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余粮不多
骑士刚进城门就跌落马下,马也顺势倒地,跑废了。
守城接过急信不敢耽搁,急忙前往皇宫,送至通政司,由通政司递给朱棣。
朱棣接到信大吃一惊,急忙召集文武大臣,于新奉先殿升座,六部尚书加朱高炽、朱高煦,以及内阁大学士三人。
朱棣龙椅升座,把信交给狗儿:“来看看吧,山东布政使急报。”
原来,刚刚入冬,山东便天降大雪,原本这倒是好兆头。
今年河南蝗灾,旱灾严重,山东也受波及,入冬后降大雪能够有效缓解灾情,意味着明年土地不会大旱。
然而这雪竟然下起来没完没了,整整下了七八天,造成严重雪灾。
众臣看完信件,皆是大惊。
朱棣道:“山东去年刚刚稳定,本就遭旱灾,十月又遭冻雨,刚入冬又遭雪灾,诸位有什么想法不如说出来。”
夏原吉先开口:“陛下,山东之地必救,否则山东、河南糜烂,黄淮一代不安稳,会酿成大祸。
然国库空虚,须得从其他地方想办法。”
朱棣道:“各卫所可能征集来粮食?”
夏原吉摇头叹气:“各卫所虽然有余粮,可是并不多。
况且卫所分布又分散,就算朝廷能把粮食征集齐,运输也是个大问题。”
朱棣还不死心:“各地常平仓呢?”
“常平仓中有粮食,但不够,况且也不能随意动,必须留待来年。
几个能动的常平仓中,粮食并不多。
陛下,臣,如今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搜集这么多粮食。”
朱棣很生气,“堂堂大帝国,竟然连这点粮食都拿不出?
朕把这件事交给你,无论你用什么办法,也要给朕凑出十万石!”
夏原吉立刻叫苦:“陛下,臣也只有动军需。”
“不准!”朱棣大声道:“九边粮草谁都不能动!”
郁新此时出班,“陛下,诸王手里有诸多粮食!”
朱高炽虎躯一震,转向郁新这个上一代户部尚书,果然是老姜,竟然想到这么个办法。
真乃神人。
朱棣咳嗽两声,“这个,暂且缓议。”
前脚建文帝刚削藩,后脚你就抢粮?就不怕靖难之事再度重演?
况且帝国做事,起码表面上要过得去,这也太难看。
郁新露出老狐狸般的笑容:“陛下,莫非您忘了盐引?”
朱棣闻言一愣,片刻后恍然大悟,哈哈大笑:“好,好,就这么办。”
郁新的意思是增发盐引,用盐作抵押,等于借藩王的粮食,虽然暂时会导致盐引的泛滥,但却能解决眼下的燃眉之急。
朱高炽想明白其中缘由,立刻阻止:“慢!父王,郁老大人,断然不可!
盐引滥发引发的问题太大,绝对不是帝国能够承受!”
盐引相当于一种有价证券,发行的基础就是盐的产能,如果生产的盐无法跟上滥发的盐引,盐引就会彻底证券化,到时候暴雷,整个帝国都可能炸沉。
而且,到明朝后期,盐引果然证券化,导致政府税都收不上来,私盐泛滥,贪污严重。
朱棣摆摆手:“朕知道你要说什么,但眼下事情严重,只能暂时先这么做。待缓过来后再慢慢回收。”
朱高炽摇头,根本不相信政府会收手,以后只要遇到钱财不足,就会想起来这个办法,迟早把盐法都给玩烂。
“爹,孩儿请问你可知道如今流通在外的盐引有多少吗?”
朱棣当然不知道,谁没事会想着这些事儿?他看向夏元吉,意思是你来告诉朕。
夏元吉当然有数,目前流通在外的大约有三百多万石,这比一年生产的两百多万石并不相符,朱棣也发现问题了,赶忙问其中缘由。
说起来这是由于建文帝与洪武的锅,他们没有盐引知识,很多时候赏赐没办法解决,就赏盐引,他们以为这玩意就是废纸。
朱高炽这才开口道:“父王,这种办法绝对不可行。
这还只是官方发行的盐引,有多少伪造的盐引谁也不知道,照此下去,迟早会泛滥成灾。”
朱棣诧异,转头问夏元吉:“都是怎么回事?朕让你管盐场,你们就是这么管的?”
夏元吉赶忙请罪。
朱高炽道:“爹,其实这次事情倒是不难解决,使用新式盐引,让魏国公府自己想办法筹集粮食,如此可解决。”
朱棣道:“那不还是发盐引吗?”
“不一样,这次盐引是由长芦盐场专用,而长芦盐场本来本身就不再我国的盐政内,可以随便折腾,而且儿臣自然能做出让旁人无法模仿的盐引来。”
朱棣道:“可有样板?”
“有,只不过儿臣并未带身上,且待儿臣让人去取。”
朱高炽叫来小太监吩咐几句。
会议终于有走上正轨,朱棣又问群臣谁去山东比较合适?
出这么大的事儿,肯定不能让山东布政使自己搞,朝廷必须要派人去监督。
众人说不出个所以然。
去山东的人选不能地位低,否则无法镇住山东的豪强与胥吏。
但高官基本上都在这儿,夏元吉去是最合适的,但郁新年纪大,夏元吉离不开。
最终朱棣把目光放在陈瑛身上。
陈瑛是个酷吏,同时也是朱棣养的一条狗,专门咬建文旧臣。
这半年多时间,陈瑛弹劾过不少人,处理不少建文旧臣。
朱棣道:“陈卿,你去山东,朕封你为山东巡抚,此次去山东,务必要处理好,否则闹起民变,朕唯你是问。”
陈瑛大气拱手:“臣定不负陛下重托。”
不多时小太监回来,送回一套已经印制完成的盐引。
众人的目光立刻被牢牢吸引住。
盐引有巴掌大小,花花绿绿很是吸睛。
朱棣先拿起一张,只见上面写着一引,正面画着牡丹等图案,背面则是龙凤呈祥。
他脱口而出:“这是盐引?”
疑问句,显然不认可。
但这并非因为太粗糙,相反,这玩意太精美了,作为盐引太浪费。
朱高炽也不知道用多少套色印刷的技术,上面呈现出五光十色的颜色。
除此外,纸张格外挺阔,甩动哗啦作响,表面光滑,朱棣觉得水都泡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