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9 章
褚旭东真的慌了。
当他看到楚孑那么年轻,还那么笃定的时候,他就已经有点慌了。
而对方说的话,更是直接打乱了他所有的部署。
他不禁在心底发问,到底这人是在什么时候准备好这些内容的?
难道……他靠的全是平时的积累?然后在这些时候有条不紊地说出来?
说的还这么有条理,这么自信。
这就是传说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吗?
不。一定不会的。
就像是地球人很难想象外星人的思维模式一样。褚旭东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自然也想象不到楚孑的思维。
于是,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听下去。
“长平之战的起因想必不光是一心橙子,就连观众们也大概知道是如何了,在这里我就稍微简单的讲一下。”
“公元前262年,秦国的武将白起率兵进攻韩国,韩国在当时算的上是一个综合实力并不怎么强的国家,地理位置也比较尴尬,西侧与秦国接壤,北、南、东侧被魏国包裹其中,国土面积只是秦国的几十分之一,自然无力抵抗。”
“于是,韩国打算主动向白起献上上党郡,也就是在韩国最北侧,紧邻长平的地方。”
“但是上党郡的郡守不满韩国统治者的命令,私下联系了在长平北侧的赵国,打算与赵国同时向秦国发难,殊死抵抗。”
“这样以来,本来是隔岸观火架势的赵国便被迫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那赵国为什么会同意上党郡郡守的要求呢?因为上党郡的位置太过是占据了上党郡便能制霸长平丹水峡谷,所以其实赵国君王的目的也并非单纯的联合抵抗,而是想把上党郡也收入囊中。”
“因此,赵国君王就不顾朝廷内外重臣和将领的请求,加入了这场战斗。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消息很快就传入了秦国统治者的耳中,秦国又将如何应对呢?”
“秦国其实根本没把韩国上党郡的兵力放在眼里,而是将目光直指这场战争唯一可以和它抗衡的一方,也就是赵国。”
“其实,秦国知道想要统一天下,势必会和国力仅次于他的赵国有一战,只是一直缺乏一个理由,而赵王想要联合韩军的消息正好给了他们一个理由。于是,秦国直接向赵国进军了。”
“赵国不得已,也加强兵力。于是,秦赵两国各派出了40万兵力,于长平对垒。”
“两军在长平丹水峡谷对峙数日,军资耗费极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赵军先坐不住了。”
“其实,赵军内部一直有两种声音,其一是希望速战速决,将秦军斩于马下,但另一些人认为出兵本就是错误决定,希望赵王能悬崖勒马。”
“没想到,赵王竟然在此时相信了后者,于是向秦国派出使节,希望讲和。”
“但秦国君王等的就是这个,赵国想议和的消息一出,反应最大的不是秦国,而是韩国等周
围小国。他们一看自家大哥都扛不住了,于是纷纷向秦国投降,秦国不战而胜。”
“赵王也傻了,这时候的他已经孤立无援,本来想隔岸观火的他成了火势最大的那一方。他急了,也慌了,又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那就是他听信了秦国传出的所谓的小道消息,将老将廉颇换下,换上了他以为秦国最怕的年轻将领赵括。”
“大家也都知道赵括是个怎么样的人,纸上谈兵说的就是他,虽然读了不少书但根本没有带兵作战的经验,而且性格非常自负。他一上场就改变了廉颇防守的策略,转而进攻。”
“而战神白起则是老谋深算的多,装作不敌连连败退,实则是诱敌深入,后来直接切断了赵军的粮草,一举拿下了长平关,来了个瓮中捉鳖。”
“史料记载:四月,王龁因此攻打赵国。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也就是说,其实这场战争只发生在四到七月,满打满算不过90天,其中还有46天赵军是被断了粮草的状态。”
“可想而知赵军的结局只会是惨败。白起则是杀红了眼,直接歼灭了赵军的中坚力量,最后坑杀赵军40万。”
“要知道,在战争之处,秦国和赵国不论是从兵力还是将领能力来看,都是势均力敌,就算是硬碰硬,也最起码能打个五五开,但就是因为赵王的昏庸和赵括的自负,才导致了如此惨败。”
“也正是这次惨败,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可以说,如果没有长平之战的大获全胜,也许直到很久之后,我们华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局面,意义非凡。”
“可是,战况如此惨烈,也是两个‘国’之间的战争,甚至是秦先发兵,那为什么我们说长平之战并不是一场侵略战争呢?”
“首先,我们要看看战争发起者,也就是昭襄王的意图。”
“《初见秦》中记载:‘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
“可见,昭襄王所要的并不是赵国的版图和资源,他希望的事天下编随而服,只是借助赵国这个跳板,结束华夏大地这上百年来动荡不堪的局面,实现大一统的太平天下。”
“那么最受非议的坑杀赵降兵40万,又是昭襄王的意思吗?“
“《吕氏春秋》有云:‘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
“也就是说,在占领长平之后,昭襄王又花了三年时间才彻底占领赵国。“
“试想一下,解决掉了40万赵兵只用了三个月,又为什么需要3年才占领赵国呢?可见昭襄王的策略并非以杀劝降。“
“事实上,在长平之战胜利之后,昭襄王并没有继续北进,直取邯郸,而是转而接受了韩国赵国的几座城池,转而向东、向南进发。“
“而之后白起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了,昭襄王只给了他很少的兵力,让他去进攻邯郸。彼时的赵国举国上下都对白起和秦国恨之入骨,
人人皆习武,老幼妇孺皆愿上阵拼杀。所以白起自然而然地败了,随后昭襄王就名正言顺地杀了白起。“
“常言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坑杀赵军40万显然不是昭襄王授意的结果,极大可能是白起自把自为,这也惹怒了昭襄王。”
“讨论完了战争发起者的意图,我们再来聊聊这场战争的本质。”
“首先,它是发生在同一国家内部的战争,这个同一国家并不是我们后世根据战争的结果划分的,而是在先秦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些所有国家所使用的几乎都是同一种文字,用的都是同一套礼制,也全都尊崇周天子为陛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民族,但是统一在一个区域内的大多数民族,也是众望所归。”
“事实上,对于秦国发起的战争,我们的教科书中给了它一个非常恰当的名字——兼并战争。彼时的周朝已成颓败之势,在此种情况下,华国内部拥有多种势力,统一就成了历史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的地缘条件所决定的。”
“天下迟早要统一于某一国,从当时各国的势力来看,不是秦国就是楚国,或者是赵国。也许统一于秦是效率最高的。”
“那么就结果而论,难道秦国发起的战役是正义的吗?”
“也不是,这是功利主义的观点。但现在的学者倾向于说,战争本身,除了自卫反击战以外,天生就不带着正义这个基因。”
“在那个年代,战争不是一个选择,而是生活本身。每一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战争发生,这是整个周朝的国力决定的,僧多粥少,每一个国家都在竭尽全力的想要获取更多的资源。秦国也只是被历史的车轮推着走的国家之一。”
“春秋无义战,但秦的所谓的‘侵略’结果是好的,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极大贡献。”
“所以,总结来讲,其一,秦国与其他国家的战争本质上是大家在认同同为中国的一部分所发生的内部战争,中国是个实际的共同体而非想象的;其二,秦国的兼并战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团结统一的步伐,结果是好的;其三,不说别的战争,只说长平之战,其中所出现的种种残暴现象并非统治者的本意,而是战争这一非正常状态所不得已衍生出的枝节。”
“它的存在是合理和必然的,至于它的本质是否正义,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评判,不能定棺盖论。我想我对于长平之战的想法大抵如此,不知道您还有什么补充吗?”
楚孑说完,看向了摄像机另一头的“一心橙子”。
褚旭东此刻的脑海中只闪过了四个字——“哑口无言”。
楚孑说所得,几乎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列出了一切历史的证据。但从中以足以见得对于长平之战的看法,因此无可辩驳,也几乎不容辩驳。
他又能说些什么呢?
褚旭东在心中不得不承认,无论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他都不及对方的分毫。
他有的那些歪曲的观点,无非是建立在历史的模糊地带的诡辩,在条条记载面前不堪一击。
如果在此时提出,无非就是小丑跳梁罢了。
他能做的只有一件事了——转移话题。
既然无法将长平之战与甲午战争类比,那么只说说甲午战争,也许不是不行吧?
但他没想到,在自己还没组织好语言悄悄将话题引过去之时,楚孑又开了口。
“既然您这边对于长平之战没有什么补充了,那我想多说一点,简单谈谈甲午战争,以及1937年的侵华战争,可以吗?”
楚孑说完,坚定地看向他。
那目光几乎将他洞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