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学术型偶像 > 第 66 章

第 66 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楚孑听完这话恍惚了片刻。

    这些消息他作为外院的果然不知道!

    这些老教授都是什么人?都可以说是华国考古学的奠基人物了!

    哪怕是他这种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因为看书不少,也都知道这些人的存在。

    而对于历史系本身的学子来说,他们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啊。

    怪不得史佳妤会说“就算考不上,能面见偶像也值了”。

    想来来这的几位同学都或多或少带着这样的心理吧。

    而楚孑也在此刻才认真打量起同样来面试的“对手们”。

    很快,他发现除了史佳妤之外,其他的都是人高马大的男生。

    史佳妤似乎看到了楚孑的眼神,大大咧咧解释道:“你也知道,考古学的未来会很辛苦,所以虽然整个历史学院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但考古专业的女生却比男生少了很多。”

    楚孑点头:“是的,但也有些女性考古学家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比如郑振香教授,她就是华国第一代的女考古人,而巧合的是,中国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妇好的墓穴就是被她发现的。”

    史佳妤睁大了眼睛:“没想到你竟然知道我偶像的事迹!妇好将军可以说是殷商时代的大女主了,而郑振香教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也能脱颖而出,真的非常了不起,而且她不只是发现了第一位女将军的墓穴,还发现了其中很多能体现殷化发展水平的铜器,比如三联甗、偶方彝、大铜钺……”

    旁边一位高大帅气的男生看史佳妤滔滔不解起来,笑着摇摇头:“楚同学,你真不该开这个腔,你看史佳妤她说起来就停不住了。”

    史佳妤不好意思道:“对不起,我话太多了。”

    “挺好的,”楚孑也跟着笑笑,“我来之前我的朋友还跟我说,担心学历史的人会比较内向沉稳,没想到你们的性格也都蛮有意思的。”

    “是啊,难道学历史的就都是老古董啦,”那个男生悄咪咪道,“我们学院还有个老师是女装大佬,还有个教授以前是花滑大佬……”

    楚孑苦笑:“我们也有猫奴教授和特别喜欢头部养生的教授。”

    “我叫马思远,”那个男生伸出手,“是世界通史二班的,但对敦煌考古很有兴趣,希望我们未来能成为同学。”

    楚孑握了握他的手:“没问题。”

    马思远看向史佳妤,叹了口气:“你可能不知道,这位同学的父亲就是敦煌考古界目前响当当的一把手,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来吃这考古的苦。”

    “怎么啦,”史佳妤一脸不屑,“女生就不能学考古啦?”

    马思远摊开手:“我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觉得考古比较累,这不是怜香惜玉嘛……”

    “我想马思远同学的意思是,学这个专业和性别也没有关系,”楚孑帮忙解围道,“只是和体力有关系,既然史佳妤同学觉得自己体力没问题,那就没问题啦。”

    史佳妤认真点点头,拍了马思远后背一下:“没错!”

    马思远向楚孑投来了感激的神情:“我就是这个意思……”

    楚孑知道马思远没有什么坏心思,于是赶紧把话题转移走了。

    三人又八卦了一阵学校里的教授,距离迅速拉进了。

    很快,马思远和史佳妤就都分别被叫进去面试了,从二人出来时的表情来看,应该发挥不错。

    “楚孑同学,请你进来面试吧。”一位负责的老师念出来楚孑的名字。

    楚孑深吸一口气,走进了教室。

    教室很大,甚至显得有些空旷,但竟然满打满算坐了十几位老师,足以显出对这场面试的重视。

    而给楚孑带来最大压力的,是前排的三位,正是刚刚马思远和史佳妤提过的三位大佬弟子,他们前面的名牌分别写着“郑元达”、“富泊琴”和“屠銮”。

    三个人他都在论文中看过无数次了。

    说是当代最强的考古学天团也不为过。

    于是楚孑站上了讲台,认认真真鞠了个躬:“各位老……教授好,我是楚孑,来自社科学院,是一名大一学生。”

    楚孑都没想到自己会在这种最简单的问好环节嘴瓢。

    他本来想说“老师好”,又觉得在座的应该都是教授,结果就说成了“老教授”好。

    郑元达教授当即咧嘴一笑:“我们有那么老吗?”

    楚孑赶忙解释:“没有没有,各位看上去都很年轻。”

    郑元达教授摸了摸自己的脸:“我们这种年轻时候天天下工地的,也没涂防晒霜,竟然还年轻吗?”

    楚孑有些不知道说什么,但富伯琴教授开了口:“老郑,你就别逗人家了,本来就紧张。”

    郑元达教授挥了挥手:“好啦好啦,开个玩笑,你先自我介绍一下吧。”

    楚孑这才松了口气,赶忙说道:“我今年十九岁,一直都很喜欢历史,之前看的书比较杂,是从近期才开始系统的学习的。”

    这话说得不假。

    上辈子他看历史书主要当成故事来看,并不像这辈子开始做研究找资料那么系统。

    “哦?”郑教授来了精神,抬了抬眉毛:“看的书杂?都看过什么?《二十四史》都看过吗?”

    《二十四史》算得上是历史系的入门必读丛书。

    名字叫“二十四史”自然涉及了二十四套书,最早的一本记载着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即约公元前2550年,而最后一本则是写到了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

    包括著名的《史记》、《汉书》、《三国志》等等都在其中。

    加起来林林总总,约4000万字。

    楚孑点点头:“读过。”

    “都读了?”富教授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你这个年纪能把《二十四史》读完,算得上是厉害了!”

    楚孑不好意思道:“《二十四史》是非常磅礴的华国史,我也只是都翻看

    过,没有精读。&ap;rdo;

    虽然没有精读[]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但楚孑也七七八八把这些知识记在了脑子里。

    不过这话没太大必要在这种大佬面前说出口。

    “大家都和你一样,如果不是研究某个特定时期的历史基本不会精读的,”郑教授又问,“除了《二十四史》呢?还读过什么书?近现代学者的书籍读过没有?”

    “之前刚读完顾颉刚的《古史辨》,最近比较沉迷王国维先生的书,比如《古史新证》等等。”

    郑教授笑了一声:“你专挑这两本书来读也算是有点意思,是因为要来面试才读的吧?”

    楚孑也没隐瞒,如实答道:“确实如此。”

    郑教授想了想:“那这两位对于古史的学术观点都是什么?”

    “顾颉刚、钱玄同先生等人在华国新文化运动之后创立了古史辨派,当时是开天辟地般的存在,他们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开始质疑历史、质疑古籍中的记载。”

    “比如对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统统推翻,三皇之说有八种五帝之水说有六种,哪种是真的呢?顾颉刚先生通过大量在古籍中交叉对比,认为都不是真的。他主张‘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可以说的上是我国‘考据学’的第一人了。”

    “也是因为有顾颉刚先生的存在,当时我国与之相关的辅助学科,比如文字学、地理学、目录学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富教授听完楚孑的说法,赞许地点了点头:“不错,那后来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你应该也有所了解吧。”

    楚孑思考片刻,便回答道:“是的,古史辨派对我国的史学研究进行了第一次革新,但依旧有局限性,因为他的研究只限于古籍,而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的意思是要把古籍记载和史书的记载交叉对比,才能掌握更准确的历史。”

    “那我们现代的考古学用到的方法是什么呢?”

    “是多重证据法,”楚孑说道,“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包括了‘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新材料’,而之后黄现璠、饶宗颐、叶舒宪等等先生还提出了‘三重证据法’,现在所用的多重证据也是综合几位先生的观点了,要将历史研究清楚,还需要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材料’、‘民间文化视角’、‘口述材料’、‘文化人类学的材料’等等。”

    听完楚孑说的这一通,富教授满意笑道:“我本来还有点担心楚孑同学没有系统学过历史,对考古来说会有点困难,但没想到你是有备而来啊。”

    楚孑哪敢接受这种大佬的赞扬,立即谦虚道:“我也只是了解一些皮毛罢了。”

    “至少你的底子是打下了,所以你知道,要想研究清楚历史,考古学是万万不能缺少的,这多重证据中,最要紧的就是这‘地下之新材料。’”郑教授也笑,“毕竟这是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啊。”

    “所以,这才有了那句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

    找东西’。”富教授说完,又有心想要考考楚孑,问道,“这话是谁说的?”

    楚孑秒答:“是傅斯年前辈。”

    “是啊,这就是历史好玩的地方,”郑教授补充道,“其实这些前辈学者的言论、观点,经常能互相链接起来,前一阵有个很火的剧叫《觉醒年代》,其实里面很多革命家也都是史学大家呢,胡适先生同样也是……”

    “好了,别扯远了,”富教授打断了郑教授的滔滔不解,“楚孑同学的底子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但不知道你未来想专攻哪个方向的考古呢?我们三个人也好有的放矢挑选学生。”

    楚孑微微愣了片刻:“考古的……方向?”

    “是啊,就像是我俩吧,我们都不是主要的断代史研究者,我专攻美术考古,而这位富教授则是专攻古文字学,”郑教授说道,“当然了,也有些教授专门研究断代的考古工作,比如……”

    “比如我。”

    之前一直没开口的屠銮忽然冷冷开了口,“我是研究秦汉考古的。”

    秦汉。

    这话立即吸引了楚孑的注意。

    他看了这么多的历史书籍,很难不注意到秦汉这个年代。

    那是一个国家刚刚统一,中外交流空前频繁,而国内各个阶层、各种矛盾频出,但又整体奋发向上、气势恢宏的时期。

    他看秦汉时期的历史,总觉得出现的某些问题,和今时今日的华国有着丝丝缕缕的相似之处。

    毕竟那是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影响后续2000年华国历史的开端。

    《史记》、《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

    这些文化遗产,我们时至今日还在着。

    长城、兵马俑、丝绸之路……

    这些也成了中华民族的标志。

    想到此,楚孑将目光投向了屠銮教授。

    但屠銮教授只是淡淡地看了楚孑一眼,然后又将头低下去了。

    “不要以为会背一些书就可以学好历史了,”他说,“学历史最需要的,其实是想象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