有些恍惚,几乎什么都有,尤其是市面上出现的新物品,这里应有尽有。

    四面货架上摆满了,玻璃、甚至还有钢铁制作而成的农具。

    这哪里是什么布铺,分明就是个杂货铺。

    问了下价格,这里的东西物美价廉,比如玻璃,比外面只略微贵了点,但品相很好。

    那个砸不烂的钢化玻璃,就让王半城很是心动,但奈何这玩意实在太贵,他舍不得。

    这里比菜市场还要叫人头疼,乱哄哄的到处都是说话声,男人们的汗水在这儿发酵,那味道别说多难闻了。

    王半城实在受不了,先挤出去,跑进隔壁的盐铺,眼睛都直了。

    里面的盐不限量,随便买,全都是精盐。

    甚至还有包装好的,十二文一袋。

    看着是贵了点,但这袋子是牛皮纸,不透水,光这袋子就很值钱。

    盐铺里什么样的人都有,尤以贫民居多。

    这么好的盐,以前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吃得起,现在他们也能吃得起,还不赶紧买些囤起来么?

    富人更是豪爽,有人拿两枚金币,直接买了两千斤,好家伙这够一家人吃上一两年了。

    王半城看了看,也想买点,可一问跟其他铺子一样,都需要金银铜三种钱,直接给金属块,人家压根不收。他想找人换点,可问题是比银行那边贵得多。

    最终他什么也没买就挤出去,回去后累得令丫鬟揉捏好长时间。

    正歇着的他,王思农忽然来了,手里拎着布、盐还有北平府生产出的新奇玩意,喜洋洋道:“爹,看我买了很多好东西。”

    王半城蹭地坐起来,望着儿子怒道:“你换了多少金银币?”

    王思农嘿嘿一笑,“不多,不过五两金子。”

    王半城气得直哆嗦,“这两枚金币才值一两金,你居然跑去换了五两,你这个败家子,老子今天非得打死你不可!”

    王思农一边闪躲,一边举着盐布道:“爹爹,别打别打,我买了三千斤盐,一百余匹布。

    还有这防风灯、玻璃杯,还有两块钢化玻璃,回头咱们可以放在自家柜台上啊。

    这么多东西,五两黄金你也买不到啊。”

    王半城停下,狐疑道:“你都换成东西了吗?”

    “我又不傻,这些东西送到外面,说不定还能涨涨价。”

    “带我去看看东西。”

    三千斤盐不是小数字,用两辆马车拉回来,那马都累得吐沫子,东西满满当当摆在库房,王半城心里才好受点,他终于意识到,这钱换得很值。

    过了好几日,武林门外一直人来人往,但东西丝毫不见减少,盐布敞开供应,也就是玻璃等物稍微有些少,但隔日总是能补上。

    渐渐地没人再使用金银块,因为缺点是如此明显,这玩意太容易造假,里面灌铅这就不说,关键是有些散碎银子的质量真的是太差,还不如银币,与其如此,倒是不如收银币。

    但是王半城也发现了不好的事。

    家里的丝绸忽然卖不动了。

    他们家里因为有了一百多匹布,所以给大家都做了衣服,还做了好几身,棉布做成的衣服虽然没有那么漂亮,但穿身上格外舒服。

    从金陵城里流行出来的样式,即改良款汉服,穿戴方便,美观大方,相比那些繁复的花纹装饰出的衣服,更得人心。

    女人穿着显身材,男人穿着显气质。

    王半城去拜访其他几位老朋友,发现他们也都穿着改良款的汉服,他们的丝绸也不大好卖,不过大家都不当回事,江浙地带本来就引领潮流,容易接受新事物。

    但在北方的广大地区,以及朝鲜倭国的富人阶层,丝绸依旧是身份的象征。

    他们总觉得这玩意就是图个新鲜,像他们似的,做好后就穿着,看着挺新鲜,但出席正式场合,依旧还是丝绸衣物,以显隆重。

    王半城也认为自己多想,并不是大事,“呵呵,还是心放肚子里吧。”

    然而过去一个月后,北方发生了一件违约事件,让王半城的信心遭到巨大打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