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明朝那些事儿(再续)
上回讲到明朝的皇帝们都很奇葩,其中前期有六位皇帝个性最鲜明,既有开国之君,也有守成之君。
其实,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是关心江山社稷的,都是要削藩的,削去王侯将相的权力,以防止他们拥兵自重,犯上造反,但也都要苛捐杂税、鱼肉百姓,以攫取深重赋税,保证帝国及军队机器正常运行。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统治者还能善待大臣,广纳谏言,关心民间百姓疾苦,减轻民间税赋,少摊派徭役,这无疑已为明君。“明仁宗”朱高炽在位10个月,加上其儿子朱瞻基在位十年,总共也才十一年,却开创了大明王朝历史上的“仁宣之治”,在明朝276年历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按此发展下去,大明王朝很可能千秋万代。不过,那只是“如果”而已,因为“气运”不敌“定数”,因为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执政时期,明朝却出“幺蛾子”了。“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代皇帝,太祖之玄孙。
本来,朱祁镇当皇帝就当得很玄乎,相传他不是其母孙贵妃所生,因为当时的皇后(孙贵妃)没有生育,而是由宫女代生的,只是放在孙贵妃名下抚养而已。因此,朱祁镇的太子之位就很不稳固了。
再加上外地藩王要来当皇帝的谣言满天飞,当值在这关键时刻,张太皇太后(朱祁镇的祖母)怕夜长梦多,便力主朱祁镇直接上位,先把“龙椅”坐了再说,因为那个时期的张老太婆说话还是一言九鼎的。
就这样,年仅九岁的朱祁镇便被急匆匆地当上了“正统”皇帝,但自己还是个小屁孩,仍啥也不懂呢。
张太皇太后也确实不容易,十一年前死了丈夫(朱高炽),十年前死了儿子(朱瞻基),现在好不容易轮到了孙子,管他是不是嫡传,况且她也没有嫡孙,只要名分上是她的孙子就可以了,因为皇位总不能让给侄子们(各路藩王)吧,毕竟侄子再亲也没有儿子亲,儿子是自己亲生的,而侄子却与自己隔层肚皮。
朱祁镇当太子时,是王振这个太监教导他读书。由于王振对太子管理严格,因此这小太子就对他也很尊敬,言听计从,从不称呼名字,却尊为“先生”。王振,是山西蔚县人(今河北),出生年月不详,为宦官。
很多自幼和太监一起成长的皇帝,经常是把太监当作自己的亲人,毕竟太监负责照顾皇子皇孙们的日常生活起居,有的太监还要负责教授皇室子弟们文化知识,从小一起陪伴,因此关系密切,感情也深厚。
做太子放风筝时,太监帮你牵着线,让你欢呼雀跃;当你口渴时,他就站在你身后,打开瓶盖等着你喝水,等你喝完了,他又把瓶盖盖上;当你困顿时,他立刻四肢着地,任由你当马骑,并且你还可以“驾!驾!”肆意驱使他!这就是宫里的底层太监,因为服侍皇子皇孙的太监地位不高,只有小主登基才有盼头。
换着你是皇帝,你是喜欢从小顺从你,从小到大无话不说,对你言听计从的玩伴,还是喜欢那些表情严肃,有事没事谏言,经常批评你,指着你鼻子呵斥的大臣?
不用说,你肯定会亲近儿时的玩伴,这就是太监得皇帝宠信的原因。由于朱祁镇和太监们的关系好,因此,朱祁镇和王振的关系也特别好,这一制衡大臣的体制,自然而然就造就了明朝太监的权力几乎冲天。同样,明王朝276年间也出现了其他专权的大太监,比如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也就不奇怪了。
后来,王振竟做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就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私人秘书,掌握了皇帝的“批红”权。
明朝“正统”14年(西元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从四个方向对大明帝国发动了进攻。而大明皇帝朱祁镇这一次却要御驾亲征了。这无疑是朱祁镇的脑袋被门夹了一下,也许正是王振捣的鬼。
也先进攻大明的消息传到京城,大臣们一片紧张,赶紧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但有一人十分兴奋,这人就是王振。朝廷大臣纷纷上书反对皇帝亲征,说皇帝出征有生命危险,万一皇帝挂了,以后谁来主政朝廷,派兵部尚书去就即可。王振不听,皇帝也不听,因为皇帝听王振的。
王振有自已的抱负,这是个扬名天下的好机会!王振打听到,瓦剌部进攻大明,却只有两三万人,而大明有二十万军队(一说有五十万军队),十个对一个,不要说打,捏也要捏死你。到时候大军班师凯旋,王振便可扬名立万。但是,王振不明白蒙古人全是骑兵,而明军却多为步兵,打起野战来会很吃力的。
王振的老家蔚县就在大同(今河北)附近,属大同府管辖,战争间隙可携皇帝及几十万军队回到老家,一来感谢皇恩浩荡,二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可抖抖威风。做太监做到皇帝第一他第二,确实也不容易。
王振知道,光他要皇帝亲征,诸大臣不会同意的,会遭到激烈反对,只有怂恿皇帝同意,而又由皇帝亲口说出,大臣们才不会反对,反对也是无效。
正统十四年(西元1449年),朱祁镇也二十三岁了,却是个没脑子的皇帝,就这样被王振裹挟着,踏上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御驾亲征”之路。这是他第一次错。也不是说皇帝不能御驾亲征,而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就有很多皇帝都是御驾亲征的统帅,这要看你的军事素养,政治智慧,统兵能力以及当时的国力?
朱祁镇的高爷爷朱元璋,灭陈友谅,诛张士诚,弑王保保,哪一次不是挥刀上马“御驾亲征”?!
朱祁镇的曾爷爷朱棣,挟宁王,克盛庸,杀得建文帝最后在宫里放一把火,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靖难之役”,哪一次朱棣不是御驾亲,征自己冲锋在前?那个时侯朱棣还不是皇帝,不能用“御驾”,只是个“藩王”,顶多能用“王驾亲征”!所以说,皇帝亲征是要有条件的,最关键就是看其有没有领军打仗的能力?
而朱祁镇,一个政治、军事素几乎为零的人,二十三岁,嘴上没长毛,说话部落,而且粮草也只是仓促调配,最多只是听从小时侯的玩伴、现在的太监——王振的几句捣鼓,就统领二十万大军去御驾亲征?
这个玩笑开得也太大了吧?事实上,这一次御驾亲征,让朱祁镇做了俘虏,然后又转为七年人质,并害了明朝的一班王公大臣陪葬,而且二十万明军精锐部队全军覆灭。大明王朝从他手里,开始走向衰败!
在这以前几日,明军与瓦剌的军队在阳和就有一次遭遇,强悍的也先把明朝五万大军斩杀干净,且多名将领战死,因为随军太监郭敬作为“监军”,只会告歪状,不会指挥打仗,后躲在草丛装死才逃过一劫。
西元1449年8月1日,大军到达大同,死里逃生的郭敬在大同终于见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振。他把阳和战役绘声绘色的向王振作了汇报,说话间总是突出自己军队的顽强抵抗,也先军队的强悍,以证明不是自己的无能,而是“敌人太强大了”,以博得王振的同情。其五万大军被也先两万人全部消灭也好意思说?
王振,也只是个奴才。但大权在握的时侯,他便能在朝廷里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甚至还梦想建功立业。然而,听了郭敬的汇报后,他震惊了,也害怕了,知道了也先率领的瓦剌大军的利害。其实,他这次来北方边塞,也就是想抖抖威风而已,也怕这条奴才命会丢在荒郊野外啊!于是,他立刻下令班师回朝。
不知道这次他有没有请示皇上朱祁镇,或者说他请示了,朱祁镇业同意他的决定,但明史上没有记载。不过,为了避免暴露行踪给强敌也先,他这次改变了回京的路线,改成了从大同走南线,经过老家蔚州(蔚县),并在蔚州请皇上到他老家看一看,显得不可一世。显摆过后,他才再下令入“紫荆关”,回北京。
如果走这条线路也是安全的,因为也先暂时还摸不清明朝这二十万大军的底细,毕竞自己人马太少,就算是骑兵打步兵,也不敢贸然行动。
但两天后的西元1449年8月3日,当大军离开大同后,行军至五十里,队伍又停了下来,然后接到命令后,所有人员又立刻转向,返回到大同,并改为沿来时的“居庸关”路线回北京。
这时,得到情报的也先心里乐开了花,因为“天堂有路他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正好趁敌人疲惫,让自己的弓箭和弯刀可以饱餐敌人的鲜血,毕竟在此之前,瓦剌和鞑靼等蒙古部落可没少受明朝欺负呢。
连日颠簸,二十万大军本来就很疲惫,一身泥一身汗,又饥又渴,双腿发软,喉咙都快冒烟了,若能到蔚县休整一下,吃吃喝喝补充一下能量,再由“紫荆关”回京,那该是多好的一个事啊!
但王振的理由很正常,也很堂皇:“秋收在即,大军路过蔚县,必定会践踏庄稼。现命令大军转向,以免扰民!”平时只会消灭异己、专权朝廷、贪污受贿、残害忠良的大太监王振,这时侯怎么还会想着老家蔚县的父老乡亲?难道说他思想品质一飞冲天,会有如此高尚?
后世的史学家们想坏了脑子,恐怕也找不出他这样做的理由,只有反着方向去找,那就是蔚县的田地庄稼都是他们家的,所以当然不希望被践踏了。
可是,那这几天正好天降大雨,地上泥泞,二十万大军连续行军,行走困难,士气低落,士兵们怨声一片。不知道王振这一违背常理的荒唐决定,让朱祁镇这个皇帝怎么会听从?因为通常一个下级反映一个意见或者一个建议给上级领导,领导们总要在脑子里过滤一下,考虑他说得对不对,有没有违悖常理呀?
朱祁镇应该知道,折回大同,从宣府、居庸关回京,比从南线经过蔚州、紫荆关回京,路途要远得多,也危险得多,说不定那也先的大军就在大同、宣府一带等着自己,更何况明军在“阳和”还打了一仗,五万明军已全军覆没了。照理说,这些事情他是知道的,但就是韧性,莫非是想拿自己的生死去寻刺激?
总不能说,王振是你儿时的玩伴,是你的老师,你就迂腐到什么都听他的,而自己二十多岁的人了,却还没有一点主见?毫无辨别能力?
王振虽然保住了蔚县的田地庄稼,但代价却是大明王朝即将要损失数十万大军啊!庄稼与大军孰轻孰重?这是朱祁镇的第二次犯错,却直接导二十万明军和数十名朝廷官员一起走上了“不归路”,真够刺激!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小说。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愿《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感悟!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欢迎阅读我的书)